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昆
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后,國民黨華北傅作義集團已處于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為迅速殲滅華北國民黨近60萬軍隊,中央軍委決定提前發起平津戰役,“抑留傅作義部隊于平、張、津、保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
按照中央軍委制定的平津戰役作戰方針,對北平、天津、塘沽是采取“隔而不圍”的戰略原則;對新保安、張家口的國民黨軍則實施“圍而不打”。此后,中央軍委制定了“先取兩頭,后取中間”的作戰計劃,亦即西線在首先攻取新保安的同時,東線應“力爭先殲塘沽之敵,控制海口”。只要殲滅塘沽之敵,“控制海口于我手中,則全局勝算在望”。
為此,毛澤東在《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明確指出:“我們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圍北平,而是首先包圍天津、塘沽、蘆臺、唐山諸點。”按照毛澤東的最初設想,是要在西線切實完成對張家口、新保安等地之敵的攻殲布署后,在東線“則應依情況,力爭先殲滅塘沽之敵,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兩點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在毛澤東看來,塘沽是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這里控制著出海口,而最讓中央軍委擔心的就是平津之敵從海上逃走。所以毛澤東把塘沽作為了東線的首先攻擊目標。
塘沽位于渤海灣海河入海口北側,西距天津45公里,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港口。自明代以來,塘沽就是海防要塞。它不僅是控制天津的沿海前沿,同時也是北平的海上門戶。解放戰爭期間,作為華北國民黨軍的出海通道與海上補給線,蔣介石和傅作義深知塘沽的意義,所以一直以重兵把守。
隨著張家口、新保安之敵相繼被殲,1948年12月20日,平津前線司令員林彪下令,由東野7縱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吳富善統一指揮2縱、7縱、9縱共10個師,殲滅塘沽和大沽之敵。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和林彪的布署,7縱迅速派出偵察分隊調查了解敵情,后開始對塘沽之敵發動小規模的試探性攻擊。由于這里溝渠縱橫,沼澤遍城,鹽堿嚴重,時至寒冬海水仍不結冰,非常不利于大部隊行動,重火器也不便展開。同時,敵人以海軍第三艦隊主力艦“重慶號”及數十艘軍艦協助防守,津塘防守司令侯鏡如的司令部就設在停泊在海面的軍艦上。雙方一交火,敵人便會棄陸入水,并可用艦船上猛烈的炮火對我進行反擊。因此,將敵人堵截圍殲的目的難以實現。
而在試攻中,我軍雖然占領了一些村鎮和灘地,但傷亡較大。7縱20師攻擊海灘車站,殲敵700余人,自己傷亡600余人;7縱21師配合9縱攻占塘沽新河鎮,殲敵140人,自己卻傷亡400余人。2縱司令員劉震、副司令員吳信泉在帶領各師指揮員冒雪到預定作戰地域勘察地形,選擇突破口時,同樣發現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無遮無擋的平坦開闊地,縱橫交錯的溝渠和未結凍的綿延鹽田。他們感到封鎖海面,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的任務難以完成。9縱以一個團的兵力向大沽守敵發起攻擊,司令員詹才芳指揮戰士們趁退潮構筑的防御工事,待潮水一來則前功盡棄,還不時遭到敵軍艦的炮火襲擊,同樣難以完成攻擊大沽的任務。
面對這三個縱隊在試攻中遇到問題,7縱領導對塘沽地區的敵我形勢、地形和兵力又重新進行了分析對比。幾位縱隊領導考慮的都是現在打塘沽的利弊得失問題。根據戰場情況和實戰結果,大家一致認為應從戰略全局出發,建議平津前線司令部推遲攻打塘沽的時間。于是,在北塘的7縱指揮部里,鄧華、吳富善、曾克林、高體乾經反復商討后共同簽發了上報平津前線司令員林彪的電報,內容如下:
