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儉
作者論列北洋海軍的裝備、人員培訓,大沽、旅順口和威海衛基地的布置,海軍章程的制定,海軍衙門的機構設置,經費收支及與頤和園工程的關系,中日甲午之戰以及福建艦隊與江蘇艦隊的發展等。更進一步,作者企圖經由海軍現代化的“個案研究”,探討中國在19世紀中葉開始現代化歷程中所發生的有關問題。
19世紀是海洋發展的時代,在科技突飛猛進中,鐵船取代了木船;蒸汽動力取代了槳櫓風帆;開花炸彈取代了空心炮彈。自1860年代又出現了海軍的“鐵甲時代”(The Era of the Ironclad)。接著,以鐵甲笨重,需要有輕型戰船保護,于是巡洋艦(cruiser,1800)乃應運而生。成為一時的風尚。待至魚雷(Torpedo,1867)及魚雷艇(Torpedo-boat,1877)相繼發明,則以其體小、價廉、行速、攻擊力強等優點,而成為時代的新寵。
自鴉片戰爭(1839—1842)后,林則徐及魏源等已意識到中西海軍的差距,認為中國要與西方列強抗衡,則創建新海軍實為當務之急。及至英法聯軍之役(1857—1860),新海軍的產生更形迫切。李鴻章在短短十余年間(1875—1888),將西方先進的海軍武器、鐵甲戰艦、巡洋快艦、炮艇、魚雷艇等分別購置,延聘西方海軍專家施以嚴格的訓練。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艦隊正式成立。旋即巡戈于中國沿海港灣,甚至遠航到朝鮮的仁川、釜山,俄國的海參崴,以及南洋群島各地,儼然執遠東各國海軍的牛耳。
根據1891年英國《倫敦武備報》的評估,是年中國的海軍排名為世界海軍的第八位,而日本的海軍則僅名列第十六位,遠落于中國之后。不虞,其后由于經費不足,未能汰舊換新,與時俱進,兼以訓練廢弛、紀律不整,不數年間,北洋艦隊逐漸老化,而為日本迎頭趕上。雙方之戰斗力亦為之逆轉;以致甲午海戰一敗于大東溝,再潰于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的海軍自是一蹶不振,造成國家民族的長期不幸。
論及甲午海戰勝負的關鍵所在,近人多歸因于雙方船炮的優劣,認為中國的“堅船巨炮”不敵日本的“快船快炮”。實際還有一項新的因素亦不容忽略,是即為魚雷艇在作戰中所發揮的特別作用。關于魚雷艇的性能,日本的海軍早有深刻的認識與精密的策劃,而施以嚴格的訓練。特別是遠洋魚雷艇“小鷹艦隊”最為精良,視之為其海軍的先鋒,倚之為艦隊的肱股,分別派往各地,從事于偵察及警戒任務。甲午戰起,又將之納入于聯合艦隊編組之內,展開各項作戰的活動。尤其是在威海衛保衛戰中最為兇猛,組成決死隊乘夜潛入中國海港之內,施放魚雷。以致我艦“來遠”、“威遠”、“寶筏”、“靖遠”等均為其擊沉,而旗艦“定遠”亦為其擊傷,威海衛之陷落,實與之大有關系。反觀中國:李鴻章于建軍之初,即曾認識到魚雷艇為“海上攻守之利器”。購置魚雷及魚雷艇,建立魚雷營,派遣學生赴德學習制造魚雷的技術,聘請英、德專家為之教習。及至北洋艦隊成立,并于“北洋海軍章程”之內,將六艘魚雷艇分別編入左右兩翼,可見其用心之周密。可惜這些魚雷艇在甲午海戰中非但未起到任何的作用.反而于威海衛被包圍時,可恥地或逃、或降、或者被俘,使中國海軍的尊嚴喪失殆盡,實為李鴻章之始料所未及。于此亦可知,武器與裝備固屬重要,然而如非嚴加訓練,善于運用,則亦不過徒供戰場上之虛擲,而為國際所騰笑。
根據2006年10月份之美國《國防新聞》周刊的報道,可知美國對于中國海軍快速的發展備加關切,是以乃決定于其海軍戰略學院之內,增設一個“中國海軍研究所”,專門負責中國海軍的研究。美國對中國海軍的重視如此,吾人自應采取相應措施,以便了解世界海軍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