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衛
上路了,這次的目標是瀘定橋。
我是從石棉前往瀘定的,途中百余公里幾乎全是懸崖峭壁。我順著高低起伏的公路蜿蜒向北。河西岸的大雪山在光影中變幻山勢,云霧破處,隱隱有雪峰閃現。腳下,奔騰的大渡河擊打在青黢黢的崖石上,吼聲如雷。陽光從頭頂傾瀉而下,在眼前織成明晃晃的光簾,人仿佛置身長卷的高山畫廊里:峰嶺、大河、田園、綠樹、民居。千百年過去了,一條條鑲嵌在陡峭巖隙間的羊腸小道,仍是終年居住在巍峨高山上人們的主要通道。費孝通先生曾將這里稱為“藏彝大走廊”,它也是川西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大渡河以西是藏彝游牧區,以東是漢族農耕區,瀘定橋則是數百公里群山中溝通東西的咽喉要津。
當我撫摸著瀘定橋冷冰冰的鐵環時,心竟有些抖抖地跳。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這座鐵橋已歷經三百多年風雨!三百多年來,世界上許多著名大橋,包括工業革命以來建造的大鐵橋和鋼筋水泥大橋,大都灰飛煙滅,但這座用手工打造的鐵橋,依然穩穩地橫跨在大渡河上。七十多年前,中央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壯舉,更使它蜚聲中外。
難道,它真像當地老百姓傳言的,有神護佑嗎?
當然不是。關于瀘定橋不垮的秘密,一位在瀘定縣定居50年的“老支邊”曾做過深入調查,得出了既科學又符合歷史的結論。他叫王永模,年近七旬,“我1958年畢業于重慶巴縣二中,隨即響應號召入藏。當時瀘定屬川康邊地,我們那批支邊青年到瀘定的有40多個,現在還剩5個?!?966年,王永模與瀘定橋直接打交道,至今已逾40年。
多年來,他的崗位雖幾經變動,但始終沒離開橋,以至于對橋爛熟于心,所有數據隨口便答:瀘定橋三百年不垮的秘密分橋身、橋臺、橋亭三個部分。橋身由13根鐵索組成,每根長101.67米,重約1.5噸;13根鐵索共有扣環12164個,總重21噸,加上橋臺地龍樁、臥龍樁用鐵,總重40余噸,“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鐵橋”。
三百多年前,康熙為何會御批修橋呢?王永模說主要目的是鎮邊,因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廷頒布“準行打箭爐市,番人市茶貿易”之后,原先荒涼的打箭爐(今康定)漸漸成為川藏邊貿重鎮,川滇地區的油、鹽、茶、米、布匹等經茶馬古道運至打箭爐,再轉運西藏、尼泊爾或印度。要去打箭爐,大渡河是天塹,過往的商貨只能靠藤條援索懸渡??滴跞拍?1700年),駐守打箭爐的清軍將官昌側集烈叛亂,清廷派兵進剿,血戰多日,殺叛兵五千,斬昌側集烈等叛將首級,并將打箭爐作為屯兵要沖,駐軍三千,糧餉軍械運輸遂成尖銳矛盾。時任四川巡撫能泰上奏:“瀘河三渡口,高崖夾峙,援索懸渡,險莫大焉!距化林營八十里,山址坦平,擬仿鐵索橋規制建橋,以便行旅。”康熙御批:“朕嘉其意,詔從所請?!笨滴跛氖哪?1705年)初,鐵索橋動工修建,次年四月初四合龍告竣。
橋修好了,總得取個名吧。大渡河自古為沫水,但由于川西民眾對諸葛亮的敬重,一直認為這條河就是諸葛亮南征所渡的瀘水——其實真正的瀘水在金沙江下游,但老百姓認死理,瀘水竟約定俗成,康熙就取“瀘水”“平定”(平打箭爐之亂)之意,親書“瀘定橋”橋名,額題“一統山河”。1913年,瀘定因橋設縣。
瀘定地處深山峽谷,本不產鐵,三百多年前的橋工如何用一年時間建成大橋呢?
“我首先要糾正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的一個錯誤?!蓖跤滥Uf,“索氏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說瀘定橋是一位瀘姓工程師建造的,很多地方都引用了這個說法。這不對,我查閱了大量史料,走訪了上百個老鐵工,可以明確地說,這座橋是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大橋的用鐵產自滎經縣,并在那里用炭火鍛造成形;建橋民工從瀘定當地抽調,其中冷磧、沈村的兩位土司最賣力;鐵工的掌脈師傅是來自陜西漢中府的金火匠馬之常;監工是清軍化林營參將杜汝昆和守備楊君強。當時監工非常嚴厲,要求每個鐵環必須打記號,若有差池,輕者兩百大板,重者喪命!”
