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們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心靈得以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啟迪,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和人文性價值就必然決定了音樂課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關鍵是培育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怎么才能把“書”教好呢?我想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本質要求是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一條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具有強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的教育對象身心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是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學生,誠實、謙虛、公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愛崗敬業和樂于奉獻的品質對我們教師來說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三個“熱愛”,即熱愛你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熱愛你所從事的專業,熱愛你所教授的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熱愛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每個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不難想象,不熱心教育事業、不愛本職工作,不關心學生成長進步的教師是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之人的。這種熱愛是教師一種積極的思想情感,它能夠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奮發進取,不斷吸收知識養料,而且,能與教師教學協調配合,去實現個人教育的知識積累和世界觀的形成。
二、音樂教師要有良好的理論修養。“理論修養”在此指政治理論修養和業務理論修養,就是說我們音樂教師必須做到“既紅又專”。“紅”是意識形態上的要求,它解決的是教師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問題,是一個人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思想保證。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教師正肩負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每一位教師都是這一神圣事業的實踐者。我們對自己必須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位。我們是人民教師,我們從事的是黨的教育事業,我們要為人民服務,要為人民、為黨的事業培養接班人。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用先進的理論知識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與時俱進。
“專”是對教師業務水平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業務理論修養。俗話說:“要教給學生一滴水的知識,教師至少得要有一桶水的知識”。首先,教師對自己本專業的理論要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把握,要研究教學法理論。其次,教師要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和量的積累呈加速發展的態勢,“一桶水”的量可能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師必須緊緊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追蹤本學科領域的前沿,不斷充實自己,讓最先進的理論,最新知識走進課堂。再者,教師必須要“走出去”,通過業務培訓、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一方面擴大對外交流,另一方面給自己補充“能量”。最后,教師還需要加大對其它相關學科的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學科的分類越來越細,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也越來越多,聯系越來越緊密,而且這也是未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三,音樂教師要有良好的創新素質。未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要求今天的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創新素質,而且科技的發展最大程度上實現了人與機器的結合,使得我們“打破舊框框”,改變傳統的,創造出更先進更科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實現理論的創新成為可能。音樂課中,理論課的教學模式更多的依然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唱歌課依然是“教師范唱,學生學唱,一唱眾和”的老路子。在歌唱中,傳統的理論認為氣息與聲音的方向是相反的,而新的理論認為氣息與聲音的方向是一致的,是氣息托著聲音走。教師要善于吸收新的理論,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并結合傳統理論和方法的長處,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借助先進技術的優勢,開發教學課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教學手段的改革和教學理念的革新。
新的教學模式必然能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帶來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創新的一條基本途徑就是:學習別人的,總結自己的,最后形成自己的。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努力做到的一點。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之所以有如此美譽是因為教師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育人”,就是在塑造一個人的“靈魂”,教授學生如何做人。 廣義上說,“育人”就是培養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育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第一,在音樂課中,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欲望和參與的積極性。音樂教師要設法創造出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和實際,并為學生所喜愛的教學形式。比如,通過完整而充分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音樂在許多情況下表現為集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或比賽等。這些集體活動的開展需要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和有效合作,因而有助于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第二,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愛國主義情懷。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濃縮和藝術再現。每一部作品都從不同的側面表達出人類共同的思想情感,閃爍著人類的智慧。貝多芬和阿炳雖然一個是德國人,一個是中國人,卻各自以《第五交響樂》和《二泉映月》奏出與命運抗爭,不向命運低頭的強音,表現出他們各自堅強不屈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歌曲《保衛黃河》更是表達出了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不甘屈辱,誓死保衛祖國,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革命斗志和堅定決心。每個音符里都表現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這些歌曲本身就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學生在聆聽這些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自己的靈魂得以凈化,情操得以陶冶。
第三,“以情育人”,用愛構筑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橋梁。情感是育人的基礎。情感是師生之間心與心交融的紐帶,是橋梁。在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師良好的形象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教師的每一個笑容,每一句推心置腹的話,每一束真誠的目光,每一次耐心的教導,都表達著信任和鼓勵的信息,都會給學生以溫暖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因勢利導,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和溝通會極大地促進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成長和進步。具體地說,它有兩種作用:一是培養和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和彼此的理解。學生一旦把老師看作是值得信賴的人,教師所做的各種要求包括批評和勸告就容易被他們接受并轉換成一種自覺的行動。二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他們求知的渴望。教師的熱愛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真摯的感情,是他們產生一種愉快的心情并內化成學習的動力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教書”和“育人”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同時又是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音樂教育工作就是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把這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