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電視作為強勢媒體,宣傳“三農”、服務“三農”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農業節目如果失去了農民群眾的需要和支持,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如何使農業節目讓農民真正愛看,新時期新的歷史使命要求農業節目必須更加貼近“三農”。
第一,了解“三農”需求,找準節目定位。農業電視節目是辦給農民看的,是針對性很強的服務類節目。農民最講究實惠,節目要讓農民喜歡,看了有用,所以我們必須關注和了解農民最需要什么。在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的形式,了解農業、農村、農民所需,據此來確定欄目的宗旨和節目的定位。
首先,要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不動搖。在節目設置上,應根據農業、農民和農村的需求,來確定各類農業節目的比例。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要了解農民的所思、所盼和所想,真正做到一切為了農業、一切為了農村、一切為了農民。
其次,在節目創作理念上要突出特色,強化民生。農村電視節目的品牌定位包含節目定位與理念定位兩個方面。節目定位就是要將電視節目的焦點聚焦于廣大的農村觀眾。理念定位即明確電視媒體在傳遞信息上的價值取向。節目定位要準,指導性要強。節目必須有強烈的“農味”,即要具有“鄉土氣息”。
最后,要注意農村收視群的劃分,做好收視群體分析。目前,在農村社會已經分化出許多不同的社會群體,他們在對待電視節目的態度、選擇信息的角度上有明顯差異,只有對這些觀眾的具體需求狀態有了清晰的認識,注重研究農村各類觀眾的差別和變化,才能真正贏得農村觀眾的喜愛。
第二,根據“三農”需要提高節目的質量。如何更好地去做農業節目,是擺在節目編導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三農對信息的需求,據此來制作節目。
目前,農民最需要的信息種類集中表現為四大類信息:宏觀類信息,即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信息;實際操作類信息,即新技術、新品種等;市場類信息,即農產品價格、銷路、供求等信息;科技知識類信息,即科學文化常識、教育、衛生、健康等知識。其中實際操作類信息在三農信息中占有很大的需求,農業技術推廣它是給農民介紹相關農業技術的電視節目,主要是為了推廣新興科技, 提高農民種養殖水平,幫助農民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它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并且能為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
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由于節目的對象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 要想讓他們看懂,在涉及科學道理時,一定要講透、講清楚,盡量講的通俗易懂。因此,講透科學道理,注重通俗性是制作農業技術推廣節目中的重要環節。講透科學道理,首先,要保證自己所說的科學內容是準確無誤的。科學內容正確了,因果關系才能連貫,觀眾才能看得明白。如果科學內容本身不準確,相應的因果關系就會混亂。其次,要深人了解觀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現狀。一般來說,我省農民的農業科技普及率較低,人們生活節奏相對較慢,思想相對保守。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推廣節目語言就要更加平實、節奏不能太快、技術的好處和優點要多講。最后,還要在語言的應用上下功夫,要講透科學道理,注重通俗性。不管是專家講述、解說詞或采訪對象的語言,都要盡量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既要吸引人,又要貼近觀眾的生活和思維。一般不要用太深奧的專業術語,不要借助復雜的數學公式來說明道理,更不能站在專家的角度去講去說,避免給觀眾留下艱澀、混亂甚至錯誤的觀念和印象,使其難于理解或接受。這在實踐中會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造成技術應用不當的破壞性后果。要把農業技術推廣節目做好,做的吸引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循人類的普遍思維規律。
第三,注意農民習慣,合理編排節目的播出。農業節目的播出首先要符合農民的收視習慣,滿足農民的要求。農村和城市生活習慣不同,收視習慣也不一樣。農民有著特殊的“農情”,隨著季節、農事及天氣的變化,生活規律常常會被改變。因此,農業節目首先應該考慮農民的勞作規律和忙閑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播出時間。農民的勞作規律常常是白天出工,晚上休息,只有在休息時才有閑暇時間看電視,因此,農業電視節目的主要播出時間一般應該安排在晚飯后,但也不宜太遲,以免影響到第二天的勞作。同時,節目播出時間應根據季節變化進行調整,做到適時、適事,及時把農民急需的信息送到他們手中。
在合理配置對“農”節目播出時間,以實現電視傳播的最大效益化的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節目布局的安排上要加大對“農”新聞宣傳力度,力求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接近性;二是要努力構建對“農”電視品牌欄目;三是努力增強對“農”服務意識。開拓農村電視市場,要力避“撈一把”的短視行為,應把服務意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贏得農民兄弟的“歡心”。
第四,深化“三農”服務,增強節目影響。農業電視節目的制作應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擴大社會影響力。首先,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和教育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充分利用政策資源、科技資源和智力資源,制作出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深受群眾歡迎的科普社教節目。作為地方電視臺,要發揮地域優勢,介紹農業技術,要適應當地的農情,符合本地的實際。制作的農業節目應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實用性和電視專業水準,能引導農民走上致富之路。解讀政策要準確、講授知識要實用、傳遞信息要及時,要為農民提供有效的專業化服務。其次,要利用技術手段吸引觀眾“愛看”。農業生產過程本身并不具有復雜的過程,在制作節目時,要盡可能多地利用高新技術來表現主題,尤其是運用畫面語言,使節目更具有欣賞性。農業電視節目的畫面語言應多采用醒目的近景和特寫鏡頭來表述。辦好農業電視節目,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但最重要的是將最實用的知識呈現給農民,讓農民喜歡。最后,農業電視節目是面向農民這一特定群體、農村這一特定區域和“三農”發展的特定需要的專業性節目。就目前來說,要在農村打開電視市場,就必須圍繞如何為農民增收做文章,尤其要增強對農村的信息服務、科技服務以及法制服務意識。長期以來,由于農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電視傳播應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可能多地給農民以致富的信息服務。特別是現在,廣大農村面臨著新一輪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受眾一直渴望有效的科技服務。而要實行真正有效的科技服務,就必須緊緊圍繞社會化服務,加大對農業產業化,提供技術、信息、生產資料、市場流通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報道。要結合季節和當地產業特點,有所選擇,有所側重,使農民能真正感到此類服務的實用性和價值。此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電視傳媒應充分利用國家依法治國的大背景,積極引導農民守法經營,講求誠信,勤勞致富,守法致富,努力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水平。
總之,制作農業節目時,必須按農民的收視需求和習慣決定節目內容、選擇節目表達形式。農業電視節目在內容上要以農業的專業性政策、信息、技術、技能、經驗等為主,滿足農民在這些方面的特定要求,同時按照農民的收視習慣來編排和包裝節目。
(作者單位:馬建中,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電視經濟頻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