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我十分贊同這個論題。這一論題表現了我們的一種勇氣,即要敢于面對現實;也表現了我們的一種品質,即討論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有助于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哪怕只是向前推進一點點。
凡是有教育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都不應回避基礎教育存在的這個嚴峻的事實:當下,升學率是衡量中小學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有的地區和學校,在關鍵的時段,分數幾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幾乎成了學校表情的風向標和調節器。這是很不正常的,發展下去也是很危險的,其道理不言而喻。但是,我們常常避而不談,當然,主要原因是我們感到自己勢單力薄,無能為力,表現為一種無奈。不過,毫不客氣,也毫不夸張地說,某些學校的領導,還會為分數而津津樂道,至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品德狀況則被分數所淹沒、所掩埋。這就更危險。盡管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升學制度和評價制度的改革,但并不意味我們沒有任何的責任擔當,也不能說我們就無能為力,束手無策,只能“坐而待斃”。我們首先要有揭露矛盾的勇氣,其次還要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緊迫感,同時還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到我們應盡的責任和努力。所以,論壇及其論題,把問題揭示出來,非常沉重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似乎是在背后猛擊一掌,大喝一聲:這種情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我還很贊賞這個論題。我們不僅從問題出發,而且把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命題:素質與分數的辯證。這一命題實質是一種導向,是一種暗示和啟發,必定對中小學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產生積極的作用。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對分數與素質的關系,在理論上還是比較清楚的,即應以全面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素質為目標。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是學生的素質,而是學生的分數。這種教育邏輯的顛倒與混亂,常常使我們非常困惑和苦惱,我們常常是在違背自己的良知和理智行事。不過,這一現象和狀況,往深處說,往實質上講,說明我們在理論上還沒有搞清楚,有時實踐中的糊涂恰恰是理論上的模糊,有時實踐中的膽怯恰恰是理論缺乏勇氣的表現。如果我們一直在實踐中打轉轉,而不觸及理論上的問題;如果我們一直被感性的現象所迷惑,而沒有理性的清醒與更為深入的思考和思想的深刻,那么,現實中的問題、實踐中的問題最終是不能得到解決的。
論壇以“素質與分數的辯證”為題,引導我們把目光從分數向素質轉移,不能只盯在分數上,而是要盯在素質上,聚焦在“辯證”上,即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顯然這不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而且具有價值論的意義。而教育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是很多的,我們不妨從問題出發,尋找問題間的關系,進而形成命題,以此來鍛煉我們的理性思維,端正我們的視角,這是素質與分數的辯證。
素質與分數的關系可能很復雜,也可能很簡單。之所以變得復雜,是因為摻進了許多不應加入的因素,說得透徹一點,問題的復雜實質是人為因素的復雜,是人使其變得復雜。
我覺得素質與分數的關系應當是簡單的。
其一,教育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為中心,素質高于分數,分數應當服從素質。中小學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揭示了中小學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根本任務,中小學教育的終極意義就是為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素質教育應當是中小學教育的主旋律,衡量中小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不應該是分數和升學率,而應該是學生的素質。而分數應當是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反映,分數應當成為素質的一種體現。因此,把分數凌駕在素質之上,甚至以分數取代素質,分數成了唯一,是對中小學教育根本性質和任務的錯誤理解,必然背離素質教育的宗旨和方向。素質與分數的關系,可以檢驗我們教育的信念,甚至可以檢驗我們的教育常識。信念可以使我們行動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常識可以使我們不犯簡單的有悖常理的錯誤。素質與分數的辯證,可以歸納成這樣的信念:中小學教育必須以素質至上,而非分數至上。
