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葉
·
世界文化遺產菲律賓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位于菲律賓呂宋島科迪勒拉山脈沿線的伊富高省,由分布在4個市的5個梯田群組成,分別為基安干市(Kiangan)的Nagacadan梯田群、洪都安市(Hungdun)梯田群、梅奧瑤市(Mayoyao)梯田群以及巴納維市(Banaue)的Bangaan和Batad梯田群組成。水稻梯田分布于海拔700米~1500米的高山區域,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眼,迄今已有2千年歷史。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是可持續使用有限土地資源的典范,其耕作方式建立在傳統知識技術基礎上井不斷演化,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有機進化的文化景觀。代代相傳的知識,神圣的傳統和微妙的社會平衡使這里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表現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征服和融合。然而由于諸多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它于2001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所在地伊富高省是科迪勒拉行政區的6省之一,面積251778公頃,由11個市組成,全省81.77%的面積坡度超過18度。根據修改版森林法,這些地區屬公共森林、森林保護區或水域保護區,不適合農業耕種。因此有9省被劃入土地使用受限區。伊富高省有數個小水域,由三條主要河流的支流組成,匯入馬加特河。因為地理條件有限,兩千年來當地上著部落伊富高人為了謀生在高緯度的陡峭山地上開墾出了水稻梯田,建立了由蓄水梯田、臨時農田和森林構成的耕作體系。這體現了水域生態和梯田工程技術的結合,是人和向然的共同杰作。伊富商人最早是在靠近山溝的部分修建梯田,以后逐漸向高處修,并在堅硬的巖石了上鑿出灌溉渠道,利用山頂流下的泉水和溪水灌溉梯田。由于山勢陡峭不平,梯田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有0.25公頃,最小的4平方米左右。梯田的外壁大多用石塊砌成,石壁最高的4米左右,最低的不到1米。一塊塊梯田根據山勢造出,幾乎每塊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得到了利用。盤山臺階似的梯田層層升高,條條灌溉水渠自山頂蜿蜒而下,淙淙流水滲入梯狀稻田,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此外,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也是菲律賓唯一未受殖民影響的文物古跡。自16世紀起,西班牙、美國和日本殖民帶來的外來文明先后進入影響了菲律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因地勢險要,當地土著伊富高人成為菲律賓少數幾個抵制了外來文化統治而保存了傳統文化的部落之一,他們開鑿修建的水稻梯田因而得以保存并發展至今。
在1995年12月德國柏林召開的第1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因為符合以下標準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iii)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水稻梯田是群體可持續的和共有的主要糧食生產體系,建立在由高山引水的灌溉系統和石壁壘成的梯田基礎上,此體系已有兩千年歷史;
●(iv)是一種建筑、建筑群、技術整體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現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發展階段:水稻梯田是歷史的見證,過去千百代人以群體形式共同耕作,創造了建立在可持續使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景觀;
●(vi)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水稻梯田是人和自然和諧互動作用下的土地使用杰出范例,極具美感,但受到當今社會和經濟發展變化的威脅。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充分證明了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的突出普遍價值,同時它也是活態文化景觀的杰出代表,是亞太地區第一個文化景觀,是第一個列入有機進化類型的文化景觀。根據《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是有機進化的文化景觀。它們產生于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這種景觀反映了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的進化過程……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社會與傳統的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持續扮演著一種積極的社會角色,演變過程仍在其中,而同時,它又是歷史演變發展的物證。”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肯定了此項提名提升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文化景觀所具有的代表性。
問題和困境
然而科迪勒拉水稻梯田也反映了發展中國家與人相關聯的遺產地在保護過程中所存在的普遍問題。當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世界遺產地后,就具有了兩重性。梯田一方面是祖輩傳下來的土地,是傳統的耕作謀生方式。是家族財產和糧食來源,承載著維系梯田生產發展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等無形文化遺產,梯田的價值在于能生產盡可能多的糧食,其使用和保護主要在于土地擁有者和本地社區;另一方面它是世界文化遺產,擁有美學、人類學、生態學等諸多價值,為全世界共有,其保護和發展需遵循國際準則和做法,有外來干預和影響。加之是活態文化景觀,水稻梯田面臨著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
2001年世界遺產中心協同菲律賓政府組織和ICOMOS/IUCN(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專家開展了反應性監測考察,旨在確定遺產地面臨的威脅并提出具體保護建議。根據此次考察結果,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25屆會議上將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其原因是:1、盡管巴納維水稻梯田責任組(Banaue Rice Terrace Task Force-BRTTF)和伊富高水稻梯田委員會(Ifugao Terraces Commission-ITC)為保護梯田做出了貢獻,但BRTTF缺少政府的全力支持、足夠的經費和更多地獨立性以確保其工作能力;2、約有25%~30%的梯田被廢棄,造成了梯田外壁的損壞。原因在于當地居民離開此區域,進而造成對灌溉系統維護的忽視。這種情況因生物物種(蚯蚓和蝸牛)的破壞而加劇;3、盡管制定了規劃,但遺產地面臨著無序發展的威脅;4、迄今為止,未能動員國際援助幫助這一地區;5、認識旅游業發展需求進展緩慢。例如連接遺產地之間和與馬尼拉的道路仍舊不便。
