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打造學校文化力,提升學校競爭力已成為學校管理先行者致力探索的方向,“文化”成了一個時尚的話題。但學校文化究竟是一種具有怎樣特性的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經歷著一個怎樣的過程?隨著管理者對文化的認識從盲從到覺醒,從覺醒到自覺的提升過程,學校文化建設的形態也隨之呈現相應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盲從
文化盲從,是朦朧的文化意識下的表現行為。在實際操作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
把學校所有的工作都一股腦兒地貼上文化建設的標簽,組織了一次活動就以為有了活動文化,制定了制度就以為有了制度文化,有了標語景點就以為有了環境文化,有了一句辦學口號就以為有了理念文化。這種不辨文化的外延,不解文化內涵的“貼牌”文化恰恰是對文化的誤讀。
2、文化是件“百衲衣”,東拼西湊就成型
在硬件環境上布置一些具有文化元素的景點或標語,那些零碎的、片段的元素的堆砌,孤立地看是生動的,有內涵意義的,但放在一起就是缺乏系統的,互相缺乏聯系的,理念、物質、精神三個層面缺乏內部的統一性,甚至互相存在沖突。有的只是滿足于物質層面的裝飾,只是在墻壁刷上標語,在門口貼上“三風”,沒有內在的核心理念統領。這些淺層的、缺少深度和靈魂的元素,看似繽紛卻斑駁而雜亂。
3、文化是一種模式,可以現成復制
找到成功學校的典型,找到被人認可的現成樣板進行簡單的復制,照搬照抄。上海廣州等沿海大城市的學校雙語教學很有影響,一些地區的學校就組織人去參觀取經,回來后進行“克隆”,希望以此打造新的教學特色品牌,但事實是學校的教師還不具備雙語教學的能力,所在地區還不具備雙語的氛圍,最終自然是流產。這樣自己“編”出來和“抄”出來的學校文化是缺少自我、缺少個性、缺少根脈的,充其量是買回的塑料花,而不是栽種的樹,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4、文化是一種政績工程,只求功名不求長效
有些學校的文化建設實際上只是校長個人的功利選擇,只追求任期內的轟動效應。一些煽情的口號,一項奪目的活動,一個時尚的辦學理念,然后大造聲勢。而管理者一旦更替,新任領導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傳承,也很容易造成換了校長就換了文化的局面。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熏陶漸染的過程,不能靜心與恒久,文化就不可能產生應有的效能。這些不在內涵上下工夫的“文化陶瓷”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第二重境界:覺醒
文化覺醒,是在正確的文化理論指引下進行科學實踐的境界。管理者清楚地知道文化是什么,學校文化的現實狀態是怎樣的,文化建設的指向是什么:在操作層面上,有目標愿景,有形象定位,有長遠計劃,有系統規范等要素。在學校文化建設上必須把握幾個要點:
1、文化建設是一個傳承與發展的過程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所謂建設就是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的過程。我們必須關注學校發展的歷史,深入挖掘和發現學校特有的歷史和傳統,提煉、生成、培植出新的文化增長點。
2、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理念的確立與發展的定位
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教育理念是學校文化的靈魂。確定辦學的理念,為學校發展定位,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外顯的物質文化只是理念的依托與載體。行為方式的規范是為理念的滲透與傳播服務的。學校的形象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都必須在理念的統率下并與之相適應。所以,只是停留于顯性的物質環境的布置或只是制定了一套規章制度,那只是穿上了文化的外衣,它沒有學校自身血液的流動,沒有自身精神和鮮明個性的展示,它容易被復制,也容易失去自我。學校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并以此定位學生培養的目標:在教師層面上,圍繞核心理念對原有的管理行為、教育行為進行修整和規范,確定教師的行為規則。學校的核心理念就猶如一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學校零碎的文化元素貫通串聯,形成了學校的文化系統。
