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審美活動的完成包括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兩個條件,審美主體即民歌欣賞活動中的聽眾或觀眾,審美客體是民歌作品。由于不同審美主體有各自的人生閱歷、音樂修養、興趣愛好,也有職業、年齡、文化等差異,就在各自的審美意識中構成偏好差異,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審美趣味不能強求一致,但有高低之分,高級的審美趣味有利于培養人的良好品質也是正確進行審美判斷的基礎;低級的審美趣味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影響到審美的正確性。
人類的一切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進行,以藝術作品的客觀存在為前提。造成人們對民歌審美偏好的差異原因還包括民歌作品的自身特征。
民歌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群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來源于生活,并且對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深入廣泛的影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自身的民族精神、風土人情、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短小精干、易于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民歌的演唱質樸、委婉、秀麗而有內涵,從古到今如同一條涓涓小溪源遠流長,流傳至今的民歌有的是世代口傳心授,也有的是經過了搜集整理才有記載。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文化豐富多彩,這就決定了民歌風格的發展也是一個多樣化的體系。我國的戲曲有三百多個品種,曲藝有二百六十多個品種,有幾十種民族語言,這都為民歌的創作和演唱提供了最豐富的營養和最深厚的文化底蘊。介于我國民歌的多樣性,對于民歌的審美評價也相應地豐富多樣。
一、域差異
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沒有受到專業歌曲作法的制約,也不體現某位作曲家的個性特點,但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即便是相同主題的民歌,產生地不同演唱風格也存在差異。如同樣為一首表現少女追求愛情、將自己的愛憐寄于為情人繡荷包的抒情小調《繡荷包》,四川的《繡荷包》是高亢活潑,云南的《繡荷包》是委婉清秀,山西的《繡荷包》則是兩種風格兼而有之,明快起伏,熱情亮麗。表現了我國民歌演唱藝術形式的多樣性,風格的多樣性。
民歌的地域性特點使它的民族性有更加具體的體現,原因在于:一、各地區的語言、語音有差異,所謂“隔山不同調,隔水不同音”。二、各地區人民的風俗習慣不同,直接反映在民歌上,“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出口露鄉情,隔村疏知音”。三、各地區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有差異,因此就具有不同的民歌氣質。正式由于這些各異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人們的不同審美習慣,加上各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交往,彼此的文化也相互滲透,與自己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無形交融,也相應地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偏好。例如北方民歌旋律線條多跳進、多跌宕,有著開朗、奔放的音樂性格,就與南方秀麗、婉約的民歌色彩形成鮮明對比。
二、族差異
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而且都盛開了各自璀璨的民歌之花。各個民族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和發展,在藝術表現上都會形成自己獨特風格,這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地理環境、人文風俗的差異,特別是民族語言的音調特質以及表達情感的不同方式。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既明顯又與眾不同的特點,這都與他們各自的語言特點、生存條件、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例如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歌手在演唱長凋的拖腔時,喉頭往往偏高,用不同于顫音的演唱方法造成馬頭琴的裝飾效果;傣族民歌因語言特點使聲音帶一些鼻音,而使起演唱顯得神秘而悠遠;西藏地區民歌曲調悠揚遼闊,風格淳樸自然,聲音比較白比較直,基本使用的是真聲,沒有過分的圓潤,在高聲區比較尖,整個歌唱相對自然,基本不加修飾。
具有民族風格的民歌在表現上要注意多個方面,一是在發聲上符合作品的要求。在科學的發聲基礎上注意提高聲音的質量,根據歌曲的需要來協調真聲含量和假聲含量的比例,使聲音自由的調整,聽起來優美流暢,并以不破壞作品的風格為原則;二是在語言方面除了要吐字清晰之外,還要遵循民族語言的發音特點和規律,同中求異,找出各自的不同,抓住語言特點;三是在表演藝術上,根據作品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民族風格、民族習慣,加入該民族的表演方式與表演元素,突出特點,力求恰當的在演唱中運用和體現,如代表性的舞姿,手勢等;最后為了配合歌曲的需要還可以考慮各個民族的服飾裝扮,也能在演唱風格的體現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綜合這些因素,民族風格的民歌魅力才能更加徹底地展現出來,引起聽眾的審美共鳴。
三、代差異
任何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民歌也一樣。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民歌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可以看到民歌是當時很流行的藝術表達,《詩經》中《伐檀》唱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描述的是奴隸社會制度下奴隸悲慘的命運,這首歌奠定了我國民歌的現實主義基礎。民歌非常真實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歡樂,記述了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它不僅總是伴隨著歷史,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而且還具有鮮明的階級意識和階級性,具有鮮明的憎愛傾向,因此民歌可以說是“人民的心聲”、“時代的鏡子”,它如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與時俱進,以其獨有的魅力在藝術的百花園中更加絢爛奪目。
我國現在的民歌和民歌演唱較之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變化,這是因為傳統的審美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了變化。社會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不可能完全拋棄傳統,作為藝術對生活的反映,決不能丟掉“崇尚本色”,因為生活本色的內涵,除了生活的原形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時代精神,要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發展民族藝術就必須要把握這一基本點。
民歌的不同風格是在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條件下產生出來的,而且風格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即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及文化交流與發展而不斷變化,也隨著歌唱曲目的不同和歌唱者的個性而呈現出千姿百態。因此,在評價一首民歌作品時,審美主體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理念,不讓自己的個人偏見直接影響審美偏好,不能只停留在原始的音樂聽覺和表情的層面上,應該理性地分析歌曲,把音樂審美的情感和音樂審美的理性思考想結合,對審美客體——民歌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作者簡介:熊依清,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