上述原因概括了水稻梯田的管理和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其根源有很多,保護和發展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伊富高省至今是菲律賓最貧困的省份之一,90%的財政收入依靠國家稅收分配,僅有10%來源于當地資源。2000年全年收入約為2億比索,約合500萬美金。全省69%的人口從事農業勞動,但一年糧食產量僅夠普通家庭吃5個月。發展的需求很迫切,尤其是在改善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隨著自由市場經濟的引入,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戰。種植水稻
收益很少,加之在當地很難得到良好的教育和醫療服務,很多年輕人離開村莊來到城市,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因而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維護梯田及灌溉系統。到2001年,已有25%~30%的梯田被廢棄,這也是其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另外因為發展的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水電站和大壩也對遺產地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
其次外來宗教和外來干預也影響了傳統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一方面是由于20世紀末基督教的傳播,大部分區域傳統社會結構的瓦解,使本土文化擁有者管理社區日常事務和環境的傳統角色被邊緣化,改變了當地居民對其傳統的認識,動搖了維系梯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外來關注和干預讓當地人對外界施加的限制措施形成了一種矛盾態度,伊富高的傳統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關注和干預直接和間接地讓梯田景觀背負了社會壓力、文化壓力、經濟壓力和環境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外來關注和干預已經改變了伊富高當地人對其傳統價值的看法。當傳統價值妨礙滿足他們看得見的需要時,關注和干預讓當地人對外界施加的限制措施形成了一種矛盾態度。另外長期的亂砍濫伐、氣候變化和生物影響也對水稻梯田帶來了不利影響。由于上游的森林全部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使下游水稻梯田復雜的灌溉體系受到很大的影響。最近幾年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科迪勒拉山區出現了干旱現象,影響了這里的農業。大蚯蚓等生物也是瓦解梯田的罪魁禍首。有記錄顯示,梯田過去從科迪勒拉山的東北部的卡加延河一直延伸到南部的奎松城,而現在只剩下3萬公頃的梯田。
保護和管理措施
為了保護和管理水稻梯面,菲律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4年2月18日成立伊富高水稻梯田委員會(Ifugao Terraces Commission-ITC),旨在負責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的四個水稻梯田群的事務,后將其他地區的水稻梯田也包括在內。ITC主席是旅游部負責人,成員包括農業部、公共工程和公路部、環境和自然資源部、教育文化和體育部的秘書處代表,伊富高省國會議員,省長,9個相關市市長等人員。ITC于1994年10月頒布了六年總體發展和保護規劃,并于當年12月為正在申報世界遺產的四個水稻梯田群制定了詳細的三年總體規劃。這兩項規劃于1995年9月2日被總統批準,3個月后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9年3月4日成立的巴納維水稻梯田責任組取代了伊富高水稻梯田委員會,職責與其相同,但工作經費減少,成員也有相應調整。
2001年ICOMOS/IUCN專家對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所做的反應性監測考察報告建議,從體制上加強對水稻梯田的管理并通過長期和短期的戰略提供財政支持。報告認為,設置在伊富高省外的國家級管理機構對當地5處梯田群的需求和情況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并將當地直接管理梯田的居民排除在決策過程外。此外國家級的管理機構無法從國家政府和捐資單位獲得可持續資金來協助執行管理。當地政治的變化不確保單一的管理機構能持續發揮作用。報告建議設立地方級管理機構以確保管理的可持續性和及時性。以社區為基礎的管理機構對于管理這樣一個活態文化景觀也許會更適合。
在報告建議的基礎上,菲律賓政府于2002年2月11日取消了巴納維水稻梯田責任組,其職能被移交至伊富高省政府。為了從資金上確保水稻梯田的保護,總統通過菲律賓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ulture and the Arts-NCCA)下撥了5千萬比索的資金。資金的使用建立在各省與NCCA簽訂的協議備忘錄基礎上。為協調管理資金的使用,在省長辦公室下設立了伊富高水稻梯田和文化遺產辦公室(Ifugao Rice Terrace and Cultural Heritable Office- IRTCHO)。通過這筆資金和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制定了包含保護政策的《伊富高水稻梯田保護管理規劃》(2003年~2012年)。
2005年5月~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001年IOMOS/IUCN專家所做的反應性監測考察報告建議的執行及遺產地內防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了監測考察。在此次考察基礎上,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方面要求菲律賓政府咨詢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和其他咨詢機構,對在遺產地范圍內計劃開展的主要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減少對遺產地突出普遍價值的影響;另一方而建議菲律賓政府保證長期投入人力和財力來盡快實施《保護管理規劃》,以確保遺產地的可持續性;同時要求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ICOMOS和IUCN展反應性監測考察,考察2001年和2005年檢測報告建議的執行情況,并為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討論是否將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撤出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設置基準。
