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央
一
我本不識俞潤泉先生,只是在父親李銳留存的資料中,這個名字常常出現,就上網查了一下,結果搜尋到了與“美食”有關的不多的幾條。我對家鄉菜極為眷戀,想從俞先生的文章中討得一兩個菜譜,便給朱正先生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詢問他可存有俞先生的美食著作。朱正告訴我,他沒有俞的美食書,但是存有兩本家屬和朋友們自費為他出的紀念文集,可以送我一本。2008年3月回國探望住院的父親時,果然就從他那里得到一本。因為是自己討要來的,又是朱正先生送的,就把它放在了需要立即就看的書摞的最上面,四月份去華盛頓探望女兒,裝進書包,在飛機上一篇篇地讀下去,心里大哭了一場又一場,坐在機艙里無法放聲,胸口憋悶得很。
從華盛頓回來,我給朱正發了一封信。
朱正叔叔:
看完所贈《尚留淺笑在人間》,心里挺難過的。他那樣的病體,還參加替我爸作了“詩詞本事”。這本書是我現在為父親整理資料時常翻看的。
有個想法,不知你以為如何:想給俞潤泉先生出本通信集。
現在人們都不大寫信了,電話、電子郵件,畫字的事也只有你們這些老先生還作了,不過連李普也是用電腦寫文章了。“寫信”作為一種文化,說不定也要成為歷史。看了紀念集,幾乎每一位寫文章的朋友都提到了他的信。一位如此有才華,卻不能說話的人,將其所思、所愛,對朋友的一往情深全寫在了紙上,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了,更何況信又寫得那么好。留下他的信,也算是對“信文化”的紀念吧。
等待你的意見。
南央
2008.4.24
朱正的回復是:“南央:你好!你的想法很好,我很贊成,他給我的信,長沙家中大約還能找到一些,令尊大人處和鐘叔河處都有……”
此后不久,我得到了俞潤泉夫人張孝雍的同意和周實兄的允諾:“南央:信接。知你心意。既然你如此想做,就叫他們將信寄我吧。收集齊了,我再給你。”
周實兄首先轉來了他的兩位鄰居李冰封、鐘叔河先生的來信。李冰封說:“俞先生的這些信,有史料價值。但整理起來,還頗費時費力。周實兄發出這些信,也需費大力。俞先生生前的友好,都十分感謝你們二位,銘記你們二位做了一件大好事。”
鐘叔河先生寫的信情濃得抹不開:“‘人總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周作人此語說得何等好啊。‘大家都生活在可憐的人間。編他的信集,也就是在這個可憐的人間,為一個可憐的人留一份實錄。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嗚呼!”
前者從大處“史料價值”,后者從小處“留一份實錄”,估價了這本書的意義。俞潤泉先生自己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完全同意李輝先生的意見:“梳理歷史誠然需要宏觀描述和概念歸納,但這一切都應該建立在大量歷史事實、細節之上,不然就會失之片面、籠統、甚至虛假……”我們將什么留給后代呢?除了黃金、白銀,還應當有白紙黑字。
三個老朋友英雄所見:小人物的實錄小事,正是組成大歷史的細節,這在我編輯這本書最初的沖動上加了一把推力,俞潤泉先生留下的白紙黑字,成書之后,是會存世的。
我開始“逼”信。
我知道九十二歲的老父親一動即喘,就告訴他俞先生的那些信我都幫助他清理存放在了什么地方,告訴他讓司機或者秘書取出來,交給住在樓上的我的朋友去復印就行了。老頭子不允,說:“他們弄不清楚的。”非要自己動手。我十分擔心,生怕出了事。結果老頭子不但找出了十幾封信,清出了三張照片,還寫來了兩幅書名題簽,讓我挑選。“俞潤泉”三個字在他心里竟是如此厚重!
