前些日子有部名叫《超強臺風》的國產主旋律“大片”在網上一度被人罵得不輕。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是導演馮小寧太自以為是,硬要說片子里粗制濫造的特效可以很好萊塢的《后天》相提并論——其實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部反應氣象災害的電影,總得有點對的科學精神吧?可是我們卻屢屢在片子里見到這樣的場面:16級臺風鋪天蓋地刮來了,人卻還能在風中亂跑。老天爺要知道這么大的風就算汽車也得飛上房呢!
氣溫再低也不能“速凍”
其實,《后天》的特效固然驚人,但也大多是編導為了突出駭人效果而做得夸張。比如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一幕——由于氣溫極具降低,主人公一行人們眼睜睜地看著水流、墻壁、甚至飄揚的國旗,以飛快地速度結凍……
開玩笑!哪有這么快的道理?要知道,空氣的導熱性能其實很差,即便是在絕對零度之下,也不可能這么快就讓物體失去如此巨大的熱量。況且,不同物體的熱傳導性能也不同,不會出現片中整輛汽車、整幢大樓同時凍僵的場面。
最后,我們在電影里看到,這些被凍僵的物體表面都結上了厚厚的冰霜,問題是,水是從哪來的呢?僅靠空氣里那點水分,根本不足以達到如此之效果。



對于片中闡釋的溫室效應導致“冰河世紀”之一觀點,也有很多爭議,不過對我們這些物理門外漢來說就顯得太專業了。當然,《后天》在總體上還是比較嚴謹的,特別是在環保方面對人類提出了警告,再加上直觀又驚人的電腦特效,值得讓每個人回味。
公共汽車飛不過斷橋
是的,我是在說《生死時速》里最經典的一瞬——載著乘客的公共汽車飛越高架橋上長約15米的巨大斷裂。這可能嗎?我們都見過摩托車或者汽車飛越黃河瀑布,但對于重量大得多的公共汽車,即便不考慮其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阻力——這也無異于自殺。電影里,桑德拉·布洛克把汽車加速到70英里/小時,大約相當于110千米/小時;一輛公共汽車的重量最少也有4000千克,假設片中看似水平的公路存在2度的傾斜度。好了,這是一道很簡單的中學物理題。請問飛起的汽車在落至水平面以下之前,有多少時間?
先根據裂口長度和夾角算出汽車飛起的理想高度——大約0.17米。那么根據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可以算出汽車會在0.2秒之內跌落至水平面下,而在這短短的0.2秒里,它最多也才飛出6米多遠——離高架橋的另一端還差一半多呢!
飛車相撞不死也傷
電影里有很多飛車相撞的場面,我們舉一個比較離譜的例子,在吳宇森導演的《碟中諜2》里,湯姆·克魯斯和反派多格雷·斯科特在兩輛摩托相撞時騰空而起,兩人在空中撞擊后重重地摔到幾米之外。其實,按照摩托車當時的速度和這二位的體重來估算,這次撞擊產生的力量,相當于以湯姆·克魯斯的肉身,與一輛時速近百公里/小時的汽車迎面相撞,不用做實驗你也該知道,他非死即殘,怎么可能爬起來拍拍屁股就跟沒事人一樣呢?
救命繩索肯定會斷
很多電影里都有這種驚險橋段:大英雄從高樓墜落,眼看一命嗚呼,卻在幾乎墜至地面的一瞬間,被一根救命的繩索鉤住,化險為夷。別光顧看英雄(有時候懷里還抱著個美人)如何面不改色,請注意一個細節——繩索居然連彈都沒彈一下!假設英雄加美人的體重一共是140千克,下落的速度是60米/秒,整個下落過程在被繩索鉤住的一剎那——約為0.1秒突然中止,再次翻出你的中學物理課本吧,你可以算出他們的加速度有多么驚人,而繩子將在那一瞬間承受85000(看好了幾個零)牛頓的拉力。在查閱“鋼絲繩中國標準匯編”之后,我發現,即便是橫截面直徑接近1厘米的鋼絲繩,其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也不過六萬牛頓出頭,但你可曾在電影里見過蝙蝠俠之流使用那么粗而欠美觀的繩子嗎?
退一步說,就算他們的繩子采用特種材料,但是加入像電影里演的那樣,連彈性形變都沒發生的話,意味著大多數力都傳導給了綁在繩子上的人——他們不可能面不改色,應該慘叫一聲然后去醫院看他的腰才對。
哥斯拉寸步難行
電影喜歡拍怪物,越大越好。不用說,誰都知道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龐然大物根本沒機會長成,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難道因為塊頭大,怪物就能凌駕于力學定律之上嗎?
就說《金剛》吧,那頭估算至少有7米多高的大猩猩,最后從近400米高的帝國大廈樓頂上一頭栽下,怎么可能落地連個坑都沒砸出來呢?更離譜的是《哥斯拉》,當初日本電影人發明這個龐然大物時,極盡他們的想象力賦予它超級的身材:身長120米,直立身高55米,體重6萬噸……后來好萊塢也拍了《哥斯拉》,尺寸只大不小。想想看,它的肌肉和骨骼得達到怎樣的密度,才能支撐如此恐怖的體重——尤其是它還喜歡像人一樣雙足直立行走,時不時還得揮幾下拳頭。事實上,根據物理學估算的話,這東西根本就站都站不穩,更別提走路了。哥斯拉同學,你就老老實實在海里呆著吧!