根據第29屆世界遺產委受會會議的決議,2006年4月18日~24開,世界遺產中心協同ICOMOS/IUCN專家再次進行了反應性監測考察,提出了如下保護建議:1、在省市級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以確保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實施《保護管理規劃》;2、對應社區活動和傳統價值體系制定分區和土地使用規劃;3、制定旅游和基礎建設管理規章以鼓勵對梯田和當地社區有益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發展;4、在《保護管理規劃》的目標基礎上制定同家、省級、市級和村級資源戰略和五年計劃,首要任務是只常維護和加固梯田及其生命線——灌溉系統,以逆轉梯田的崩塌趨勢。此戰略包括防止傳統稻種消亡和保護稻種多樣性的長期項目;5、建立恰當的發展控制手段來指導此地區的發展項目,包括指定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水稻梯田群及其輔助生態系統為“環境關鍵地區”,在這些地區開展發展項目需要做環境影響測評,文化遺產專家應加入其中;6、加強植樹造林項目,選用盡可能多的本地樹種類型來保護水稻梯田水域生態,防止在私人或公有水稻梯田水域引入外來物種。
然而2001年和2005年監測考察報告的建議執行緩慢,仍未設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來執行《保護管理規劃》,國家和省級政府都未能解決在世界遺產緊急援助基金下編制的《保護管理規劃》中提出的問題。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建議菲律賓政府在2007年底前執行糾正性措施,以確保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并作出了將菲律賓科迪勒拉水稻梯田繼續列為瀕危世界遺產的決定。
在200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決議的基礎上,伊富高省政府下令取消了伊富高水稻梯田和文化遺產辦公室,改為伊富高文化遺產辦公室(Ifugao Cultural Heritage
Office-ICHO)。ICHO旨在保護伊富高人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確保本土文化遺產和歷史得到保護和保存,保證保護、促進、發展、傳承當地文化和藝術的項目得以開展,包括在當地社區內傳承無形文化遺產,鼓勵從基層發展文化和藝術。
2007年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肯定了設立伊富高文化遺產辦公室的目標為保護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并注意到了菲律賓政府計劃于2007年春季在Santo Tomas大學熱帶地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研討會來制定遺產地內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方針。鼓勵菲律賓政府執行糾正性措施,要求從財政上支持ICHO開始執行遺產地保護的主要指導性文件《保護管理規劃》,要求菲律賓政府咨詢世界遺產中心和ICOMOS準備包括原真性和完整性條件的突出普遍價值陳述草案,在2008年第32屆大會上評審,并準備在突出普遍價值基礎上預期的保護狀態的陳述草案。還要求在2008年2月1日前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保護現狀和第30屆大會決議提出的糾正性措施執行情況的詳細報告。然而,現有的保護工作還是沒能將科迪勒拉水稻梯田從瀕危世界遺產中除名。
為了配合世界遺產中心及協助菲律賓政府開展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于2003年~2004年開展了瀕危世界遺產緊急技術援助項目,于2004年3月在菲律賓巴納維召開了第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緊急技術合作項目利益相關者工作會議,旨在探討如何加強對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的科迪勒拉水稻梯田的保護和管理。并與菲律賓唯一的保護梯田的非政府組織Save the Ifugao Terraces Movement(SITMO)合作,于2009年1月出版了《影響系列叢書——可持續旅游和菲律賓伊富高水稻梯田的保護》一書。
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32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了菲律賓科迪勒拉水稻梯田意義的陳述,建議對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陳述/保護和管理的陳述的評價推遲到2009年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保護建議
作為一種集約利用山地的方式,梯田不僅僅存在于菲律賓,也廣泛存在于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包括中國南方的丘陵地帶、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印度的阿薩姆山地和日本的山區。這些地區的梯田保護面臨著很多同樣的問題和挑戰。在保護梯田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與梯田相關的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發揮其對梯田保護的作用,不局限在保護梯田物質遺產本身及其灌溉系統。應了解梯田這一與人相關聯的遺產的雙重性,尊重梯田作為祖輩傳下來的土地和傳統生計手段的角色,了解其擁有者和使用者的文化和習俗,保護維系梯田生產發展的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復興代代相傳的資源保護知識和做法。也應用國際標準進行保護和管理,采取適當的外來干預和影響。
此外應考慮經濟發展的需求,制定旅游和基礎建設管理規章用于鼓勵以社區為基礎的旅游發展,平衡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在遺產地內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充分聽取相關專家的意義,將建設對遺產地突出普遍價值的影響降至最低。
在保護體制上可多樣化,將政府保護和民間保護結合起來,同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可在ICHO的基礎上,在五個梯田群設立基層管理機構,ICHO發揮協調和管理作用。除政府機構保護外,可發揮專家、學者、當地社區、非政府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使他們參與到管理、決策和保護中來。在《保護管理規劃》基礎上設立國家、省、市級戰略規劃,并出臺相關實施細節和措施。
2009年是菲律賓科迪勒拉水稻梯田被列入瀕危遺產的第8年,其保護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在聽取多方的意見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建議后審慎的開展,不僅保護水稻梯田本身,也能保存與這一傳統農耕方式相關聯的無形文化遺產,不僅由政府和相關專家學者開展保護,更需要有當地社區及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不僅是保護遺產和傳承傳統,更要平衡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