鐘叔河先生說他三十年所存的幾大袋信件堆滿了一桌,正在整日翻找,讓我莫急。我方醒悟到,我只知自己的父親年紀大了,不敢勞累,卻沒有想到,那些曾經是他的老部下的人,如今也已屆耋耄。
周實兄從長沙源源不斷地發來了那里俞先生的朋友和親人送去信件的掃描件;朱正先生拿著他那張離休老干部免費乘車證在北京跑路,從不同處收了信,親自送到我朋友的家中。在鐘叔河先生的指點下,我又麻煩了美國這里的一個華語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史東先生,幫我尋訪到俞潤泉先生的中學同學、現居洛杉磯的黃美之女士……最不能相信的是,黎體賢、劉皓宇先生這樣的年齡居然能夠使用電子郵件,從太空中回答了我一次次的詢問,補發來一份份的資料和建議……這般的熱心熱腸,真正是久違了呵!每一次接收到周實兄發來的一份份容量龐大的圖形文件,拿到從北京回來的朋友帶來的有朱正先生收集到的、有周實兄復印裝訂得整整齊齊的大包信件,我總是能觸摸到妻子、朋友對俞潤泉的深深的情和愛。俞先生其實比現在很多腰纏萬貫的富翁,爵高權重的大人們要幸福得多,富有得多啊!他若在天有靈,是會笑出聲的。
二
大社會是由小人物組成的,但這并不等于每一個小人物的一生都有成書的價值,入書是要有“故事”的,俞潤泉的一生符合于此,他這個小人物的一生與大人物和大時代有著不解之緣。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和談,當時國民黨進行輿論封鎖,此歷史事件只有四篇報道:一、《中央日報》二百字短訊。二、三劍客之一的彭子岡(《大公報》)傳誦一時的千字報道《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三、夏衍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兩千字文章(俞潤泉給友人信中認為該報道很不真實,說夏翁在其晚年著作《懶尋舊夢》中僅略有檢討)。這第四篇就是當時年僅十九歲的俞潤泉為《國民公報》所寫:《毛澤東氏昨日由延安抵渝——本報記者與之握手言歡》,那天俞潤泉確實是和毛澤東“握手言歡”過。但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件他引為巨大榮耀的經歷,在建國初期的肅反運動中竟會被指為受中統派遣,欲對毛澤東行刺,而他之所以沒有成功,是被當時自稱也在現場的,肅反時已是他頂頭上司的官健平識破,毛澤東方躲過他的謀殺。
俞潤泉的出身雖不顯赫,但也可稱為世家。父親俞峻(字笏山),曾是湖南著名的律師,湖南大學第一任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其遠房姑母為著名反清女俠秋瑾。他被以反革命罪判刑勞改時的囚居之地,居然是秋瑾夫家的宅第,俞笏山先生當年曾奔喪于此,半個世紀后在同地探望“罪犯”兒子,以詩贈子:“昔年懷憤埋忠骨,今日憂愁探逆兒;應知此是非凡地,莫負春風化雨時。”又過了近半個世紀之后,2000年俞潤泉憶及當時情景,“痛哭一場”,依舊是唾面自干:“想到當年罪孽深重,不自殄滅,累及父母妻兒。”而俞潤泉還有一個表親,是2007年才卸任的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先生。時勢造化?性格使然?
