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振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根本動力。沛縣作為一個人口大縣,只有靠教育現代化,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才能實現人口素質的大提高和農村經濟的大繁榮。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創新理念,高標定位,努力推進教育思想現代化,確立了發展教育就是發展生產力、抓教育就是抓經濟的理念,讓教育與經濟共生共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定不移地落實“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促進了教育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為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加大投入,科學配置,著力推進辦學條件現代化
一是優化學校布局,科學配置資源。壯大職教中心、新建保安學校,帶動全縣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職教招生規模繼續擴大,普高與職高之比趨近4:6。以創建星級高中為契機,撤并了5個鎮完中的高中部,遷建6個鎮的7所學校。全縣共撤并初中22所、小學317所,恢復建設15所公辦幼兒園,優化了教育資源,提高了辦學效益。按照調高、調大、調優的原則,小學、初中、高中、職高呈現出高位均衡發展態勢。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教育投入,在省撥基礎上,縣財政投入2000多萬元,全部化解了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努力提高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均公用經費達到省定小學300元、初中500元的標準。教育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學生學雜費、貧困生資助、教師工資、公用經費、校舍建設維修改造等經費均由政府承擔。教育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專款專用,避免了擠占、挪用。關心弱勢群體,2007年發放孤兒和貧困學生補助費64.84萬元,受助學生2577人。
三是創建優質學校,提高辦學品位。全縣繼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學校建設”等工程之后,實施“農村合格幼兒園”建設工程。2008年上半年,有三鎮已經順利完成省優質園驗收,10所幼兒園待驗,年內所有幼兒園均建成省合格幼兒園。完成特殊教育中心校改擴建工程。全縣小學、初中(含民辦)、高中均達到省標準化建設要求。現有省市現代化示范初中以上22所、省市實驗小學50所、省市優質幼兒園15所,三星級高中5所。
四是打造“數字校園”,實現教學手段信息化。沛縣教育信息網、教育資源網進一步完善,成為覆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學網絡資源中心和信息指揮中心。全縣小學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網,省三星級以上高中、重點職中、示范初中、省級實驗小學基本建成獨立的校園網系統,所有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都已建成自己的網站。
二、提升內涵,多措并舉,全力推進育人水平現代化
一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全面發展。按照“德育為先、素質領先”的要求,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網絡不斷完善,學校德育主陣地地位得到加強。國家“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新·心”德育研究》全面展開,增強了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編印了《沛縣中小學歌謠集錦》,以日常行為規范和基礎道德養成教育為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切實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重點開展小學“習慣養成年”、中學“課堂效率年”和職業學校“創建達標年”活動。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德育基地10個,創建省市德育先進學校22所、省市綠色學校10所。
二是深化課堂改革,推進有效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實施精細化管理,深入開展“教育質量年”活動,制定《教育教學精細化管理規程》,在全縣開展小學學習無錫師范附屬小學,初中學習杜郎口中學,高中學習拼茶中學活動,實施一系列教學改革、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校長、園長聽課點評制度,認真組織有效教學專題研討活動。開展“有效教學”優秀課評比活動,建立、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和評估等相關制度。
三是強化教研科研,提高教學效益。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選拔一批業務水平高、組織能力強、富有開創精神的人員充實到教研室和教科室,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問題即課題”研究,及時把教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行為,服務教育教學。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發揮校本教研示范校的作用,深入開展跨鄉鎮、跨學校的聯合教研。充分發揮網上教研作用,形成全員參與教科研的良好局面。2008年以來申報“十一五”科研課題128項,其中國家級課題9項,國家級重點子課題16項。
三、強基固本,苦練內功,大力推進隊伍現代化
一是強化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樹立教師隊伍良好形象。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把師德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組織師德報告團、舉辦師德論壇、邀請專家講學、評選“師德模范”等一系列活動,強化廣大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意識,大力弘揚愛崗敬業、甘為人梯的崇高師德風尚。制定下發了《全縣教師隊伍管理意見》、《全縣校干隊伍管理意見》,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教職工的管理。
二是深化教師繼續教育,加快專業成長步伐。深入開展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重點的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加強校本培訓,舉辦教師發展學校,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快捷、有效的平臺。在全省率先改革教師培訓機制,整合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教科所、電教館、裝備站等資源,組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出臺了《沛縣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實施意見》、《沛縣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實施細則》和《沛縣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
三是優化校干隊伍素質,提升現代管理能力。大力實施名教師、名學校、名校長“三名工程”建設,先后舉辦名師、名校長培訓班87人次,校干培訓近千人次。舉辦“現代化背景下校長角色的使命”、“精細化管理策略”、“當好科研型校長”等中小學校長主題論壇,引導校長在科學管理、依法治校方面理性思考,交流提高。創新校長培養方式,選派部分年輕骨干外出掛職鍛煉,加大校級干部直選力度,促進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加大后備干部的培養、培訓和管理力度,建立教育系統人才庫,為校干的成長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實行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和定期交流制,改進校長工作考核辦法,增強校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
四是重視培養名優教師,構筑教育人才高地。大力實施名優教師培訓工程,以學校為單位制定名師培養計劃,指導有潛力的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規劃,引導教師向教學有特色、科研出成果方向發展。實施名優教師考核制度和津貼制度,加大對名優教師的獎勵力度,全方位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
四、提檔增效,做精做細,強力推進教育管理現代化
一是落實細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深入貫徹《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注重突出教育教學常規管理、校園管理、后勤管理等重點環節。2007年5月,召開全縣中小學精致管理現場會。在全縣中小學中全面開展科學管理、規范管理、精致管理和高效管理活動,倡導教育教學精細化、精致化。2007年底,教育局對全縣中小學進行了貫徹落實《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大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對學校的年終考核。
二是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提升辦學品位品格。教育局按照打造人文校園、書香校園、生態校園的總體思路,大力開展學校文化建設活動,成立了校園文化研究推進會、陶行知研究推進會。先后開展大樹進校園、石頭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提升學校品位,先后組織3次學校文化建設巡回觀摩活動。縣教育局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4月兩次在全國現代學校文化建設論壇上作經驗介紹。
三是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展示教育新形象。教育局圍繞平安校園、法治校園目標,開展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建立健全孤貧兒童幫扶救助機制,成立沛縣貧困生救助管理中心,全年資助貧困生2.4萬人,救助資金212萬元。其中全縣共排出758名孤兒和4981名特困兒童,采取一對一方式進行幫扶。著力抓好校園食品、公共衛生、消防、交通、校舍、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校園無一起意外傷害事故發生。組織師生走進社區,倡導文明新風;開放學校設施設備,促進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形成社會理解支持教育、教育服務回報社會的良好態勢。
經過努力,沛縣教育事業取得較快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加快全縣教育現代化的進程,為全縣教育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奠基,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為百姓未來富庶文明的新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