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揚
齲齒俗稱蟲牙,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多年前。就將齲齒列為需要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癌癥、心腦血管病和齲齒。
嬰幼兒是齲齒高發危險人群。根據我國最新的醫學流行病學調查,城市和農村中嬰幼兒齲齒發病率平均為19.2%。其中,相比之下,城市中嬰幼兒齲齒發病率高于農村。因此,做好齲齒的防與治是嬰幼兒保健的重要內容。
齲齒的發生原因
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齲齒的發生原因只有三個,即唾液變形鏈球菌、牙齒鈣化有缺陷以及經常吃產生酸的飲食。
我們來分析一下三個因素是如何集中在孩子口腔中的。嬰幼兒口中引起齲齒的鏈球菌一般來自于父母的口腔,這是因為父母在喂養孩子時,通常會先嘗一嘗孩子食物的冷熱,在不經意間將口腔中的細菌傳播給了孩子。嬰幼兒的乳牙發育在胚胎期就已經開始,一直持續到出生后2歲農右。在這期間,母親或嬰幼兒出現疾病或飲食障礙,都有可能導致寶寶的乳牙鈣化不良,從而為以后齲齒的發生埋下隱患。嬰幼兒的食物中,有很多都能產生酸性物質,這是無法避免的,甚至連牛奶也是如此。所以,理論上說,嬰幼兒患齲齒的因素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那么,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好嬰幼兒齲齒的防與治呢?
嬰幼兒齲齒的特點
嬰幼兒的生活和飲食畢竟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嬰幼兒齲齒的發生和成年人也有很大的區別。嬰幼兒容易患“奶瓶齲”和“可樂牙”。嬰兒睡眠之前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醫學上稱為“奶瓶齲”,表現為上頷門牙的表面、鄰面大面積齲壞,牙齒呈棕褐色,表層釉質脫落。由于乳牙的鈣化程度低,患齲齒后病情進展迅速,破壞面積廣,并且治療效果差,因此積極預防是非常重要的。“奶瓶齲”主要原因是家長讓孩子含著奶瓶睡覺,孩子躺著的姿勢使奶瓶嘴直接貼附于上頜乳切牙,讓牙齒長時間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細菌分解糖類產生酸而破壞牙齒。當嬰幼兒清醒時,可以通過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內發酵的碳水化合物,而當嬰幼兒入睡后,唾液分泌會減少,吞咽動作停止,口腔的自潔、稀釋和中和作用均下降,發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環繞在牙齒周圍,很容易發生齲齒。“奶瓶齲”的主要特點是:以侵犯上頷乳門牙為主,這也與上頜乳切牙最先萌出有關。隨著時間的延續,還可能波及后面的牙齒。嬰幼兒的乳牙鈣化程度低,牙質軟,又是多個牙齒同時浸泡在奶液里,故齲壞速度快,齲壞牙數多。這也是“奶瓶齲”的一大特點。
幼兒發生齲齒的另一個常見的因素是經常大量地喝可樂等碳酸飲料,這些飲料中含有大量碳酸和糖分,碳酸可奪走牙齒中鈣等物質,腐蝕牙齒,使牙齒脫礦,從而容易引發齲齒等口腔疾病。碳酸飲料中的碳酸還會奪走血液中的鈣等物質,引起微量元素缺乏,影響到全身的健康。喝甜飲料引發的齲齒特點與奶瓶齲齒有相似之處,即多顆牙齒同時受到損害,牙齒表面釉質脫落,牙齒病損區呈黃褐色,病損進展比較快。
雖然“奶瓶齲”和“可樂牙”是嬰幼兒常見病。但不是說不能喝牛奶和可樂等碳酸飲料,而是應該注意如何避免“奶瓶齲”和“可樂牙”的發生。
嬰幼兒齲齒的防治
孩子長出第一顆乳牙后,家長就可以開始為孩子清潔牙齒了。剛開始使用清水擦拭牙齒即可,最好是飯后和睡覺前進行,每天至少兩次。喂奶或喝碳酸飲料后,讓孩子喝點兒白開水稀釋口內及牙間隙殘留的奶汁和酸性物質,從而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控制幼兒每次使用奶瓶的時間,一般限在10~15分鐘以內。晚上睡覺之前不要讓孩子含著奶瓶。18個月齡以上的兒童不應該再使用奶瓶喝水或喝奶。3歲以上的小兒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含氟牙膏,以提高乳牙的抗齲力。嬰幼兒平時飲水以白開水為主,過多喝碳酸飲料、果汁或糖水會大大提高齲齒的發生率。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愛護自己的牙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這對于預防嬰幼兒齲齒是至關重要的。
嬰幼兒齲齒一旦形成,早期并沒有什么癥狀,只是顏色有些變化而已,家長即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和治療。醫生會根據嬰幼兒牙齒的具體發病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可以采取防齲齒涂料、窩溝封閉劑等預防措施。如果牙齒上已經形成齲洞,則需要充填治療。醫生會使用多種形式治療不同的牙齒齲洞,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