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戶高興致死的悲愴呼喚
重慶市北碚區年逾五旬的低保戶朱某因病住院,所在社區領導前來看望,承諾幫助報銷部分醫療費,朱某聽后情緒非常激動,領導離開病房不到十分鐘,便因血壓升高導致主動脈破裂而死亡。(5月5日《重慶晚報》)
[點評]:從長期生病醫藥費無從著落的苦悶,到突然“部分醫療費報銷”餡餅從天而降,這種“過山車”一般的情緒落差,或許只有朱老先生一人能懂。而朱先生或許到死也沒有意識到:突如其來的“報銷承諾”本不該是偶然性的恩賜,而是他本應享受到的社會權利——要讓群眾“病有所醫”,是政府對每一個公民的莊嚴承諾。
事實上,現有的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是一種低水平、廣覆蓋的互助救急模式,并不能解決困難家庭治療大病的現實。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降低醫療費用,給公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提供低價優質的公共醫療產品。補齊醫療救助這塊短板,顯得十分重要。
關注弱勢群體的現實生活狀況,健全救助體系,特別是大病救助制度,幫助更多重病者、孤殘人群、遭遇突發災害者等特困群眾渡過難關。讓弱勢群體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真正做到病有所醫,是新醫改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百姓的迫切期待。
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中,讓制度更好地保障人的生存權力更好地為民生服務,這不是恩賜,而是每個人無論富人還是窮人應得的基本權利。顯然,要讓“低保戶激動猝死”之類的悲劇不再重演,在推進社會保障以及各種民生制度建設上,我們仍須不遺余力。只有這樣,底層的生命才不再脆弱,潛移默化中,權利意識才能變成一種常識。
假如討薪沒能驚動省長
去年冰凍雪災,四川華興建設有限公司帶領34名川籍農民工前往郴州進行電力工程搶修。工程款及民工工資百余萬元被湖南相關方面拖欠。維權一年無果,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批示后,20天后民工們拿到了自己應得的工資。(5月5日《成都商報》)
[點評]:34名川籍農民工是幸運的。他們幸運的是驚動了省長。如果不是省長批示,他們還會在這場維權奔波中折騰多少個一年?百姓手上,還有多少沒能驚得動領導的民生怨情,在折磨著他們心靈?
省長不是法官,省長有比法官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民情民怨什么時候都有,件件都由省長批示解決,中國的省長就配得太少了。一個需要領導批示才能解決問題的社會,是百姓的不幸,法冶的不幸。諸如討薪這樣的民生困難,人們通過法律的途徑,能夠同樣在20天內得到解決,他們就會省卻太多的上訪,省卻太多的精神折磨,就不會事事非找領導不可。他們會把維護利益的敬意和謝意,獻給包括省長在內的整個社會,而不是單一的某個領導。
老百姓埋怨官比法大,問題的根源出在太多的部門眼睛只往上面看,心里沒有裝著百姓。省長批示20天解決問題,看上去下面的部門執行力很強,卻恰恰反映了這些部門不會辦事、不愿辦事的官僚作風。實際上是讓人民群眾傷了心,給政府和領導的形象抹了黑。
讓法律制度完善起來,讓政府職能部門的心里裝著老百姓,讓百姓不找省長也能辦成事情,百姓才會覺得真正走在了踏踏實實的正道上。
特困戶享用城管罰沒果蔬的悲哀
長沙芙蓉區城管綜合執法大隊在處理罰沒物資上,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罰沒一送出一公示”膩度,這個制度據說還是全國首創。僅僅今年上半年,他們就為福利機構和特困戶送去水果蔬菜110次,共計2460公斤。(5月5日《人民日報》)
[點評]:當那些特困戶大嚼“城市走鬼”本小利微的那些水果時,卻讓人感受到雙重的悲哀:一是小攤小販的生產生活資料,似乎不能以這樣黑色幽默的方式被輕松消費;再就是城市特困戶的救濟,也不能以如此殺貧濟貧的方式推進,兩者都是利益受損者。
在罰沒果蔬通往特困戶的路途設計上,其實存在著法律的困境。盡管長沙城管處置罰沒物資形成了“制度”,但其也是內部的權宜之計。簡而言之,城管無權自行處置罰沒物資。
