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郭 芳
英國議會下院國際發展委員會12日發表報告稱,英國在2011年對華援助期限結束后,應該繼續向中國提供每年價值1000萬英鎊的援助,直到2015年為止。這一計劃立即遭到保守派議員的堅決反對。他們表示,英國應該援助最貧困國家,而不是像中國這樣一個能舉辦奧運會、能開發太空的大國。
據英國廣播公司12日報道,國際發展委員會在報告中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長迅猛,但全國13億人口中仍有16%的人處在貧困當中。報告說,中國將近一半人口欠缺基本衛生環境,25%的人缺乏干凈飲用水,許多人面臨醫療費用高昂的問題,艾滋病也在中國迅速傳播……因此,對于中國的援助現階段是必要的。
報告公布后,立即受到多名保守派議員的強烈批評。前內閣大臣休·貝里說:“中國已不再是一個貧窮國家,它的外匯儲備比我們多37倍,它的貿易盈余是4000億美元,而英國是1000億美元貿易赤字……中國完全可以彌補援助的缺失。”
保守黨影子內閣國際發展大臣安德魯·米切爾也對這一援助計劃大加譴責。他說,英國應該集中對更貧困的國家進行援助,而不是把援助交到有足夠財力自行應對貧困問題的國家手中。米切爾:“中國花了200億英鎊去辦北京奧運會,擁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太空開發計劃,還有將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英國應該結束對中國的直接援助。”米切爾還特別強調,中國本身也開始成為主要援助國,因此英國更沒必要提供援助。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說,米切爾的態度由來已久,去年10月在伯明翰舉行的保守黨年會上,他就曾對媒體表示,一旦保守黨在未來英國大選中獲勝,新政府將停止對中國的援助。
對此,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布魯斯說,即使目前正快速增長,但中國仍存在廣泛的貧窮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大地震使得現有貧困問題進一步加劇,“對于英國納稅人來說,不幫助中國繼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代價,將會比提供有限資金支持一個持續發展的合作伙伴要大”。國際發展部一名發言人也表示:“即使我們的援助將按計劃在2011年結束,我們仍將繼續與中國緊密合作,確保他們擁有對付貧困所需的工具和專業知識……以應付諸如氣候變化等新的挑戰。”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多次討論是否應結束對華援助,此前還有報道稱,德國今年已經決定取消對華援助。在英國這種爭論也一直存在,特別是中國舉辦奧運會后,許多西方人看到了一個空前強大的中國,認為應取消對華援助的政客越來越多。英國智庫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凱利·布朗博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總體而言,英國的援助對于中英兩國的政治互信和經濟合作是有好處的,但是從英國的政治角度來考慮,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以及依舊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英國目前步入衰退的經濟相比,直接給予中國經濟援助的確會遭致國內的反對。今后,英國應該改變援助方式,在農業、氣候環境以及疾病防治等領域對中國提供技術幫助。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馮仲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對外援助是歐盟各國很重視的一種外交方式,英國也不例外。關于是否給予中國援助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英國國內朝野兩派的政治斗爭,所以我們不必對此太過在意。而且就目前的經濟實力而言,中國也并非嚴重依賴外國援助。事實上,與之前相比,中國獲得外國援助的數量正逐漸減少,且更偏重于環保等方面。而對于英國而言,給中國援助也包含了其自身利益在內,比如商業投資、配套建設等,不是全無好處。▲
環球時報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