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霞
摘要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對其心理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滾滾而來的國內外電影所攜帶的大量信息,對青少年的心理同樣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負面作用,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從青少年欣賞電影的心理特征出發,探討電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規律和表現,使電影成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電影,青少年,心理
在傳媒信息極其發達的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受到來自各種不同渠道不良信息的干擾。滾滾而來的國內外電影所攜帶的大量信息,對青少年的心理同樣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負面作用,影響著青少年一代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
一、電影的心理效應
1電影具有放大、夸張的功效
早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稱電影是一種熱媒介,是一種能夠把單一的感覺加以擴張到很高的清晰度的媒介。由于電影“視覺暫留”是極其明確一種單一的感覺加以擴展,留下需填補的空白很少,不同于由掃描針勾畫出的不斷形成事物的電視,因而是“熱媒介”。電影的信息載體明顯地比電視屏幕大得多。并且通過“畫格”表現出來的“視象世界”往往數百倍于“物質現實”,由此而產生的“心象世界”使電影具有電視無法比擬的畫面和表現的事件與空間的張力,對心理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引起心理共震。
2電影能營造的全息幻覺場景
英國電影理論家雷納-克萊爾對電影與夢的相似性作過精彩的描述:“請注意一下電影觀眾所持有的精神狀態。黑暗的放映廳,音樂的催眠效果,在明亮的銀幕上流過的無聲的影子,這一切都聯合起來把觀眾送進了昏昏欲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東西,跟我們在真正的睡眠中看到的東西一樣,具有同等威力的催眠作用。”因此使電影觀眾的深層心理機制創造了一種像做“白日夢”一樣的虛幻的現實。電影實際上更能復制或逼近夢與無意識的結構和邏輯。當我們觀看一部影片時我們仿佛也在夢見它。電影正是通過令人愉悅的方式激活了人類心理那些最深層次的總體建構過程。
3電影院具有獨特的“空間效應”
電影院有著家庭收視環境絕無僅有的“空間效應”作用。在電影院的收視環境中,青少年的視覺重心被吸引到眼前反射著強光的巨大銀幕上,視聽覺內容作用于心理,形成心理重心,形成理解、感受的心理定勢,并直接影響青少年接受“表層語義”。生成“深層語義”。融入電影畫格中的無數的主觀視點,使青少年獲得了一種以當事人的視點體驗情節動作的感覺。于是,青少年和電影中角色的融合,就比在家庭收視環境情況下要密切得多。由于青少年成了對電影信息的主動尋求者,在黑夜似的觀賞環境下,青少年出現了直接進入故事的幻覺,成為電影文本中的一點。
二、青少年觀看電影的心理特征
1少年觀看電影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渴望從電影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受到教育和啟迪。優秀的電影作品反映的生活與人物形象能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青少年對任何一部電影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展示的風土人情,甚至江河湖泊、山川草木都寄有極其強烈的觀賞欲望。他們觀看電影作品的首要目的是求知,因而不愿意放過一切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存、擴充知識結構的機會,他們有著認識社會的強烈愿望,銀幕自然成為廣大青少年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青少年具有情感的豐富性和外傾性,最容易形成激動的心境,通過對電影作品中能震撼心靈,引起爭論和思考的人物、事件的觀察和分析,發現真理、凈化心靈。凡是具有相當的思想藝術水準和情緒感染力的電影作品,均能引起青少年觀眾的心理上共鳴和贊賞。
2青少年具有逆反和逞強的心理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正處于“風暴期”、“心理斷乳期”,面臨著生理、心理矛盾沖突的急劇突現。緊張繁重的學業負擔及家長望子成龍所造成的壓力不斷增強,使他們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以致出現某些心理上不能承受的現象。由于青少年心理素質不穩定,還沒有樹立正確的審美心理和健康的欣賞觀念,因而則表現出特別喜愛觀看立意新奇的電影作品。越是表現出生活奇異、越是有著離奇古怪的情節的電影,他們越是想看。如對國家明確定為“少兒不宜”的影片,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一睹為快,探尋其中的奧妙和秘密,以滿足獵奇心理。
3青少年具有豐富的想象與記憶
青少年對電影的讀解,不僅要靠視覺暫留現象的生理機制,而且更依賴于青少年自己的想象、聯想與記憶,依賴于把各個電影畫面構成動作整體的心理過程,依賴于對形象與情景的再創造。青少年對電影信息的接受是一個感知、思維、想象、情感等多層次構成的心理活動過程。電影創作是以音像來講述一個虛構的故事,通過銀幕造型來刻畫人物性格,展現人物關系,揭示生活底蘊,傳達創作者主觀意識的。按照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的理論,在藝術中,最理想的形態,是那種不太逼真,但又與創作者想要表達的觀念相同構的意象。也就是說電影只需再現現實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青少年在觀賞電影中就有心理活動,就有主觀無意識的心理參與,通過想象與聯想來獲得完美的形象。觀看電影,既是感知的過程,又是無意識的過程。
三、電影對青少年心理影響
1青少年具有盲目的模仿行為
一個成熟的人欣賞電影和對于世界的看法、觀念以及道德水準與那些未成年人是不一樣的。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很有限。當看到暴力的電影場景時,成年人還可以區分其真假,而青少年卻未必能行。青少年具有觀眾與影片中主人公“認同”的強大能力,在觀看電影時,青少年的自覺意識大大地削弱,心身沉醉在虛幻的電影世界之中,常自覺不自覺地與電影形象合二為一、融為一體。通過觀看電影,能使青少年輕而易舉地解讀電影的影像所傳達的信息。而且影像直觀地提供了一個可以效仿的模本。尚處在成長期的青少年,他們對電影所傳遞影像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但模仿的欲望極強。所以當青少年心有不平時就很可能想到通過盲目模仿電影中暴力來解決問題。電影暴力就成為青少年模仿對象,促使其形成犯罪。法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查爾德進一步提出了犯罪模仿理論,認為所有社會生活重要行為和現象,都是因模仿而引起的,犯罪行為也是模仿而來的。電影中不健康鏡頭為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模仿”提供了幾乎所有可以想象的行為樣式和象征符號。青少年很容易把電影中角色作為榜樣來學習,形成犯罪心理傾向,造成犯罪惡果。
2自我互動與心理投射作用
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指出“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務和他人作為認識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認識自己”擁有自己的觀念,與自己進行溝通或傳播,并能夠對自己采取行動,與電影刻意構筑“幻象世界”,滿足青少年的“白日夢”和青少年的自我互動需求。一些影片使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心理認同感,對青少年起到了心理投射作用,使他們有從心理上深深陷入而不能自拔,呈現出如癡如醉狀態。這類電影的魅力在于他與現實中青少年的心理行為有諸多契合點。這正是心理投射的重合在青少年心理中產生的作用所在。
四、結語
電影作品對青少年一代的心理、教育會產生影響,是世界各國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研究者歷來關心注視的問題。青少年的很多行為都是從電影里學的,再好的電影主要也是為了滿足娛樂、豐富生活,但對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所引起的副作用也應該引起相當重視。在現代社會中,要隔絕青少年觀賞不健康類型的影片或某些影視片段是不現實的。但從理論上研究影片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影響,應該是我國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