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
在我國,“致富光榮”這一口號已經成為新的民族文化心理。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國家的最崇高目標就是致富,國家制定的戰略、策略、政策都應以增加財富為指導原則。因此,當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匯儲備構成貶值威脅時,許多人將外匯保值增值作為應對這一威脅的根本目標。如何有效發揮外匯作用的爭論,實際上反映的分歧是人們對國家發展方向的不同認識。認為國家與企業有本質區別者,將強大視為國家的目標,于是強調外匯應用于提高國家能力;而認為國家與企業性質相同者,則將富有視為國家的目標,于是強調外匯應用于增加國家財富,即建議外匯政策要增值保值。筆者認為,只有以增強能力為國家目標,我國才有可能實現民族復興,而以增加財富為目標,我國則無望實現民族復興。
國家財富決定不了國家能力
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了一些“錢不是萬能的”現象,即一些富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還不如窮國。2008年4月,日本的外匯儲備為1萬億美元,是印度0.31萬億美元的三倍。然而,自2008年9月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之后,日本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方面取得的成效遠不如印度。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GDP)負增長了3.2%,而印度同期卻實現了6%以上的增長。印度甚至提出在2009年經濟增長速度超越中國的目標。美元是國際基礎貨幣,可美國在應對這場危機時所取得的成績卻不如中國。美國第四季度的GDP負增長6.2%,而中國則正增長了6.8%。無論經濟增長速度受多少復雜因素的影響,上述現象都表明財富的多寡并不能決定國家能力的大小。
從全球范圍進行橫向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財富多的國家其能力可能弱于財富少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排序,到2007年底,國民生產總值位于世界前15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巴西、俄羅斯、印度、韓國、墨西哥、澳大利亞。俄羅斯的經濟財富比日本、西班牙、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都少,但是,2008年俄羅斯進行的俄格戰爭所顯示出來的那種戰爭能力水平,卻是日本、西班牙和加拿大都不具備的。加拿大和巴西的排名都在印度之前,然而人們的常識是,2008年的印度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大于這兩個國家。
財富之所以不決定能力,是因為財富并不能按人們的意愿轉化為能力。財富不能轉化為能力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原本是人們的生活常識。例如,所有人都知道,富商無法用金錢將自己低智商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到和窮人高智商孩子相同的水平。這就是為什么清華和北大每年錄取的學生中都有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學校需要給這些生活困難的孩子提供生活補助。然而,由于“致富光榮”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的信仰,許多人誤以為國家錢多了就有能力了。這也是為什么,在金融危機使我國外匯儲備貶值時,很多人想到的是如何保值增值,而沒有想如何用這些外匯儲備提高國家能力,甚至沒有想到應借機用外匯儲備提高我國的國際金融能力。
民族復興得靠增強能力而非增加財富
由于經濟建設長期以來是我國的中心任務,因此許多人誤將國家建設類比為企業經營。然而,企業與國家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以給企業所有者賺錢為最高目的的,后者是以維護國民利益為最高目的的。前者的目的是單純的經濟目的,而后者的目的是為民眾各種利益提供服務的綜合目的。企業只要擁有了足夠多的貨幣,即可隨時在市場上買到所需要的東西,因此企業增加了利潤就能實現全部目的。然而,國民的利益并不只是擁有財富,國民需要安全環境、需要主權權力,需要國際尊嚴、需要維護民族價值觀,需要保護傳統文化向后代的傳遞。其中許多利益都不是用錢在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的。例如,國家安全要靠強大的軍事能力,但無論我國擁有多少外匯儲備都不可能買到美國水平的航母艦隊和美軍水平的作戰經驗。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大于英國和日本,但是我國還沒有能力將上海建設成與倫敦和東京一樣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表明,我國的外匯財富超越了日本和英國,但我國際金融的能力卻不如他們。
只增加財富的國家是強大不了的。在最近的歷史上,日本是個最典型的例子。日本的GDP于1968年和1988年分別超越了德國和蘇聯,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二,2008年仍保持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1988-2008的20年中,日本卻無一日成為世界第二強國或第二大國。歷史上不僅有富而不強的例子,而且還有增加財富與國家衰敗同步發生的例子。西班牙曾是14世紀上半葉的海上霸主。它通過掠奪殖民地不斷地增加財富,但因不重視國家工業能力建設,在財富增加的同時,其強于他國的能力的優勢卻下降了。最終,其無敵艦隊于1588年敗于英國,使其海上霸主地位盡失。在我國歷史上,經濟發達、財富豐腴的宋王朝是被經濟實力薄弱的蒙元所滅,經濟發達的明朝被經濟落后的滿清所滅,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