3、文化建設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
目前普遍認同的學校文化從表現形態分析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整體:外圓是物質文化,中國是規范文化,內圓是精神文化。這三個方面的孤立存在或生硬的拼湊都不能形成和諧的整體。有的學校把東家的口號拿來,把西家的活動搬來,把書本時尚的理念抄來,三者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系,純屬一個大拼盤。學校文化建設者必須針對學校實際,從戰略發展的高度,系統思考、全面規劃,制定出學校文化建設的短期、中長期發展目標,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一步步,一點點地達成目標。
4、學校文化是獨具個性特質的
“學校文化具有學校自身獨立的風格和特征,并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學校因為個性而張揚。學校的建筑、景觀、Ⅵ設計,是校園文化個性外顯的主要載體。比如,某校地處全國有名的圍棋之鄉,依托地方文化特色,他們有效整合社區資源,挖掘棋文化內涵,創出學校的棋文化特色。學校文化個性最深入的表現是組織成員的精神追求、心理狀態、行為舉止、人際關系及各種教育方式方法,這是學校文化個性中最富有活力的。這個過程的實現是需要長期的文化浸染和熏陶的。
第三重境界:自覺
文化自覺,是文化建設的理想境界。借用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學校文化場的建立和“場效應”的長期影響,蘊涵導向的各種文化元素的熏陶。使師生由行為的修整與規范,發展到意識浸潤,習慣養成,最后內化為一種無意識的自覺與自然。領導層在學校戰略規劃中的文化管理效應得到了如期的實現。我們認為文化自覺的理想狀態表現為:
1、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融入,內化為成員的文化素養
什么是文化的自覺?有這么一個例子:有三個國家的少女都穿著裙子戴著帽子在海邊,一陣風吹來,美國少女捂帽子,日本少女捂裙子,中國少女捂帽子又捂裙子。三位少女在同一陣風來臨之際,有不同的行為方式,這三種不同的行為方式背后的東西就是文化的價值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規定風來的時候應該捂什么;也沒有一所學校的課本上寫著應該捂什么。風來的時候少女們下意識的動作,正是由其所受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影響而內化的一種下意識行為。
文化的自覺要求我們精心營造體現學校追求、價值觀和精神傳統的文化“場”,讓每一個教師進入這個環境就被其氛圍所感染。從而自覺地融入學校營造的文化環境中,以自己所在學校的傳統、精神和辦學成果而自豪,并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學校倡導的文化融為一體。我們經??吹疆厴I于同一學校的基礎相當的新教師,在進入不同文化意蘊的學校工作三到五年后,呈現出來的工作狀態、散發的氣質卻迥然不同。這就是不同文化的學校長期的觀念的熏陶、行為的規范,逐漸使文化成為一種素養。成為流淌的精神血液,在日常的教育行為、工作方式中很自然地形成一種文化習慣,這時,外在強制的束縛已經淡隱到身后。
2、從文化融入到文化創新,凝聚成學校的文化力量
文化的融入是文化自覺的重要過程,但融入還不是最終的目的。形成團隊的力量,進行文化的創新,才能賦予學校新的生命的活力。衡量一所學校有沒有進入文化自覺的狀態,只要看這個學校中的每一個人能不能對學校的優秀傳統有明晰的了解,能不能每天都用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去做事,能不能每一個言行中都表現出這種價值標準,只要看這個學校有沒有共同的愿景,有沒有基本的管理哲學,有沒有特有的文化精神,并自覺地貫徹于各項行為準則中。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說明已經進入了支持學校發展,整合學校力量的文化自覺狀態。它將具有震撼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撥動心弦的力量,必將推動學校的變革,促進學校的進步。學校的文化的創新也會成為一種自發的自覺的行為。一個具有文化慣性的管理者,不會止步于原有的文化樣態。文化建設不只是為了樹品牌形象,不只是為了留住原有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為了打造學校的文化力,提升學校競爭力,最終為了師生和學校的發展。這種文化追求,會使文化成為一種力量,給人以創新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