還有很多科幻片里出現了巨大的蟲子。老實說,這些小東西變大以后可真是嚇人。然而,即便有朝一日真有某只臭蟲或蜘蛛變得碩大無朋,它也會在幾秒鐘內窒息而死。因為它們的呼吸機理很獨特,空氣是直接通過體表的氣孔進入氣管內,最終進入細胞的。假如它們變得那么大的話,那丁點兒順道經過的空氣肯定不夠活半秒的。
鉆個眼別想炸掉小行星
很多人都看過《世界末日》這部片子吧?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鉆井英雄為了全地球人犧牲了自己,在即將撞上地球的小行星上打了個洞裝進炸藥然后引爆……挺感人,不過并不可信。我本來不想深究,可是導演邁克爾·貝偏要夸大其詞地在片子里加上一句“這小行星有德克薩斯州那么大”。
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大的一個州,面積著實不小。且不說這么大的一坨東西為什么直到地球眼前才被人發現,按照電影里所說,威利斯等工人們在它表面上鉆了個深達240米的洞。這個洞很深嗎?對于一顆“像德州那么大”的小行星來說,這個距離就好比蚊子叮一口那么不疼不癢!
即使爆炸也毫發無損?
好萊塢動作片里,大爆炸是家常便飯。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情景:一個大爆炸產生巨大的火球,主人公在千鈞一發之際跳開或者被震飛,然后毫發無損。比如說《虎膽龍威3》里,《虎膽龍威3》里,布魯斯·威利斯(又是這位科學盲,誰叫他總演動作英雄來著)把C4炸藥不慎掉到電梯地板上,引發爆炸,他跳出電梯幸免于難——這太荒唐了。高爆炸藥施放高溫氣體的速度超過音速,你在聽到它之前就已經被火光罩住,怎么可能臉上連點傷都沒有,我覺得《虎膽龍威4》根本就不該被拍出來,因為主角早在那一瞬間就灰飛煙滅了。
間諜衛星還沒那么先進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全民公敵》,
開場的鏡頭非常酷,以太空中間諜衛星的視角開始,然后不斷拉近不斷放大,最后集中到在地面上行走的一個人的面孔……這個鏡頭給人帶來的沖擊力可想而知,也暗含著整部影片的主旨——高度發達的國家機器已經到了可以隨時監視每個人的地步。有意思的是,后來馮小剛的《手機》也借用了這組鏡頭。
可惜我們只能將其稱之為“藝術夸張”,因為現在的間諜衛星還沒那么發達。盡管如今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Google Earth在衛星照片上找到自己的家甚至自己的車,可即使最先進的技術也很難清晰拍攝出運動中的人臉——注意,電影里的人是一直在運動著的。況且還得考慮云層、空氣對視線的遮擋,不可能像電影里一樣總是萬里無云。最大的漏洞是——軍事衛星的照片通常都是黑白的。
所以說,間諜衛星還沒那么先進。否則,以后大家不用買票和電視機也可以看足球比賽了。
軍事專家還是業余飯桶
最后我們來說說一些跟軍事有關的電影。相信不少讀者都是軍事迷,對于電影里一些常見的謬誤也司空見慣——比如薄薄的汽車門擋子彈有如神助、比如—只只能裝20發子彈的手槍發射了足足80次。
說幾個具體的。湯姆·克魯斯的《壯志凌云》是最經典的空戰片之一。片中他身著飛行員服駕駛F-14戰斗機的鏡頭真是帥得沒話說。但有人指出,這位“王牌飛行員”純粹是門外漢。片中,好幾次當湯姆·克魯斯口稱“打開減速版”時,手卻在把節流閥往前推,并拉回操縱桿……你玩過空戰游戲嗎?這樣操作只會讓他的戰斗機推力全開并且爬升,完全相反的結果!
還有施瓦辛格州長當年那部《真實的謊言》。該片作為較早一批引進國內的“大片”,著實讓很多人開了眼界。問題是,你可以騎著馬在豪華酒店里亂跑,卻沒有把人掛在導彈上發射、并準確命中另一架飛機的道理。一個人的體重足以讓導彈在發射瞬間便偏離軌道,這枚導彈只能往下飛,沒別的路可走。片中還有個漏洞也出在飛機上——鷂式戰斗機的座艙蓋居然會被Ak-47的子彈射碎,拜托,連高級汽車都有防彈玻璃,造價上千萬的飛機怎么會如此不經打,那也太拿飛行員的命不當回事了吧?我的猜測是:導演擔心透明的座艙蓋玻璃會反光,映出攝影機從而穿幫,于是便出此下策。吳宇森電影里手槍子彈總也打不光,但是像《變臉》那樣,—支M4自動步槍下掛的M203榴彈發射器,居然也能連打兩發,就太不像話了,這玩意可是每打一發就需要裝填一次的。
還有梅爾·吉布森,這位動作明星顯然也不愛學習?!稅蹏摺防铮靡恢褂煤诨鹚幍撵莅l手槍,擊中了近100米以外的英軍騎兵——這種距離即便對現代手槍來說也嫌遠,更何況他用的是N多年前的老古董呢?其實際射程頂多也就50米。更可怕的是片中某次伏擊戰。“愛國者”們在田野里埋伏下來等待英軍,他們居然面對面排成兩列。哪怕最愚蠢的軍官也不會這么指揮——想想吧,一旦戰斗打響,恐怕死在自己人槍下的人會比敵人還多!
最后我們用《角斗士》來結尾。古羅馬人怎么打仗咱沒見過,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他們絕不會在指揮士兵放箭時說“開火!”(Firel),因為那時候他們連火藥都沒見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