那種以為只要不拿回自家,且用于社會公益事業,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抄大罰的思路和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權力的僭越。出發點已經有些偏了,而過程更無法控制,失去監督的權力很難不在張揚的做好事過程中發生扭曲。
城市特困戶和福利機構當然需要救濟,那是一個文明國家的責任,也是一個健康社會的義務,但是,不應該以這樣殺貧濟貧的方式救濟,更不能鼓勵其形成制度化的行為。通過對—個底層群體的權利利益的剝奪,來補償另外一個底層群體,小攤小販已經“不服”,而特困戶何嘗又能“愿意”?不僅不能實現社會正義,反而會從根本上同時傷及這兩個群體的利益。
應該認識到,罰沒攤販物資并非城管執法的唯一手段,“以罰代管”的思路應該徹底摒棄??偸侵螛瞬恢伪?,麻煩將永無了局。破解罰沒困局的最簡單、也是最徹底的辦法或許就是不罰沒,而代之更有效的疏導和引導。
公務員享受長假的權利困境
今年遵循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全省各地各單位取消“五一”調休安排。但據了解,本次“五一”假期,仍有相當數量的廣東政府機關實行了7天長假。(5月6日《新京報》)
[點評]:從法律角度看,廣東部分公務機關放假7天并無不妥,符合《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有關規定。問題是:為何公務員可以自愿帶薪休假,而企業員工的這一權利卻缺乏保障?顯然,從這里可以看出,公務員的休假權與企業員工的休假權是多么的不平等。
顯然,靈活而又自愿的帶薪休假方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只有公務員夢想走進了現實,對大多數企業員工來說,卻是難以落實的“空頭支票”。圍繞“五一”休假之爭,折射的其實是一種權利困境:原本作為職工權利的靈活休假權,在現實中仍高度依附于行政權力而存在一不經過權力的統一安排、領導傳達,帶薪年休假是很難真正做到自愿自主、靈活安排。
有關方面應該正視公務員能享受到自愿帶薪休假,而企業職工卻享受不到這一權利的現實問題。休假權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分成三六九等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休假權利,這樣才能利于社會和諧進步。
此次廣東部分機關的7天長假說到底,僅是權力依附下的偶然產物。如何將權力依附下的權利,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使包括帶薪年休假這樣的休假權,成為每個勞動者可自主支配、自由享有之物?;蛟S才是真正需要認真思考的。
讓國人的心靈空間都有一片汶川
隨著5月12日的臨近,四川方面關于公祭的準備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在通往震中映秀的公路上,警力已經比平時多了一倍以上,而在通往另一個公祭地北川老縣城的路上,自6日開始就出現了大批川0牌照的車隊,車隊是為5·12公祭做準備的,12日當天,北川老縣城將舉行規格幾乎和映秀差不多的祭奠儀式。(5月10日《燕趙晚報》)
[點評]:位于映秀鎮半山腰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難者公墓,每天接納著越來越多的紀念者。
汶川大地震是繼唐山大地震之后又一次自然浩劫,同胞遇難,舉國哀痛。我們不會忘記汶川人民的堅強抗爭精神,不會忘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災難的堅強意志,不會忘記數億志愿者凝聚而成的“強大溫柔心”,更不會忘記大地震哀悼日的舉國哀思和眾志成城。
紀念活動不拘一格,讓我們每一位國人都能留下一片紀念汶川的“心靈空間”。紀念災難,用紀念死者喚起對生者的呵護與期望,從而破解災難,升華目人的凝聚精神和愛國情懷。
《日本僑報》載文說,“一個正準備走向偉大的民族,不應該是沒有莊嚴和莊重感的民族,不應該是沒有慰藉集體遇難者、不舉行紀念和追思的社會,至少在災難日,各地對在災難中死去的民眾做一番紀念,也應該是有意義的。”舉國民眾早已居心中默默紀念汶川遇難者,讓5·12災難日永遠高舉起生命的尊嚴。
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相信,今年的汶川地震紀念日,一定會更深刻、更有文化意味、更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