俞潤泉肄業于廣西大學法律系,1949年夏回家過暑假,適逢長沙解放,便考入剛剛創刊的《新湖南報》新聞干部訓練班學習,滿以為缺乏法律人才的新政權會量材善用他這法學學士,后留在報社副刊工作,不久遂與已是今日大手筆的朱正、鐘叔河同打入“四人小集團”(另一人為張志浩),且是“為首分子”。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了1948年,我對國民黨完全失望,也知道共產黨沒有法學人才,所以在《廣西日報》工作時搞了一個法律知識專欄的文章,畢業論文是:《登記主義與新婚姻法的展望》(這夠左了!!!劉生濬副教授指導的)。我很以為解放后能為共產黨所用,不料后來變了反革命。”可憐這個單純的俞家“玉少爺”,三反、肅反、反右、文革,劫劫難逃。他在書信中向親友們描述了當年一絲不掛,僅腰纏毛巾在礦井口下鉤,一具具背負害傷寒病死去的難友的尸體埋葬,在街道拉板車、刻鋼板、茶場種茶……筆下已是寧靜淡泊。
俞潤泉1979年獲平反,被還以清白之身。但僅僅三年之后,即診斷出喉癌,他在信中說:“手術那天,我的確是從容地睡上手術臺任人宰割。時間是七小時,能聽到醫生的每一句話,每一聲刀剪斷喉的聲音。從此,我就成為一個失聲者了。”失聲后,他為“討酒”不得,與妻子慪氣,在家中水泥地面、墻上、門上,滿天滿地地亂畫粉筆:“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與朋友的交往亦轉而全靠紙筆,留下了幾可等身的書信才情。這又是俞潤泉所獨有的故事:非失聲,不會將聲對聲的溝通,變成紙墨的交流;非重情,不會如此地勤于筆耕,將自己的所思、對友人的所念,游行于筆尖。
三
俞潤泉先生所經歷的苦難,如今并沒有徹底消失,只是具體情況的不同,本質上并無區別:輕蔑人、輕蔑生命。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救世主的,即便真有上帝,他也沒有力量拯救所有受苦受難、被強權踐踏的百姓,普通人的力量就更有限了。豈明先生的感嘆:“人只有人的力量”是不錯的;但是魯迅先生的吶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則激勵人要勇猛些,發揮出大些的力量。
俞潤泉在去世前的兩年,給自己寫下了一幅挽聯:“借酒而歌不欲微才污盛世,乘風以去但留淺笑付人間。”誰能說俞先生留下的淺笑不是一種力量呢?在經受過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難之后,能淡淡含笑回看過往,直視無法發聲、病痛日夜纏身的今天,面對即將離世的無奈,這是一種何等徹悟的力量?!俞潤泉付與人間的淺笑,給我們留下了美好,這美好就是消滅苦難的力量,讓我們永不放棄對幸福的追求。俞潤泉拯救了自己的靈魂,這同時,也在拯救我們、在拯救這個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人的力量又是不可低估的。
朱正先生在序中同意我的判斷,以為俞潤泉的這些書信“小而言之,記錄了一個不幸的小人物的遭遇和命運,大而言之,折射出了一個大時代的歷史細節”。我自己確實覺得《俞潤泉書信集》一書的史料價值,絕不在我整理出的父親李銳的三本書之下。由于俞潤泉的家庭濡染和深厚的舊學功底,信中的詩詞、文字的文學價值也不可低估。鐘叔河先生說他對俞潤泉才情的企羨可以用一個日本人寫的兩句漢詩來形容:“一種風流吾最愛,南朝人物晚唐詩。”俞潤泉的紙墨是會壽比金石的。
這本書的編成,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但是我最要感謝的,是承擔了這本書的信件收集和遞送工作的周實兄。我在請求他幫助的時候,并不知道他的家事頗多,有個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僅是其一……可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一次耽誤了信件的傳遞和不回復我的詢問郵件。
我有一天復信給他,提到:
昨天回去看完了《李慎之紀念文集(1)》,看到羅建的文章,其中提到對你真心的感激,連說了好幾次。因為在你的最后一期(《書屋》)上登了他的《“糊涂”的封建》。他說他是無名之輩,《書屋》又壓了一千多份稿件,你竟然二話不說,決然采用。我想你曾經做過的和你正在做的事情不僅對歷史產生了影響,而且你慧眼揀出了多少珍珠,讓它們的光彩得以釋放。那些紀念文章中有很多人都提到李慎之先生說:你的文章交給《書屋》去發;你的文章拿來,我交給周實。
周實兄回復說:
呵,于我來說,那都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夜來了
夜的我
悄悄溜進一個洞
等待著
一半睡覺
一半嘆氣
嘟噥著
我的手指輕柔地
柳條般地拂過身體
等待黑的叛亂過去
還有紅的狂熱平息
然后
我再起身開步
繼續我的螺旋路線
我不懂詩,但是我能體會到周實兄的“螺旋”之路讓他活得很苦、很累,但是他會無悔地、永遠地“然后,我再起身開步”。我呢?我比他活得輕松得多,如何可以怠惰。
人的一生,來了又去了,能留下些什么呢?只有一個“愛”字,大概是永恒的吧。人各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保留下親人、朋友、不相識的人的那些有價值的文字,是我心中對他們不熄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