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 燕
前段時間,美俄兩國的衛星相撞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安全的擔心。今年2月,伊朗成功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同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各國為什么如此激烈地爭奪太空?當前的太空是否安全?該怎樣進行太空管制?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著名太空安全專家、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技術與公共政策項目主任詹姆斯·路易斯(James Lewis)教授談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為什么要爭奪太空
環球時報:為什么大國對太空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太空對一個國家的安全作用到底有多大?
詹姆斯: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太空和衛星技術就發揮了核心作用。這促使許多國家開始注意到衛星技術帶來的軍事利益。這種競爭與冷戰時期不同,是一種非對稱性的。沒有一個國家是沖著美國、想超越美國的。當前,至少有6個國家研制和使用衛星是出于安全目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想上太空,有國家形象和尊嚴的原因,有科技的原因,有全球變暖的原因。同時,因為小衛星的出現,向太空發展比過去更容易了。小衛星價格便宜,制造周期短。盡管它的壽命也短,但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家,由此也帶來了更為復雜的太空交通管制問題。
如今,太空對國家安全的作用似乎比過去要小了。我認為,太空的作用,減災為第一位,對付全球變暖為第二位,國家安全作用降到了第三位,這與冷戰時期大不相同。如果你注意新的太空項目的話,你會發現它們更多的不是國家安全項目,而是科學項目。這讓我也感到很驚訝。當然,太空對國家安全的作用依然很大,大體來看有三方面:一是太空行動將帶來巨大的政治聲譽和國際影響力;二是太空計劃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三是太空行動將使一國獲取很強的信息優勢,并可以在軍事行動和安全戰略中使用。
環球時報:美俄衛星相撞事件是否反映了當前太空擁擠的現狀?這種擁擠的狀況是否也折射出了當前太空競爭日益激烈的事實?
詹姆斯:與過去相比,太空當然是更擁擠了。現在,太空最大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及如何處理太空垃圾。20年前,我們不需要擔憂太空交通管制。如今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太空事務,太空交通管制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這的確反映了太空競爭比原來更為激烈,而此次相撞事件只能說美俄兩國的運氣不佳,但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太空垃圾日益嚴重,人類將面臨被拒太空大門之外的危險。
美國會怎樣應對太空競爭
環球時報:人類在太空的競爭經歷了幾個階段?目前的狀況是怎樣的?
詹姆斯:人類太空競爭的第一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蘇太空競賽,第二階段是后冷戰時代的太空競爭及21世紀初載人航天競爭。第三階段是美國重登月球并與中日印等國的登月競爭以及未來載人登火星的競爭。競爭刺激了航天進步和發展,可以說如果沒有上世紀60年代初美蘇太空競賽,也許人類至今還是嘗不到登月所帶來的空前的榮譽感、自豪感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科技成果。我認為,人類的太空發展正處于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目前的消極面在于,我們尚不知如何承擔責任及以合作的姿態來發展太空,我不是指各國處于無休止的競爭中,只是各國對合作所帶來的好處理解不深。我們是應該以各個國家的名義,還是應以地球這個星球的名義來開發太空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各國聯合起來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是前者,則各自為政。國際空間站旨在促進各國合作,但僅有國際空間站遠遠不夠,我們應考慮下一個各國間的合作是什么?布什政府意在美國獨自發展太空,奧巴馬政府更重視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及廣度尚不明確。
環球時報:當前的太空競爭中,美國的實力如何?美國將怎樣應對日益激烈的太空競爭?
詹姆斯:美國的太空實力在某些方面處于頂尖水平,比如美國在機器人登火星及火星探索項目上所做的一切,是任何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而美國的其他一些項目則面臨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太空競爭,美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美國應就如何與其他國家合作,及選擇哪個國家進行合作做出抉擇。因為我們要么選擇合作,要么選擇競爭,如果我們愿意,我們可以將競爭轉換為相互得益。第二,我們應對已有的運作不佳的項目進行分析,看看如何能使其產生命運的轉機。比如,美國的載人航天項目,費用昂貴,那么就應考慮如何能使付出的每一美元得到更好的回報。如果我們每年花幾十億美元進行載人航天,我們就應考慮要么減少費用,要么增加飛行次數。我認為,我們應以投資角度來看待此問題。
該怎樣管制太空
環球時報:太空管制最大的困境在哪?
詹姆斯:太空管制的最大困難是我們對太空現狀缺乏總體了解。有少數幾個國家和組織,如美俄中歐,能夠追蹤太空,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連續追蹤太空的各種狀況。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國家愿意數據共享。在這方面,各國的太空合作大有改進的余地。各國合作起來,就可對太空現狀有一個整體了解,以避免類似俄美衛星相撞的事件發生。
環球時報:當前太空管制缺乏一種國際規則,美國是否想制定規則?
詹姆斯:我認為更應該是合作行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單槍匹馬地完成,問題是由哪個國家牽頭。我認為,各國責任是相當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進入流程。
環球時報:美國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形成太空霸權,正如當前美國在國際社會上所擁有的制度霸權一樣?
詹姆斯:我不認為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會形成太空霸權。我認為,太空就是開放的海洋,沒有人具有完全擁有權,但每人均有自由開發權,你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我們可以利用太空進行GPS通訊,太空霸權不是在太空,而是在地面,所有受益者均在地面。我們應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地面。
環球時報:怎樣看待當前各國的太空實力,比如俄羅斯、以色列、印度、巴西、日本等國。
詹姆斯:當前國際上各大國的太空實力不盡相同,俄羅斯的太空項目很強,但它存在大量潛在問題,如工程師的匱乏。俄羅斯太空項目頗受石油價格影響,它當前只是剛剛恢復了部分元氣;日本有性能很好的衛星及發射裝置,但它推廣還不夠;巴西最為主要的是資源衛星,利用先進的空間遙感技術,為調查、開發、利用和管理國土資源服務,但幾年前,其衛星發生了爆炸事件,現在也處于恢復元氣的階段;印度太空項目較強,它正在尋求合作,拓展其太空項目;以色列太空發展勢頭良好,因為國家難有驚天動地之舉,未來發展潛力不大。
環球時報:2008年9月,美國外交學會推出一個特別報告,題為《中國、空間武器與美國安全》,提到中國的太空威脅,這種說法成立嗎?您怎么看太空競爭的未來?
詹姆斯:我認為這個報告太過夸張。盡管有不少人質疑中國航天技術的透明度問題,但是,中國太空實力對美國威脅不大。中美當前的合作關鍵在于要坦誠相待。在未來十年,出于安全目的展開太空探索的國家將越來越多,太空競爭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正如我在兩年前的一個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這不是一個和平的環境,一個《外太空非武器化條約》起不了多大作用,這背后還是一個政治決策的問題。那些還沒有發展太空技術的國家是否起步,以及技術發達的國家是否繼續加大發展力度,都取決于他們對面臨其他國家太空技術的威脅度的政治感知。▲
環球時報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