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綬
據2007年1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報告中顯示,在我國的青少年學生網民中,有網癮者比例達13.2%,其中13-17歲的青少年網民比例最高,達到了17.1%。2005年全國犯罪總人數87%是青少年,而這87%之中有70%左右是因為上網成癮而走上犯罪道路。“中國戒除網癮第一人”陶宏開教授表示,網絡成癮只是心理和不良行為問題,“根本不是精神病”。網癮患者的目的性很強,他們騙家長的錢,騙老師,甚至偷錢:搶錢,使出千方百計,就是為了上網,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明知上網成癮是有害的,但仍不肯放棄上網。而目前中學生上網成癮的問題近乎是在一種無助和失控的狀況下生根、蔓延。有些只是危害自己,而有些問題則可能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危險因素,這一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重大課題。
造成中學生網癮問題的心理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強調:中學生時期是人處于一個生理、心理迅速發展變化,身心各方面都充滿矛盾的過渡時期。
(一)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由于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獨立性意向十分強烈,竭力想擺脫父母家長的管教,希望家長尊重與理解他,而家長卻恰恰忽略了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長對孩子管理得特別嚴厲,孩子心理受到壓抑。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上網就反對,只是嘮叨,強行禁止孩子上網,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自由,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逆反心理作用下,越容易和父母對著干。
(二)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中學生強烈要求獨立、對成人干預其行為表示強烈的不滿。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空間,能夠張揚個性,能夠獲得認可。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兒童心理學教授沈家宏說,“網絡游戲讓孩子得以發泄對父母的不滿以及享受自我支配的快感;上網聊天則能使孩子渴望傾訴的心情得以釋放。現實中孩子得不到的,往往很容易在網絡中找到,得到暫時的慰藉,所以孩子很容易迷上上網。”
(三)性成熟、性意識增強與心理上、道德上準備不足的矛盾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思想上尤其是品德發展并未成熟,還不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成熟,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誘惑,而網絡世界的游戲、娛樂,甚至于其中的暴力色情成分,都會使他們感到新奇和刺激,并漸漸沉迷網絡。
(四)人際關系障礙,缺乏自信心,易形成自暴自棄的思想
中學生經歷的事情少,由于缺乏交際能力,無法與身邊的老師和同學正常溝通,與父母產生了隔膜,使得他們內心的孤獨感無法釋放,自我感覺十分敏感,各種欲望都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在現實生活中自我感覺得不到父母、同學和老師的理解與尊重,因而導致自信心缺乏,轉而自暴自棄,就會在網絡里尋求慰藉,在虛擬世界尋找自信。
建構“三位一體”模式的心理教育網絡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劉小林教授認為,部分青少年上網有成癮傾向,是現象,是一種行為,其根本是自身心理上存在問題,出現社會適應障礙,而尋找不恰當的發泄途徑,出現退行性行為。我們要解決的不是上網的問題,而是為什么上網。促使中學生沉迷于網絡除了心理因素外,家庭、社會及不正確的教育原因都促使了中學生沉迷于網絡。因此單靠學校的力量來開展心理教育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應該在以學校為主的情況下,對家庭教育進行教育引導,在家庭生活中創建健康的家庭氛圍,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學校還要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多渠道的心理教育活動,讓中學生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有的家長喜歡用“分數論英雄”,忽視孩子思想素質、生活能力的培養,使孩子缺乏對周圍事物的是非判斷能力;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一些家長則一天到晚忙于工作,跟孩子缺乏交流,這些都會讓處于花季中的孩子轉向網絡去尋求滿足。可以說,家長要為自己的孩子染上網癮負很大責任。此外,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家長都只盯著學習成績看,這就是他們為什么不能幫小孩戒除網癮的關鍵。”陶宏開教授說,教育小孩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成人。教育小孩,要從小就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只要成績、只要分數。因此在教育孩子時要采取民主、自由的方式,與孩子建立“朋友”般的關系,要“舍得”花時間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要尊重孩子的需要。讓孩子知道,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而不必在網絡上尋求心靈的慰藉。
(二)矯正心理,因勢利導
陶宏開教授近年來走訪了140多個城市,免費為6000多名網癮患者進行了心理輔導,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通過心理溝通、行為矯正來完成的,無一例使用過藥物。他說,心病就用“心藥”治,明明可以通過心理溝通和行為矯正就可以治愈的疾病,為何要對那些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隨便濫用藥物?讓他們的身和心都受到傷害!一是要靜聽他們的心聲,而后傾心交流,將被動變主動。二是在教室內布置適合學生心理且激勵學生自律上進的警示語。如:“規規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靜坐常思自己目標,閑談莫擾他人學習”等等。這些無聲的語言既能敦促學生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又培養了學生的自治能力。三是時刻以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常用“點滴小事能透析人的素質,日常行為可折射人的光輝”警醒他們。四是對個別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先給予生活、學習、細節上的關愛而后再教育,真正體現愛在細微中、嚴在當嚴處,這樣就會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
(三)豐富生活,培養自信心
學校要根據學生實際,校內可開展班與班在比賽中交流。如學習方法、球類活動、音樂演唱、美術畫展、體驗生活匯報、就餐時間觀看央視12套“法制頻道”等等。給學生營造施展才華的平臺,這樣學生就成了各類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主體能動者,會激起他們上進心的萌動。校外,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性勞動或多與賢能之人接觸,聆聽做人經驗,增強時代觀念。不要將他們封閉在家里,美其名曰學習,實際上事與愿違的事情太多了。可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去感受自己某方面的知識還不足,返校后,就會潛心學習。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給予關懷與尊重,幫助他重建個人自信心;而對于成績好的學生則應該在發展智力的同時,注重情商的培育……總之,要讓學生成為身心健全的人。
(四)開展心理拓展訓練,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
在學校中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向廣大中學生傳授心理教育知識和心理調節方法,選擇一些較典型個案進行咨詢、輔導,提高中學生面對各種心理問題自我調適的能力,學會自我調適,及時調整自我,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自身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對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施行個別輔導、矯正和治療,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的困擾,提高應付挫折的能力。
網絡成癮并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個家庭的問題,它的出現有一系列的社會原因,所以解決網絡成癮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老師提高對網絡的認識,開展學生上網教育,提高校園上網場所和上網監控的質量,豐富校園生活無疑會減少網絡成癮的發生。此外,政府部門要加強商業網吧管理,嚴格控制網絡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圖片、音像信息傳播,打擊非法網站,為中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及時矯正、調適,盡早干預,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不要讓學生的一般心理問題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