其二,應當在素質提高的前提下讓學生爭取較高的分數,應當使分數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分數也是不可回避的,它非常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誰要是忽略了分數,甚至只是輕慢了分數,在當下都是行不通的。道理很簡單:分數畢竟是成績的一個標志。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分數是素質的一個標志;在當下的評價標準和辦法尚未有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分數的作用仍然是非常大的。但是,不回避并不是遷就,而是應當促使分數歸位,即回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去,必須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看待與對待分數,要使分數真正成為素質的一種標志,使追求分數成為提升學生素質的一種途徑、方法和過程。事實上,獲取分數的途徑與方法是多樣的,因此,分數與素質的關系也是多樣的。無需多作解釋,一味地加班加點,以犧牲學生的時間、精力,犧牲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當然也可能甚至也一定會獲取高分,但是這種高分的代價太大,是不值得的;這樣的高分也不可能是穩定的,更不可持續發展,是我們不需要的。顯然,這樣的分數不僅不是素質的標志,而且這樣的過程極大地傷害了學生,阻遏了、破壞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在素質提升的前提下提高分數,使分數成為提升學生素質的途徑、方法和過程,這就是素質與分數的辯證。
以上的討論,都說明素質與分數的背后是人的問題。我們不能空談素質而不談人,更不能只見分數不見人,只要分數不要人。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發展,素質與分數的辯證就失去了意義,也就無所謂素質與分數的辯證。
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素質教育是關于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是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奠基的教育。人需要教育,教育離不開人,教育也應當塑造人??墒?,長期以來,包括當下,教育中人是缺席的,人是被肢解的。也許尼采說得過分了點,但卻是十分尖銳地揭露了教育的弊端:“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的斷肢中間!……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尼采這段話是對現代商業化和工廠奴隸制導致的后果的激烈譴責。但是,在應試教育日益加劇的今天,尼采的話還是有針對性的。當下的教育,應試、分數、升學率控制了人,傷害了人性,驅趕了人的創造性,這多么危險、多么可怕!我們怎能只要分數而不要人,不要人的健全發展,不要人的全面發展呢?完全可以這么說,分數至上的教育、應試教育是最不道德的教育,而且它根本不是教育。
素質與分數的背后是人,還有一個重要的意思,那就是教育是人創造的,教育的現狀人是可以改變的。應試教育是落后的制度造成的,說到底是人造成的,但人是可以摒棄它、改造它。人最具主動性、自為性和自覺性,人的主體性就應該體現在扭轉素質與分數的不正常的關系上,否則,人成了分數的奴隸,人就喪失了主體性。人應當成為分數的主人,讓分數聽從人的呼喚和支配,讓人去創造最好的素質教育,讓人成為素質與分數辯證法的核心。
校長和教師很辛苦,很為難,我們應當了解他們、理解他們,不能把分數對素質的扭曲、對教育異化的責任都加在校長和教師身上,這不符合事實,很不公平。但是,校長和教師必須有理想,必須仰望星空,必須有更大的價值追求,必須堅定自己的主張。
一些校長被分數所困擾,甚至被分數壓倒,只承認現實,只在現實中嘆息。事實證明,沒有教育的理想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育。我們應該牢牢記?。喝耸潜焕硐腩I著走的,人是被未來領著走的。正因為這樣,人棲居在大地上,劬勞功烈,千辛萬苦,但人卻詩意地棲居。詩意來自理想的鼓舞,詩意在本質上就是對現實的改造,就是對美好未來的創造。我想非常真誠地對我們的校長和教師們說: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以理想來引領現實:也許很不容易,但只要堅持就會有所改變。
素質與分數的辯證,不只是理念的問題,而且有一個復雜的科學的操作系統。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進行課程改革,變革課堂教學,進行考試改革,變革評價制度。當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地去學習而獲取的高分,才會內化為他的素質。而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只有在改革現有的教育教學體系中才能形成。
當然,分數與素質背后還有政府。我們更應該對政府主管部門說:對應試教育,態度應該嚴肅起來、嚴格起來、嚴厲起來,措施強硬起來,這樣,素質與分數的辯證才會真正確立起來。
素質與分數的辯證,最終要求我們確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透過分數,我們應該放眼素質教育廣闊的地平線,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將會引導素質與分數的辯證,將會把我們引向更美好的教育境界——我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