一、東為渤海,南為海河,我無法四面包圍,炮火亦很難封鎖海口,敵可背海頑抗,實難斷敵退路,全殲敵人。
二、除渤海、海河之外,河溝很多,雖寬一丈左右,但水深及腹,潮來更深。除鐵路電道與鐵路東一條小道原有橋外,其余不易通過,而敵則可憑河溝坐守。
三、北寧路南有斷續的房屋,較好接近。西北直至海邊均為草地、鹽田,廣闊平坦,潮濕泥濘,挖溝有水,不便部隊展開及攻擊。
四、市街狹長,雖可并肩由西向東打,但部隊展開亦有限度,且形成平推,最好是南與北腰斬敵人為幾段。但北面地形很壞,雖然在鐵路、公路以東有一條小道,但河溝更多,不可能成為主攻,故斷市內敵人之退路,與分割新港敵是困難的。
五、市內河溝池沼亦多,市街斷續空地很多,便于敵人采取縱深點配備。我則是連續的突破,費勁,費時,而敵陸海炮火均可配合。
六、目前作戰形勢需要打塘沽,而且要快,但從地形看很不好打,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倉促過急會打莽撞仗,如海灘戰斗代價很大,時間很長,還不能殲滅敵人。此次為我們入關第一大仗,故必須慎重從事,充分準備。2縱、9縱及炮兵均須于明日集結完畢,故攻擊時間推為月底打為宜,最好下月初。據我們估計,塘沽為平津敵人唯一退路,如不打而跑的可能較少(據供,敵人要守,到塘沽后趕筑工事便可證明)。萬一跑了于敵更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反正遲打、早打,退路步兵難切斷的,還是以充分準備,細密組織為好。我們當盡一切克服困難,完成任務。請指示,保證堅決執行。
在收到塘沽前線指揮員們聯名發來的電報的同時,林彪還收到了華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發來的敵情報告,說:“據諜息,平津地區的國民黨軍準備突圍。其跡象為,傅作義急電召回他在平津前線司令部進行和談的代表。此外,蔣介石從12月15日起,連續數日,派人來北平和天津進行游說,尤其是12月23日,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親自出馬,來到北平,加重了運作的砝碼。這些人穿梭不息,其目的在于勸說傅作義和陳長捷部隊集中到天津或是塘沽,然后從海上撤離。種種跡象表明,平津之敵突圍的可能性極大。”
此時,林彪想到了日前收到的一封信,是國民黨天津塘沽防守司令侯鏡如寫給他的。侯鏡如早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時期參加過中國共產黨,并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擔任過賀龍所在部隊的教導團團長。后來在河南搞兵運時被捕,出獄后便同共產黨失去了聯系。再后來,侯鏡如委身于國民黨軍隊。直到1948年8月,侯鏡如的外甥,中共地下黨員李介人受命對其進行策反,希望他能率部起義投誠。于是在遼沈戰役結束,侯鏡如的部隊調入北平后,他即決定與我軍聯系起義事宜。后來,我軍隔斷津、塘聯系,正作攻擊塘沽的準備時,侯又將國民黨軍布防圖呈給李介人看,并給林彪秘密去信,提出:“若是對方攻打兩沽,傷亡必大,而守軍極易從海上撤走,為此建議改打天津……”
想到這里,林彪決定派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特種兵司令員肖華等立即趕往7縱指揮部進行實地勘察。劉亞樓在聽取了塘沽指揮部幾位縱隊領導的匯報后,又來到前沿陣地察看地形,最后他與肖華、鄧華、吳富善、曾克林、高體乾等聯名給林彪發了一份電報,詳細陳述了塘沽的地形和敵軍守備的情況,并正式提出了“緩攻塘沽,改打天津”的建議。
1948年12月29日,林彪、劉亞樓經過認真分析與研究,最終共同簽署了給中央軍委的關于“緩攻塘沽,改打天津”的請求電報。中央軍委收到電報當即復電林彪:“放棄攻擊兩沽計劃,集中5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成正確的。”至此,經中央軍委與津沽前線指揮員的反復磋商,確定了“不打塘沽,改打天津”這一重大決策。
1949年1月14日10時,強攻天津戰斗打響。經過29個小時的激戰,至1月15日15時,天津13萬守敵悉數被殲。隨即塘沽5萬守敵由海上狼狽南逃,我12縱隊乘勝追擊,殲敵數千人。塘沽宣告解放。
六十年前這一戰略決策的重大變更,對于塘沽解放,對于整個平津戰役大獲全勝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