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京華
誰將率先走出金融危機?這無疑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問題。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撰文認為:三大理由支持中國。
左小蕾說,我們最關心的并不是在復蘇中中國第一還是第二,我們更關心危機是否能在2009年畫上句號。說中國憑什么占據經濟恢復的先機?也是十分有意義的,至少可以增強我們戰勝危機的信心。我認為,有三方面的理由支持中國先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實現經濟復蘇。
第一、中國有雄厚的實體經濟的基礎。恢復經濟是恢復“實體經濟”,不是搞“虛擬經濟”。中國多年來致力于最傳統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和“世界工廠”,而且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中占據的是最基礎的中低端產品部分。
在危機期間,收入大幅下降,購買力萎縮,收入的變化對價格便宜的商品需求是非常敏感的。因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必需的,所以危機期間,低端產品的需求可能更穩定。價格便宜的“中國制造”大多是必需品,因此“中國制造”的外部市場不至于崩潰,許多一般消費品的出口可以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歷這一輪經濟“突變”,對外需高依存度增長模式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全面拉動內需,防止經濟大幅下滑,推動經濟恢復增長已經成為共識。
第二、總量上來說,中國具有相對較雄厚的財政實力。中國近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這為政府增資解決民生問題、促進消費增長、拉動經濟增長,提供了經濟實力的保證。
另外,中國有高儲蓄率的民間資源。中國的儲蓄率一直處于超過40%的高水平。龐大的儲蓄,使得在當前的危機時期,有足夠的民間投資資金可以調動,它可能成為推動經濟恢復的最大的實力和后盾。
相比之下,美國的儲蓄率幾乎為零,所以恢復經濟更多依靠政府的赤字,這可能帶來美國經濟更進一步的失衡。
第三、中國有穩定的金融體系。前幾年中國進行了金融體系的一輪大規模的整頓和改革。而全面的制度建設以及相對較為封閉保守的現實,使得中國金融業在此次危機中所受沖擊較小。中國穩定的金融環境,在保證提供穩定金融服務的同時,也給貨幣政策在危機時期支持經濟復蘇提供了良好且巨大的實施余地,給宏觀調控政策創造了巨大的彈性空間。
以衍生產品的泡沫破滅為特征的此次金融危機,幾乎使華爾街、倫敦和其他歐洲的金融市場徹底崩潰。從直接融資到間接融資、從商業銀行到投資銀行、從資本市場到銀行間市場都已傷筋動骨。因其本身還需要政府的大規模救助,所以歐美金融體系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基本癱瘓。
今年初,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強調,美國經濟的復蘇僅靠財政政策是不夠的,必須要靠金融系統,所以呼吁奧巴馬政府必須繼續大規模地拯救金融體系。這隱含著兩方面的信息,一是金融體系對恢復經濟的重要作用;二是金融體系問題仍然非常嚴重,現在不但發揮不了作用,還需要政府的救助。也可能伯南克的主要意思是先救金融體系,才能救經濟。如果是這樣,美國和歐洲的金融體系的恢復之日,才是開始考慮經濟恢復之時。雖然我們并不認為伯南克的觀點是美國經濟復蘇的邏輯思路,但是危機重重的金融體系,肯定是美國經濟迅速恢復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