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斌
韓國熱播劇《該隱與亞伯》中對中國外景的灰暗處理和抹黑中國監獄的劇情,《環球時報》3月13日以“韓劇再次丑化中國背景”為題進行了報道。韓國某些媒體對此反應強烈。有韓國媒體憂慮說,韓國相關電視臺繼續播放刺激中國的報道,導致3/4的中國人認為韓國媒體涉華報道不客觀,引起“嫌韓情緒”極速上升,從而成為韓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絆腳石。不過,也有媒體顛倒順序地報道稱,中國批判性的媒體報道出來后,憤怒的中國網民強烈駁斥韓國,甚至敦促開展抵制韓國商品的運動。
韓國媒體顯然至今仍不知反省,反而顛倒前因后果,不將丑化中國當回事。韓國媒體援引相關電視臺人士的話辯解說:“電視劇是虛構的。電視劇就應該被視作電視劇,真不理解中國媒體為何老是找茬。”實際上,韓國前些年拍攝的經典韓劇也都是虛構的,但正是這些虛構的愛情故事打動了無數的中國觀眾,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韓流。很多人因此成為韓流明星的狂熱粉絲,對韓劇如癡如醉,對韓國充滿憧憬。在韓的中國留學生成倍增加,訪韓的中國游客持續增多,這些恐怕都少不了韓流的功勞。如今出現了韓國媒體擔心的“嫌韓情緒”,顯然同韓媒和電視劇的頻頻挑動有關,也同在韓中國人遭遇的各種歧視待遇和遇到的幼稚提問有關,諸如中國是否有中秋節。因此,中韓民間出現今天的摩擦局面不能不說部分責任在部分韓國媒體身上。
筆者和絕大多數中國觀眾也都贊同,電視劇的確就是電視劇。電視劇不是教科書,不用完全忠實于歷史和現實。但是,任何一國的大眾媒體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恐怕是無需反駁的。如果相關電視劇誤導了民眾對他國的認識,特別是這種傳播是有意歪曲,就難以將這種做法正當化了。換句話說,即使電視劇沒有這種正義的社會責任,媒體也應客觀地、公正地描述中國,而不應一味通過丑化、歪曲或者負面描寫中國來吸引韓國觀眾的眼球,同時也刺激著中國人的觀感。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媒體如此丑化韓國,韓國國民或媒體將做何反應。中國媒體現在只是做了被動式的反應,韓國媒體就已經給中國民眾扣上了“嫌韓情緒”的帽子,卻不去反思事情的前因后果。記得也有不少韓國官方和非官方的朋友總是囑咐筆者正面報道韓國,這種心情恐怕是期待中韓關系健康發展的人們的共同心聲。不過,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沒人愿意丑化韓國,也沒有必要丑化韓國,更沒人有意歪曲韓國來刺激反韓情緒,但前提條件是韓國也應這樣做,否則將陷入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之中。
韓國媒體和電視劇企劃公司如此描述中國顯然并非個案,此前也出現過多部歪曲、丑化和貶低中國的影視劇,中國觀眾則用“雷片”來嘲笑。韓國一些電視臺的偏執是多種原因相互作用造成的。首先是對中國的成見,似乎中國就應該落后于韓國,否則內心接受不了。其次是意識形態的極端偏見,似乎中國是共產主義妖魔,生活在這種社會的人都是精神變態者。再次是強烈的自負心理,通過同中國的比較以顯示韓國的進步與發達。最后是迎合大眾需求,因為許多韓國人對中國的認識水準與劇情一致。此外,韓國丑化中國的電視劇,特別是歷史劇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其背后既有政府的政策導向,也有某些利益團體的強力助推。
筆者倒是認為,退一步講,韓國媒體和大眾可以不了解中國,但不可以只了解中國片面的、負面的東西。筆者并不奢望韓國媒體總是報道中國好的一面,但期待韓國媒體不要妖魔化中國,而是保持起碼的客觀與平衡。妖魔化中國的最大受害者恐怕還不是中國觀眾,中國人對外界的批評越來越不在乎了,倒是韓劇這樣做將帶給韓國人錯誤的世界觀,使一些韓國人失去應有的判斷力。▲(本文作者為國際政治學博士、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