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 笳
中國國家發改委3月24日提高國內汽柴油價格的決定,讓市場大感意外。這也成為去年12月國家出臺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后,汽柴油價格首次上調。
按照發改委的要求,自25日凌晨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90元和180元。根據路透社的計算,此次價格調整幅度超過1月14日的降價幅度,相當于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4.6%和3.2%。路透社的報道稱,許多人本來預期,原油價格去年的下滑在中國零售燃油價格中并未全面反映,所以燃油價格將進一步下滑。市場上也紛紛傳言,成品油零售價格還會下調,各地加油站還出現了暗地降價競爭的情況。如今這種不降反升的局面,讓業界和消費者都有點出乎意料。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原油價格由去年6月的頂峰每桶140美元一路呈自由落體式下滑,12月就跌破了每桶40美元,半年之內跌幅超過70%。隨之暴跌的還有美國的汽油價格。根據道瓊斯通訊社的消息,3月16日,美國普通汽油平均零售價格下跌至每加侖1.91美元(1加侖約合3.785升),相比2008年7月每加侖4.1美元的高點下跌了53.6%。而在中國,盡管去年12月啟動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以來,已兩度下調汽柴油價格,但跌幅明顯沒有“與國際接軌”。2008年,北京市場上的93號汽油價格最高曾到每升6.37元,此后下調到每升5.33元,降幅不到20%。有網友感慨說,“想想去年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國民一致呼吁中國的油價下調時,中國的油價處在高位紋絲不動,那時給出的說法是‘連續2個月都低于80美元才可能調價。而今,國際油價剛剛持續不到半月的上漲,中國的油價就因為國際市場的價格持續上升而漲價。如此‘接軌實在讓人不能理解。”
有專家表示,目前全球遭遇經濟危機,中國的經濟局勢也比較緊張,此時漲價不是時候。但為了保證地震災后重建和奧運會,去年能源企業在油價高位時存儲了不少原油,汽柴油價格長期維持低位,這些企業也承受不了。中國能源網首席執行官韓曉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剛剛公布的中石油2008年財報顯示,其經營額增加了28%,但是利潤下降了22%,油價倒掛成為其中的重要原因。路透社援引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一位資深分析師的話說,“此舉可能鼓勵更多的批發商增加庫存,這將有助于緩解煉廠承擔的庫存上升的壓力。眾所周知,市場預計未來油價下調,因此沒有刺激批發商增加庫存的激勵因素。”韓曉平也告訴記者,盡管上調了汽柴油價格,但重慶的一些加油站還在逆勢降價,因為汽油的需求在減弱,它們不得不降價促銷。
韓曉平說,國際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時,國內的汽油價格遠遠低于國際油價,因此不能要求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跌幅相同。“國際油價前兩天已突破了每桶50美元。這就可以解釋國內的汽柴油價格上調的原因。”路透社分析說,此舉還向市場傳遞了一種信息:在中國看來,比起降低油價刺激消費者以提振經濟增長,提高能效的愿望更加迫切。▲
環球時報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