我國2008年的GDP為30萬億人民幣(約4.4萬億美元),接近日本水平還未超過,但我國綜合國力在2000-2002年期間已達到世界第二位。這意味著,國家能力的提高并非是只靠增加財富實現的。反之,2008年我國GDP位居世界第二,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國家能力在各重要方面都位居世界第二。軍事上,雖然2008年我國國防開支是俄羅斯的1.65倍,但我國不具備俄羅斯那樣的戰爭能力。科學上,我國不具備德、日、法那種重大科學原理發現能力,即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達不到獲諾貝爾獎的水平。技術上,我國不具備日、德、法那樣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世界名牌產品沒他們多。教育上,我國沒有培養出和英、法、德、日同等水平博士的能力。他們培養的博士能輕易受聘于中國的大學,而中國培養的博士卻難在這些國家大學找到教職。
民族復興是指恢復中國當年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這種領先地位是以綜合實力為基礎的,而綜合實力又是由國家各種能力構成的。上述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都說明,我國提高綜合實力需要的是增強國家能力而非單純地增加國家財富。國家的每項具體能力是培養和鍛煉出來的,而不是靠賺錢攢出來的。
運用國家財富提高國家能力
運用財富提高經濟安全保障能力。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使我國經濟能力成為國家總體能力中最強的一項,強于軍事能力、政治能力和社會能力。然而,即使這項最強的能力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也顯露出了能力不足的方面,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國內消費能力低下。從理論上講,一國出口占GDP的10%意味著該國對外部市場產生依附,占30%則意味著絕對依賴。2008年我國出口總額占GDP的33%,因此當外部金融危機發生時就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大量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嚴重,大學畢業生難以就業。如果將國內消費能力提高到我國GDP的90%,我國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外部經濟危機所造成的沖擊,從而增強我國經濟安全的保障能力。
運用財富提高軍事能力。2008年國民黨在臺灣執政后,中美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威脅消失,我國防建設面臨以什么依據作為軍事發展方向的問題。一般講來,安全威脅是確定國防建設方向的依據。但是,在重大國防安全威脅不緊迫的情況下,難以用安全威脅為依據,以能力為依據就成了必然。小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政策是錯誤的,但其以能力為目標的軍事改革原則是可取的。這種以能力為方向的軍事改革使美軍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如果利用我國外匯儲備引進軍工技術和技術人才,這有助于提高我國防工業能力;如果用于組織大型境外聯合軍事演習,則可增加我軍作戰經驗。這些都是提高我國防能力的重要因素。
運用國家財富提升社會保障能力。社會保障能力是現代國家政治動員能力的重要基礎。社會保障能力高,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會信譽和增加社會支持,有助于提高一國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能力不但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甚至在發展中國家里也屬于中等水平。如果較大幅度地增加我國社會福利保障水平,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國內最終消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
運用國家財富吸引全球人才。國家能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雖然國家能力是由資金、資源、設施、設備、制度、規則、管理、人才等多種因素構成的,但其中人才因素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沒有人的聰明決策和運用,國家財富就沒有意義。例如,當我國的外匯儲備合理地用于貿易、投資、海外投資、引進人才和技術時,這些外匯儲備就提高了國家能力。然而,當這些外匯儲備放在外國銀行升值且幾十年都無人使用時,這些外匯儲備的有無和多少都不影響我國家能力。在我國還無力培養出大量的世界一流人才的情況下,用外匯從世界各地聘任世界一流人才來華工作,則可在短期內較快地提高我國家能力。輔佑齊桓公實現霸權的管子曾說:“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得天下之眾者王。”
運用財富提高教育能力。我國家能力上的種種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國高等教育能力不強。我高等教育的現狀是,還沒有一所大學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沒有一個教授在中國取得的科學研究成果獲得過諾貝爾獎,沒有一個中國學者創造出任何系統性的國際關系理論。清華和北大是國內教育水平最高的大學,但也僅能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長遠目標。如果能利用外匯大量引進世界一流教授和高等院校所需要的科研設備,這將可以較快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能力。也許將外匯用于教育投資比置于境外保值更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家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增加財富為方向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中國崛起目前仍面臨著三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像美國一樣超越英國,成為世界領導國。第二種是像蘇聯一樣,與美國達到同一等級之后衰敗下來。第三種是像日本一樣,在崛起的半路就衰落了。此次金融危機中顯現出來的問題也預示著,中國還面臨著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富而不強”的危險。為此,我國有必要考慮將國家發展方向從增加財富轉變為增強能力。▲(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環球時報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