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靖
誤區1:
將夫妻共同財產與遺產混為一談
1982年李成與王蘭喜結良緣,小兩口看中了位于海淀區的一套住房,并于婚后共同出資將房買下。不久,夫妻倆先后生育了兩個孩子,起名李京和李燕。1995年王蘭去世,因為房產證尚未發放,李成與其孩子們并沒有分割遺產。
1996年李成結識了趙玉,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傳出結婚的喜訊。1999年李成因病去世,臨終前立下自書遺囑:房屋由妻子趙玉繼續居住,直至她死去,之后財產才由其與第一任妻子的兩個孩子繼承。
而李成的兒子李京認為,該房屋是他親生父母的,與他的繼母趙玉無關,因此其父李成所立的遺囑是無效的,該房屋應當由他和妹妹李燕共同繼承。于是,李京將繼母趙玉告到海淀法院,要求進行房屋析產。
評析:按照《繼承法》第26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
經認定,李成生前所立的遺囑符合自書遺囑的形式要件,他對屬于其個人財產部分所做出的處分是有效的。但是,李成所立的遺囑處分了其前妻王蘭的財產,而王蘭的這部分遺產份額應由其丈夫李成和兩個子女共同繼承,所以李成對前妻王蘭的遺產份額所做出的處分是無效的。
誤區2:
讓有利害關系者在立遺囑現場當見證人
張老先生有3個兒子,由于種種原因,老人臨終前想把屬于自己的房產全留給大兒子。當時,他通知了街道法律服務所的一位工作人員前來,加上大兒子和大兒媳婦,一共有其他3A在場的情況下,訂立了自己的遺囑。
然而,張老先生去世后,其二兒子、三兒子兩家人都對這份遺囑提出疑義,并且不同意遵照執行張老先生的遺囑,而認為應當按照法定繼承來分割遺產。
為此,張家兄弟們鬧上了法庭,要求確認其父遺囑是否有效,是否應當按該遺囑進行財產分割?
評析:公民訂立的代書遺囑、口頭遺囑和以錄音形式訂立的遺囑,都需要見證人在場證明。《繼承法》中明確規定:見證人不得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且人數應在兩人以上。但是在有些案件中,經常出現被繼承人親屬作為見證人的情況。另外,一些見證機構不能正確履行職責,曾發生見證所僅委派一對遺囑進行見證的情形。
在本案中,張老先生訂立遺囑時,雖然有其他3人在場,但其中張老先生的大兒子是其繼承人,趙老先生的大兒媳婦屬于與繼承人有利害關系的人。如果他倆作為見證人,就違反了《繼承法》第18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規定。既然張老先生的大兒子夫妻倆不能作為見證人,那么見證人就只剩下街道法律服務所的一名工作人員,將無法滿足《繼承法》中“見證人人數應在兩人以上”的規定。由于見證人的資格和人數違反了《繼承法》的規定,因此法院判決張老先生的這一遺囑無效。
誤區3:病危時立了口頭遺囑,危急情況過后未補辦書面遺囑
何老先生因病住院,病情危急,醫院已經下發了病危通知書。家里人都接到電話趕到了病房里。看到大家都在場,何老先生當時立了一個口頭遺囑,聲稱將自己的財產留給其大兒子。后來,何老先生度過了危險期,并有所好轉。待病情穩定后,何老先生出院在家休養,之后再沒有訂立過書面的和錄音形式的遺囑。
兩年后,何老先生去世了。大兒子一家要求按照何老先生的口頭遺囑來繼承遺產。但是小兒子認為,趙老先生的口頭遺囑沒有落在書面上,是無效的,所以現在應當按照法定繼承來分割遺產。雙方各執己見,于是訴至法院。
評析:根據《繼承法》第17條的規定,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但在危急情況解除后,遺囑人能夠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而本案中,由于何老先生在危急情況過后,并沒有按照法律規定,再補充訂立書面的或者錄音形式的遺囑,其當初所立的口頭遺囑應當視為無效。那么,就應當按照法定繼承,由何老先生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共同繼承其遺產。
在實踐中,很多老年人往往在危急情況解除后,都忽略補立遺囑,或者錯誤地認定“危急情況”,隨意訂立口頭遺囑,結果導致為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遺囑不能夠被法律所承認。
誤區4:
訂立遺囑時遺漏法定繼承人
陳老太早年喪夫,獨自帶著5個兒女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前不久,陳老太因患重病,認為自己時日已不多,想在臨終前訂立一份遺囑,將財產分配給自己疼愛的兒女們。陳老太盤算著,她的財產是否可以分成4份,分別留給其中4個子女,而唯獨沒有三閨女尹女士的份兒。難道是陳老太偏心?原來,她的三女兒患有精神病,缺乏勞動能力。陳老太認為,既然三閨女有這個毛病,那么就沒法繼承遺產了。可是她心里又很矛盾,對三閨女放心不下,于是向法院問詢了解。
評析:根據《繼承法》第19條的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而在實踐中,遺囑人在訂立遺囑時,卻經常遺漏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未保留其必要的遺產份額。就像陳老太這樣,如果遺漏了有法定繼承權的三閨女尹女士,將最終導致遺囑失效。
所以,老年人在訂立遺囑時,務必注意不要由于種種原因而遺漏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以免自己的遺愿最終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