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玲
[摘要]針對物理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能力這一教學目的,從三個方面闡述學生的能力培養。
[關鍵詞]觀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10133-01
學習物理必須從觀察實驗出發,對觀察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概括,或運用教學工具建立要領體系及有關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得到反映客觀事物性質的基本規律,最后運用它們說明、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問題。也就是說,學習物理要強調觀察、實驗、思維、運用。因此,物理教學中應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
觀察能力是人通過感官器官并且借助于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規律,從而獲得科學事實的能力。實驗能力是指了解實驗目的、會正確使用儀器、會記錄必要數據、會分析整理實驗數據得出必要的結論、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等一系列能力。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嚴格要求,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觀察、實驗等習慣。
在物理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觀察的作用。人們每天都在觀察,但觀察的能力和結果卻不同。
首先觀察要有目的性:
1.了解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和發生發展的條件,認識事物的某些屬性和特點。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仔細觀察,從平?,F象中捕捉不平常的東西,從表面上彼此無關的東西中發現它們的共同點,相似點或因果關系。
2.取得可靠資料,以備進一步研究之用。
3.善于發現或提出問題,有些表面上看來十分細微的問題,有時就很有意義。
為了有計劃地培養觀察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每次觀察的目的、任務、重點。由于客觀現象往往稍縱即逝,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分配給學生不同的任務。
2.觀察訓練中要嚴格要求,注意觀察得全面、準確、細致、敏銳,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通常有重點觀察法(即重點觀察與目的性直接有關的現象及其特征)。對比觀察法(兩種事物發生前后的對比),歸納觀察法(就個別現象觀察后加以歸納)。
3.鼓勵學生養成課內外隨時觀察的習慣,鼓勵他們多看、多想、多問,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提出種種啟發性問題。如:電是怎么來的?翻滾過山車人為什么不掉下來?物體為什么能做曲線運動?并鼓勵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物理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能力,而且培養能力更比傳授知識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物理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思維方法主要有歸納推理、類比推理、演繹推理等。
歸納推理是由一些個別性的結論,推出一般性規律的方法,例如楞次定律即,把條形磁鐵的N極插入線圈再從線圈中拔出,把條形磁鐵的s極插入線圈再從線圈中拔出,分別記下產生的感生電流的方向,由上面的四個實驗即由特殊性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即楞次定律。
類比推理是從個別的結論推出個別的結論。類比推理在物理教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講電容的概念時,為了避免學生容易得出電容器的電容跟它的帶電量成正比而跟兩板間的電壓成反比的錯誤結論,可以用圓柱形水桶的容量來進行類比推理,水桶的容量不因盛水的多少而變化,它是由水桶本身的性質(底面的大小、桶的深度)而決定的,電容器也是由它本身的性質(兩板正對面積、兩板間距以及其間的電介質)而定的,不因容納電荷的多少或電壓的高低而變化,也就是電容不變。用這樣類比推理的思維方式講解電容器的電容,使學生加深了對電容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相反,是由一般性的結論推出個別性結論。例如:在擺角很小的情況下,單擺的振動是做什么運動?設單擺擺長為L,擺的質量為m,解出結果:F=mg/L此題用了演繹推理的方法,因為簡諧振動的物體受力F=KX,而分析單擺受力所以單擺運動是簡諧振動,這些就用了演繹推理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思維,很容易解決了問題。
三、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是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它包括運用教學工具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運用觀察、實驗的手段處理簡單的實際問題,運用物理知識說明解釋簡單的物理現象。以及解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也是把知識變為實際行動過程中手腦并用的能力。在物理教學中,要防止學生死記硬背、亂套公式的壞習慣,必須教給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用小棍敲打晾在繩子上的毛毯,會使毛毯上的灰塵掉下來。為什么?答:受小棍敲打的毛毯突然離開原來位置向后運動,而灰塵由于慣性仍留在原來位置,因此脫離毛毯而掉下來。這樣可以把慣性一概念應用到實際當中,使學生們能夠正確分析,達到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知識和能力是極為密切聯系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得以發展,而能力反過來制約著知識掌握的速度、深淺和成效,因此,知識掌握的過程特別是運用的過程,往往是以能力的增長為結局的。學生具備了能力,就為進一步學習創造了條件,是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邀游,能力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了開發新知識、創造新方法的本領??傊?,必須寓能力培養于知識傳授之中,而知識的傳授又必須著眼于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