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璽 趙紅英
摘要豐富的裝幀設計材料為書籍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舞臺,設計師根據書籍的內容、形式來選擇裝幀材料,滿足讀者日益消費個性化的審美心理。各種不同的裝幀材料顯現出不同的肌理和質感,都會通過手的觸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與讀者進行著無言的信息與情感的交流,內容與形式及材料的完美結合,不僅提升了圖書的品質,在市場中也起到引導消費的作用。
關鍵詞裝幀材料,書籍設計,市場消費,審美延展
從“甲骨”到“簡”,從“帛”到紙張,到如今豐富多彩的特種紙和特殊材料。在漫長的圖書歷史發展過程中,書籍裝幀的材料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些特殊的材料展現了個性的設計觀,豐富了書籍的內涵與外延。
在書店面對一本圖書,讀者一般會先感受到它的整體設計,然后駐足觀看,繼而讀者會較仔細的來看封面上的主體形象、色彩,從書名、內文版面到紙張材質的一個個細節,然后將這些細節再一次組合起來,較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書籍的設計美感。事實上,讀者大致是經過了大體感受、細節體察和形象聯系這樣三個步驟,才能達到對于書籍裝幀整體美的把握。
一、豐富的裝幀材料,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審美需求的多元化,考究的裝幀材料,成為構成書籍裝幀美感的重要因素。充滿肌理感的特殊材料會給讀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愉悅。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材料不僅有紙材,還有塑料、金屬、木材、織物、皮革等等。各種材料的質感,色彩、肌理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和特點。如有一家企業推出了一系列浴室讀的塑料書,這些書如被水沽濕也不會撕破,頁面不會粘在一起。其實這種從功能出發選擇材質的范例很多。比如嬰幼兒用的布書,全部由各色布手工制成,內頁圖畫都是具有立體效果的布畫,圖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嬰幼兒喜歡撕扯書頁,對書的信息量要求不大,但對安全性要求很高。布做的書耐撕扯,柔軟而安全,視覺效果好,小孩子翻看也方便。
書籍裝幀的材質選擇還可以從書的內容出發。我們來看一個書籍。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朱熹榜書千字文》,淺棕色的桐木函套上,豎刻著一千個反向的中國字,這是宋代名家朱熹道麗豪放的大書千字文的原跡,仿宋代木雕印刷版。函套四邊以皮帶鑲嵌,并用如意狀木扣鎖合。整套書磅礴大氣,蘊涵著中國文化優雅古樸的神韻。
二、特殊材質增添圖書魅力,提高審美感受
在競爭激烈的書籍市場中,設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是誘發讀者的購買欲望的前提,僅靠書籍平面的圖形和色彩的視覺刺激是不夠的。設計師根據不同的書籍,不同的設計形式,采用不同的紙張材料和印刷工藝迎合受眾不同的觸覺需要,并以強烈的質感體現其設計趣味,喚起讀者一種觸覺的新鮮感。近年來隨著我國印刷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書籍設計師,在一本書上采用不同質感的材料:硬卡紙、塑料到木材、草葉、金屬等。或者依據書籍主題,圖形內容做成凹凸不平的表面,或者以標志、文字提示受眾去打開書籍,使之變成意外美觀的形狀等等。這些特殊性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吸引讀者動手翻閱,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特殊材料可以誘導讀者產生各種心理反射,促進人與書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深化了書籍的內涵。
現代書籍裝幀的審美判斷是以視覺為主,并與觸覺等其他感覺聯系在一起的綜合判斷。因此,要建立書籍整體美就要塑造起視覺美與其他感官美。書籍裝幀設計中各種不同的紙張材料顯現不同的肌理,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軟、或堅挺、或輕飄、或沉重,都會通過手的觸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與讀者進行著無言的信息與情感交流。如《中國美術館藏民間剪紙作品選》,設計師為了釀造該書裝幀設計的魅力,有意識地加強裝幀材料的肌理感覺。封面上用剪紙圖案壓出的凹凸肌理與光亮的金屬產生強烈的質感對比,加上大紅的顏色,既表達出濃濃的民俗文化內涵,又不失高雅富麗的氣派。
三、工藝技術體現出書籍的整體統一和諧
書籍選擇裝幀材料要與印刷裝訂工藝結合,體現書籍的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和諧。設計師在構思設計作品時應該了解各種特殊材料的特點以及視覺與觸覺的感受,根據書籍的內容來使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多樣化的組合,傳達不同的視覺質感,來調動讀者的好奇心。工藝技術也應配合特殊材料的特性,使設計元素的個性化來體現出材質的特殊質感,兩者融會貫通,相輔相成,這樣才能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設計材料的合理選擇,可以充分發揮“沒有文字的語言,毋需圖像的繪畫”之功效,從而使書籍的知識性和藝術性的傳遞密切結合。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一定要從書籍的內容出發,使內容與形式及材料達到完美的結合,提升圖書的品質,引導消費行為,起到市場“推銷員”的作用。
總之,在多元化的社會時代中,書籍的整體創意是設計師們最應該關注的問題,而特殊材料的應用就是能體現整體裝幀創意的重要元素之一。設計師要做到內容與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呈現給讀者的書籍才是最引人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