這就是瀘定橋三百年不垮的秘密嗎?畢竟,現在很多鋼筋水泥大橋,莫說三百年,30年都管不了,譬如綦江彩虹橋,修好3年就垮掉,砸死武警及百姓四十余人,震驚全國?!叭倌昵暗谋O工,果真比今天的橋梁監理更厲害嗎?”我問。
王永模大笑,說如果只靠監工,“十座瀘定橋也垮了。”
他解釋,用生鐵鍛打的鐵環非常容易氧化銹蝕。一環既裂,全橋俱損。因此,對瀘定橋的維修,三百年來一直按古訓進行,即三年一小修(拆換橋板和輔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鐵索逐環檢查)。“我來瀘定這么多年,無數次參與大修,13條大鐵索卸在河灘上,由最有經驗的老鐵工用小鐵錘逐環敲打,發現問題做個記號,再換新的。因此最早一批鐵環基本換光了,現在橋西頭還剩幾個?!痹谒闹更c下,我在橋西頭果然見到幾只打著印記的鐵環。王永模認識一個叫姚現華的老鐵工,他家從清代起一直維修鐵橋。姚見證了紅軍飛奪瀘定橋,八十多歲去世后,就葬在橋西關帝廟下?!八f他要一直看著瀘定橋平平安安。他兒子姚先貴也當了鐵工。可以說,如果沒有一代代鐵工的精心維修,這橋早就沒影了!”
雖如是,橋仍屢屢出事。王永模調查得很詳細:清乾隆六年四月(1741年5月),橋索被大風吹斷4根,后由官府撥銀760兩修復;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貢嘎山下的磨西發生7.5級大地震,磨崗嶺崩塌,堵塞大渡河九天九夜,河水回漲,“人坐橋上可以濯足”,10天后大水突決,涌高數十丈,沖走兩岸數百個觀水民眾;1919年6月,橋遭風災,3根底鏈斷墜河中;1935年6月6日,紅九軍團工兵連為阻攔敵人追擊,由政委何長工指揮,鋸斷4根底鏈,后受到周恩來嘉獎,次年5月才由劉文輝撥款3萬元修復;1970年6月2日,解放軍7848部隊拉練到瀘定橋參觀,因步伐整齊,產生共振,7根底鏈斷落;1975年4月6日,駐藏部隊退伍兵80人參觀瀘定橋,底鏈3根斷裂,“全靠那些當兵的手腳敏捷,抓緊了斷鏈,才沒被水沖走……”
從這座橋上,走過了共和國的第一代領袖,人民軍隊的7位元帥,幾十位大將、上將和其他幾百位將軍,“從某種意義上說,瀘定橋挽救了紅軍的命運?!蓖跤滥T谏鲜兰o80年代去北京拜訪過當年指揮奪橋戰役的楊成武將軍,“與將軍緊緊握手后,問他,如果當時紅軍過不了橋怎么辦?將軍大手一揮,說非過不可,一定得過!又問他,如果由于橋斷了或其他原因呢?將軍毫不避諱地說,那就只能聽從蔣介石的安排了。所以,有人說紅軍有神佑,我認為有道理?!碑斈觑w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大多沒留下姓名,現在所知的只有廖大珠、王海云、劉金山、劉梓華和李友林。王永模記憶最深的是1987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考察瀘定橋后說的一句話:“中國,是由那些敢于翻越千山萬水的人們用犧牲精神和勇氣統一起來的。”
“如今瀘定橋起承重作用的底鏈,還是重慶鍛造的呢!”那是197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10萬元對瀘定橋進行維修。王永模為解決鐵環底鏈易斷這個難題,專程回重慶找工廠加工,“我先后跑了船廠和鋼廠,都沒辦法解決,最后找到重慶大坪的一家街道鐵工廠才完成了任務,用的是鐵合金新材料,鐵環還送到重慶大學做試驗,每一環的拉力達二三十噸。我在重慶一共加工了根鐵索,全部用作底鏈,已經三十多年了,還牢實得很,真得感謝重慶的鐵工師傅啊!”
受他委托,我回重慶后專程去了大坪,但那家鐵工廠早已倒閉,工廠舊址上蓋起了小區。電話那頭的王永模聽后,長長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