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梅
1933年5月27日,在美國芝加哥城毗鄰密歇根湖的伯納姆公園,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開幕了。由于當時的美國還沒有走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因此人們最初對這次世博會并沒給予太多關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卻驚奇地發現,芝加哥世博會所產生的影響日益擴大,而它對美國經濟的推動,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線曙光。最終,這次世博會是如此大受歡迎,以至于當預定截止日期到來時,人們紛紛要求繼續舉行。
大蕭條中美國迎來世博會
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世界博覽會向來被譽為“經濟、科技、文化領域內的奧林匹克盛會”。1851年5月1日,當時的頭號工業強國英國在倫敦首次舉辦了世博會。鑒于英國借助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聲譽,此后歐美各國爭相舉辦世博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新興勢力的美國,更是舉辦了15次之多。
早在1893年,芝加哥就曾舉辦了一次世博會,那次博覽會對芝加哥城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進入20世紀20年代后,芝加哥人希望再舉辦一屆世博會。然而籌備之初,芝加哥世博會主辦方就發現,由于經濟形勢已開始惡化,政府所承諾的許多資金都無法落實。無奈之下,組委會不得不公開發行債券,并與食品、運輸、娛樂等行業的15家提供商簽訂了贊助協議。自1928年4月起,主辦方發起了一場名為“博覽會會員招募”的活動,即公眾只要花5英鎊就可成為博覽會會員,這一身份將確保其免費進入會場10次。正是通過這種民間募集的方式,組委會才籌措了60多萬英鎊的建設資金。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如期開幕。為了節省開支,主辦方將會場地設在了密歇根湖岸邊的伯納姆公園,這塊1.7平方公里的土地原來大部分是垃圾填埋場。在場館的設計上,此次世博會也力求簡潔,著力突出科學性,刻意避免繁縟的古典風格造型,以提供更多的內部空間。與此同時,主辦方還破天荒地為世博會提出了主題———“一個世紀的進步”。為了增加世博會的氣氛,德國政府還專程派出一艘齊柏林飛艇于10月26日前往密歇根湖附近表演。到11月12日,當芝加哥世博會行將結束時,在各方輿論的一致呼吁下,主辦方決定于1934年5月26日至11月1日推出世博會的第二階段內容,從而使得芝加哥世博會成為一場跨越兩個年頭的盛宴。
世博會助10萬人就業
對當時的美國人而言,芝加哥世博會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切實地影響到了百姓生活。1933年的美國正處于經濟危機的漩渦,美國幾乎到處都上演著因失業而導致的慘劇。在匹茲堡,鋼鐵工人不得不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乞討過期面包;在紐約,十幾歲的女孩子甚至甘愿每天只掙20美分以保住工作。可想而知,當時的美國人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工作。
1933年初,羅斯福就任總統后,推行“新政”。面對1700多萬人的失業大軍,新政府一方面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另一方面又實行“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以維護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在這種背景下,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芝加哥世博會就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就業壓力。據事后統計,此次世博會由于在舉辦期間吸引了2000多萬人次前來參觀,給芝加哥市帶來近4億美元的商業利潤,結果直接和間接地向社會提供了近10萬個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當看到博覽會上展出的各種新產品、新技術后,那些原本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們也變得樂觀起來,增加了戰勝經濟危機的勇氣。據記載,當年為了吸引參觀者的眼球,世博會期間還舉辦了各種慈善活動。當時,會場內的游覽車可供參觀者休息睡覺;許多展位前擺滿了番茄汁、烤面包、火腿和雞蛋等可免費品嘗的食品,許多貧困者往往在排十幾次隊后大飽口福。11月8日,為了慶祝禁酒日的結束,主辦方再次向公眾提供大量免費飲品,結果一天中消費了1000桶啤酒和20萬個三明治。
在這次世博會上還發生了一件趣事。原本默默無聞的迪斯尼公司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為了宣傳自己的電影,將米老鼠、小矮人等卡通形象帶到了展會上,沒想到,這些可愛的家伙迅速征服了美國人的心。在那個寒冷的時代,人們實在太需要一些溫暖了。于是在這次博覽會結束后,迪斯尼公司的卡通電影迅速走紅,即使那些失業者也寧愿省下幾個硬幣走進電影院。
推動多個品牌走向繁榮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影響其實并不僅僅限于芝加哥市,它還對當時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主辦方首要的目的就是集中展示美國工業生產中的成果。于是,工作中的煉油廠、電控拖拉機、牙膏裝管線、面包生產線等統統被搬到現場,參展商還運用電影、立體布景、露天表演等娛樂方式吸引目光。同時為了扶持本國企業,本次世博會還向當時的工商業巨頭敞開了大門,通用汽車、克萊斯勒、西爾斯百貨等紛紛獲準建造各自的展館,共計建有8個主題館、7個國家館、3個州館、11個企業館。到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第二階段舉行時,它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效果已初步顯現出來。這一年,克萊斯勒公司將自己的汽車裝配線展示給觀眾。在新產品的召喚下,人們開始掀起汽車消費熱潮,從而極大刺激了美國汽車業的發展。正是借助于在本次世博會上的大出風頭,克萊斯勒在1933年的產量就一舉超過老牌的福特汽車。與此同時,美國的文化、旅游等行業同樣借助世博會進入大發展時期。例如好萊塢電影、《讀者文摘》等美國文化領域的拳頭產品,就是在這一時期走向繁榮的。
不僅如此,幾乎所有參展芝加哥世博會的國家都成為了受益者,因為正是通過世博會,世界各國的文化、產品得以廣泛交流,提高知名度,增加銷量,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當美國的汽車業受到刺激的同時,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局面。1933年上半年,據說法國道路上行駛的商用車有40%是雪鐵龍汽車。而在日本,豐田公司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在看到汽車的商機后,1933年他著手試制汽車發動機,開始了豐田公司制造汽車的歷史。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期間,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日本、瑞典、烏克蘭等國都擁有獨立的展館,各國都通過這個巨大的平臺將自己的產品推向世界。當時,日本觀光局特別設立辦事處,在展館里介紹日本風光,展示照片、圖片、立體的模型,并且給參觀者贈送禮物,熱心推廣日本旅游。當時的中國盡管經濟實力落后,但也有一些特產在世博會期間廣受歡迎。例如著名的湘繡,就曾在本次世博會上獲獎。據披露,上海的鴻翔公司為本次展會選送了6件旗袍,最終獲得銀獎。當時的西方人非常喜歡這種旗袍。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有力地刺激了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被認為是一屆“在危機中看到希望”的世博會。正因如此,為了紀念曾經的輝煌,至今在芝加哥市旗上的四顆星中,有兩顆就分別代表了1893年和1933年世博會。▲
環球時報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