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賢 熊建文
摘要:本文對2008年廣東高考物理試卷最后一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探討多過程問題的求解方法,及培養學生分析多過程題的能力,形成應對這類考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2008年高考;多過程物理題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S)-0044-4
2008年廣東高考是新課改背景下的第二年高考,題目設置更為合理,層次分明,文字閱讀量減少,物理情景敘述簡潔清晰,最后兩道大題采用一題多問的風格。此次考卷突出基礎知識的考核,重視教材回歸,同時強調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解題能力的要求。
2008年廣東高考壓軸題20題以“碰撞”為模型特征,包含“相對運動、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學、動能定理、動量守恒定理”等知識。壓軸題要求考生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程序,能構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其解題的關鍵就是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現的狀態、過程與系統,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運動情景的分析和物理過程的分析。
1 高考試題分析
題目 如圖1所示,固定的凹槽水平表面光滑,其內放置U形滑板N,滑板兩端為半徑R=0.45m的1/4圓弧面,A和D分別是圓弧的端點,BC段表面粗糙,其余段表面光滑,小滑塊P1和P2的質量均為m,滑板的質量M=4m。P1和P2與BC面的動摩擦因數分別為μ1=0.10和μ2=0.40,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動摩擦力,開始時滑板緊靠槽的左端,P2靜止在粗糙面的B點,P1以v0=4.0m/s的初速度從A點沿弧面自由滑下,與P2發生彈性碰撞后,P1處在粗糙面B點上,當P2滑到C點時,滑板恰好與槽的右端碰撞并與槽牢固粘連,P2繼續滑動,到達D點時速度為零,P1與P2視為質點,取g=10m/P2。問:
(1)P2在BC段向右滑動時,滑板的加速度為多大?
(2)BC長度為多少?N、P1和P2最終靜止后,P1與P2間的距離為多少?
題目分析
這是一個串聯式“多過程”問題,物理過程較為復雜,若將復雜的物理過程分解成幾個簡單的有規律的子過程,找出子過程間的相互聯系,那么物理過程將清晰化。
過程分析
過程1:滑塊P1從A點滑落到B點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
過程2:P1與P2發生彈性碰撞,由于P1、P2質量相等,所以P1與P2發生速度交換。
過程3:P1相對滑板靜止,與滑板以共同速度前行,此過程中,滑板、P1與P2構成的系統動量守恒。
過程4:當P2滑到C點時,滑板恰好與槽的右端碰撞并與槽牢固粘連,P2繼續滑動,從C運動到D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到達D點時速度為零。
過程5:P2開始從D點滑落下來最后靜止在BC上某一點,DC段機械能守恒。
解析 對于P1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