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培定
上中學時,語文課中有一篇捷克民族英雄尤利烏斯·伏契克在獄中寫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控訴法西斯的暴虐兇殘。課文中提到獄中生活時說,每個星期才能吃到一次有肉的菜湯,所以稱作“星期肉菜湯”。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整天饑腸轆轆,常年吃不飽飯,十天半月難見到油水的中學生都疑惑不解:坐牢還能每星期都吃到肉菜湯?
后來又在一篇文章中讀到,列寧被關進沙皇政府的彼得堡監獄時,把分給他的黑面包捏成小瓶狀,把牛奶盛在里面,蘸著寫作。心想坐牢還能安心寫作?寫的東西既送不出去,又不能發表,被發現不但前功盡棄,還要罪加一等,何苦?況且,有面包不吃,有牛奶不喝,這也叫坐牢?當時就想,黑面包再黑再粗,總可以充饑,比餓肚子強。多年后才知道,黑面包其實是一種加入營養成分才變黑的面包。
在我國進入困難時期的1959年7月,美國在蘇聯舉辦一次展覽,展示美國在科技和物質建設方面的成就。其中有一個美國普通工人家庭的樣板房復制品,“地上鋪滿地毯,客廳里擺放有彩電,房內有兩個廁所,裝有中央取暖空調,廚房里還有洗衣機,滾筒式烘干機和冰箱”。前往剪彩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松應邀在莫斯科電視臺發表演講時說:“西方國家的人民在短短的數百年間,通過勤奮創業,在18世紀中葉就已經基本消滅了貧窮和饑餓。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人們仍生活在貧窮之中……”
這不但引得赫魯曉夫口出粗話:“放屁,放屁。”甚至輕聲罵了一句:“操你奶奶的。”同時也激起蘇聯民眾的憤怒。一家報紙評論說,美國普通工人根本不可能過上“如此奢華的生活”,這只不過是“美國政府的宣傳”。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環境、精神塑造模式和物質生活條件下生活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判斷標準。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峙的情況下,別說“蘇聯老大哥”不相信,中國人更不會相信。生活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尚且吃不飽飯,世界三分之二的人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通工人怎么會生活得如此奢華、幸福?
也難怪我們不相信這樣的炫耀與宣傳。
從古至今,饑荒給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大恐怖了。我們何曾見過“如此奢華的生活”?
歷史上,中國少有安定富足的年景。漫長的幾千年來總是戰亂連綿,災禍不斷。疾掠飛馳的鐵蹄,不知踏碎多少帝幟王旗,擊碎多少平民百姓的生存希望!隨著戰亂災禍漫延的饑荒,常常波及全國,使得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甚至出現過世所罕見的“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慘狀。國力因此日漸衰退,人口數量一次次降到低谷。
遠的不說,僅1942年的大饑荒,河南一省人口就減少三分之二。年輕的美國記者斯諾在中國北方采訪時,目睹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狀況,大為震驚,在報道中寫道:“你有沒有見過一個人有一個多月沒有吃飯?”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絕大多數人吃不飽飯,很多人遍身浮腫,上千萬人(有資料稱二三千萬)“非正常死亡”!連一向隱忍的劉少奇都對毛澤東說:“餓死這么多人,歷史要寫上我們的;人相食,是要上書的。”
饑餓,成了經歷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想起就渾身戰栗的“惡夢”。
“困難時期”人相食的事只是聽說,沒有親眼見過。但卻親眼見過吃樹皮草根,甚至吃觀音土的;見過沒有飯吃活活餓死,或難耐饑餓猛吃一頓撐死的……那年月,能吃飽就是最大享受。現在,家長不讓子女上學是違法。困難時期國家為了減輕負擔,曾“動員”農村的學生放棄讀書回鄉務農。他們領到學校發的一個大饅頭,便放棄讀書的機會,依依不舍離校回鄉的情景,至今想起仍覺心酸。那時同學們說起未來談得最多的,就是工作后有了工資,首先就是盡量吃一頓。吃頓飽飯成了當時的頭等大事。
所以,我們才難以理解坐法西斯的監獄還能吃到肉菜湯;在沙皇的監獄里還能有面包不吃,有牛奶不喝;才難以相信“美帝國主義”的展示與炫耀。
就在美國在蘇聯搞展覽的三個月前,彭德懷率團訪問東歐七國。彭德懷當時想,這些國家百姓經常抗議、示威,肯定生活狀況很差,對當局非常不滿,本想是去“訪貧問苦”的。可看到的情況卻讓彭德懷一行大出意料。在東德,彭德懷“突然襲擊”,中途臨時停車,要隨便找一戶農民家看看。結果和幾天來看到的一樣,仍然是寬敞的住房,齊全的設施,富足的生活。聯系到國內百姓的生活狀況,彭德懷感慨不已。
彭德懷訪問回國三個月后的1959年7月,就在美國在蘇聯展示和炫耀科技和物質建設成就的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出訪歐洲回來才三個月的彭德懷一封“意見書”,惹惱了領袖,被打成“反黨集團”的首要分子,遭到無情的批判斗爭。彭德懷訪問歐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也就只得空留感慨,不為人知了。人們對外部世界仍然是知之甚少,就是有知道一點的,也不敢隨便亂說。
直到二十年后“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派出一些領導干部出訪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這些走出國門的領導人通過親歷親見親聞,才對國門外的世界有所了解。
訪問瑞典的段君毅說:“看來馬克思關于消滅三大差別,實現共產主義的想法,只有在類似瑞典這樣的土地上才能產生。”
英國的現實則讓經歷過“大生產運動”、“三年困難時期”的王震興奮異常:“我看英國搞得不錯,物質極大豐富,三大差別基本消滅,社會公正,社會福利也受重視。如果加上共產黨執政,英國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
王震所以要加上“共產黨執政”,大概是怕犯“政治錯誤”。其實,黨章中關于“共產主義”的經典定義,是沒有階級和政黨的,談不上哪個黨執政。30年前的改革之初,王震敢于這樣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這次出訪,讓這些領導干部大為震驚,感慨萬端。他們出訪后的這些感想,當年沒有報道。直到最近才有所透露。
過去很長時間,人們的知情權是由政府選擇和控制的。為了把所謂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圍,便控制信息的傳播,相信這樣有助于解決問題,所以很多情況不讓百姓知道,使民眾“不明真相”。久而久之,深受冷戰思維、意識形態束縛和閉關鎖國禁錮的民眾,便無法正視現實,不敢承認差別,只能用虛假來捍衛尊嚴,用空想來自我安慰,閉著眼想當然,打腫臉充胖子,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幻夢中。
外面的世界其實很精彩。
現在,我們再不能無視現實,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了,也應該睜開眼睛理智的看這個精彩的世界了。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枝特區勞動人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