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梅
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生動活潑的獲得新知,發展能力,一直是廣大教師苦苦追求的目標。在物理課堂上若老師真正能讓學生“動”起來,則不僅課堂能“活”起來,而且教學效果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嘗試。
1 讓學生放開做
“做”指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俗話說:“心靈而手巧,手巧而心靈。”動手操作對于開發學生智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可設計一些小實驗,放手讓學生做,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也能使沉悶的課堂“活”起來。
如筆者在講滑動摩擦力方向和大小時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對比小實驗:1.手在臉上滑動,體驗手和臉分別受力的方向。2.在木塊和木板的接觸面上分別用粉筆做一標記,觀察相對滑動和各物體上印痕變動的方向。3.手指在桌面上滑動時體驗到的受力方向及在加大手指與桌面間壓力后滑動時體驗到的手指受力變化……。通過讓學生親自做,可以增加學生對摩擦力的感性認識,體會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間的壓力有關”,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
2 讓學生放開說
“說”指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開放的教學要求學生思維開放,而“說”則是思維廣度和深度的具體顯現。因此在課堂中“說”的權利應盡量還給學生。這里的“說”不僅指師生間,也包含學生間的討論、溝通與交流。只有通過說才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整理、內化知識。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說,才能讓老師感受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靈活施教。
例如在講授“向心力”概念時,學生對向心力的理解有困難,筆者在上課一開始就先作演示:細線拴小球分別在光滑玻璃桌面上運動和做圓錐擺運動。針對演示現象,學生有的說:小球處于平衡狀態。有的說:小球不平衡,有加速度。有的猜想:是繩子的拉力讓小球做這樣的運動。有的猜想:小球的運動由其合力決定等等。教師不忙于給出結論,讓同學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再抓住有利時機切入課題,則事半功倍。
又如在講完一道例題后,可以讓學生說一下:題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識?如何將題目抽象為熟悉的物理模型?解答過程發現了哪些規律性的東西?這種解題方法是不是最佳方法?題目經怎樣處理后可以使之變得簡單(或復雜)些?相信學生解題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教師若真能堅持開放課堂,鼓勵學生放飛思維,放開膽量,盡情的說,盡情的展示,則一定能感覺到課堂上不斷涌動的活力。
3 讓學生放開問
“問”指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積極的提問題,往往是深入探究的結果。“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大膽質疑,可以采取小組成員互相討論,組之間討論或向老師質疑等多種形式。通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出無休止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完“變壓器”一節內容后,學生會提出諸如變壓器為什么只能改變交流電而不能改變直流電?變壓器的副線圈不止一個時,電壓電流與匝數的關系如何?平常見到的變壓器匝數非常多,為什么?一個匝數很多的變壓器是否能快速知道它的匝數?等問題。明智的老師這時應該首先贊賞學生在課堂上這樣放開地問,然后經師生共同討論將問題解決。
在實驗課上放手讓學生“問”,會起到更佳效果。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實驗課上,學生提出的問題還真不少:
(1)實驗時,為什么細繩應當平行并接近木板?(2)為什么要同時記錄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3)用什么方法畫出合力與分力的大小、方向?(4)標度可以不一樣嗎?(5)為什么我的實驗誤差大?(6)沒有橡皮筋可以完成這個實驗?
(7)只有一個彈簧秤,可以做這個實驗?8.若保持其中一個分力的大小不變,使它向外側轉動一個不大的角度,仍然把橡皮筋的結點拉到點O,另一個分力怎樣變?如此在問題的生成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將得以提高。
綜觀這樣的課堂或許有點“亂”,又或許會影響原有的教學安排,但有什么比學生這種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探究精神更難能可貴的呢?這也正是新課改追求的教學境界。
若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則物理課堂將不會再那么沉悶了!物理規律也不會再那么抽象!物理課堂一定會成為學生的最愛!
參考文獻:
[1]樂菁.物理課堂教學應“五味俱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6.10
[2][美]蘇珊?佩卡著,盧向明,洪紫萍等譯.科學探究活動案例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欄目編輯黃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