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毅 夫
在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革命潮流中,涌現了許多非凡杰出的女革命家、女政治家:有國人景仰的宋慶齡,有民眾愛戴的鄧穎超,有叱咤風云的蔡暢,有膾炙人口的鑒湖女俠秋瑾……她們是潮流中最美的浪花。
中國古代女性的生存空間,被封建禮教和制度壓縮到了極限。
在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革命潮流中,涌現了許多非凡杰出的女革命家、女政治家:有國人景仰的宋慶齡,有民眾愛戴的鄧穎超,有叱咤風云的蔡暢,有膾炙人口的鑒湖女俠秋瑾……她們是潮流中最美的浪花。
新中國的成立,清除了性別歧視的制度性籬笆,帶來了中國女性整體權利意識的覺醒。歷經60年的磨練成長,中國巾幗正在撥開迷霧閃耀星空。
女性解放邁向政壇
毛澤東有句名言:“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中國的女性,在新中國成立之際,與中國人民一起站起來了。男女平等成為國家立法的一項基本的原則,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了女性參與政治的平等權利。
在新中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機構中,1名女性國家副主席(宋慶齡),3名女部長(司法部部長史良、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和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何香凝),副部長以上的女性領導干部有20名,從而開啟了新中國女性參與高層政權的先河。
重視女性干部的人選,提高女性干部參政比例,從開國之日起就成為我國干部路線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黨的八大會議上,鄧小平明確指出:“黨必須用很大的決心培養和提拔婦女干部,幫助和鼓勵她們不斷前進,因為他們是黨的干部的最大的來源之一。”向女性干部傾斜的政策甚至在文革中也未間斷。史料顯示,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大女代表占22.63%。
改革開放以后,女性參政上了一個新臺階,一個至關重要的變化就是制度化。2001年4月,中央組織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培養選拔女干部、發展女黨員的意見》,被認為是現行的中國培養選拔女干部的制度規范。現實中,各級黨政班子和人大代表選舉中,女性名額也有硬性指標。雖然這種具體做法有所爭議,但它無疑為女性參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實,立法保障女性參政是一項世界經驗。2004年時,有14個國家和地區在憲法中規定了國家議會中的女性比例。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辦法》規定:“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婦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婦女代表的比例”。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對女性參政也有相關規定。
精心栽培的制度之花,在現實中芬芳綻放。根據2007年的統計,全國有女干部1500多萬人,占全部干部的40%;省部級、廳局級、縣處級女干部皆占該級別干部的10%以上。
從政之路日益多元
選拔什么樣的領導人,與一個時代的政治氣候關系密切。
改革開放之前,家喻戶曉的知名女性領導有郝建秀、郭鳳蓮,以及邢燕子、侯雋等,她們身上,無不帶著時代的深刻烙印。
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勞動模范代表吳桂賢被著意栽培;毛澤東號召上山下鄉,邢燕子與侯雋就作為個中典型來進行政策宣傳;郭鳳蓮則是因舉世聞名的農業學大寨而成名……
一路下來,由此確定了文革前女性領導產生的基本模式:出身根正苗紅、基層生產勞動第一線吃苦耐勞的楷模。她們多由于政治需要被拔擢,本身未必有從政的自覺意愿和從政的秉質和才華,以致往往被當作點綴和陪襯的政治花瓶。
這種局面在改革開放后被徹底扭轉,知識女性逐漸成為女性從政的主力。放眼當今活躍在政壇的中高層女性,都經歷過知識的淬火,基本上具備大學以上學歷;即使因那段特殊時期中斷了正常的學校教育,也會在工作以后通過種種途徑進行“補課”。現在很多高層女性領導都擁有黨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文憑,就是當時歷史的產物。
令人矚目的是,在目前的9位女性國家領導人中,有3位是民主黨派人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是前民革中央主席、兩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和張榕明分別是民盟中央主席和民建中央副主席。這是在新形勢下執政黨致力于構建和諧民主政治的具體體現。
如今,女性領導干部選拔的行業領域也在不斷拓寬。由黨政系統內提拔和從企業選拔,過去一直是女性從政的主渠道。近年來隨著專家治國理念的出現,文衛科研領域女性從政漸成潮流,但這又往往與她們黨外人士的身份重合有關。這在新一屆省級換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如北京市副市長程紅出身北京物資學院,又是中國民盟成員;湖南省副省長甘霖是湖南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研究所所長、致公黨湖南省委主委;時年40歲的中國最年輕副省長謝茹,既是經濟學博士、農村經濟研究的專家,本身又是無黨派人士。
此外,還有一個新渠道,就是參加領導干部公選。山東省副省長王隨蓮就是在2005年通過副廳級領導干部的公開選拔,展開仕途之旅的。隨著公選成為常態,女性又多了一個與男性同臺競技、展示風采的舞臺。
進入核心決策領域
長期以來,在我國女性參政的結構上,存在著“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副職多正職少,虛職多實職少,邊緣部門多主干線少。
“副職升遷”是女性從政的一個突出現象。大多數女性領導提升的路徑是從一個副職升任更高的副職,在從政期間幾乎未擔任過一把手。
河北省的一位女政協副主席的從政歷程非常典型,她從該省某市的教育局副局長、副市長到河北省副省長,直到退居二線,出任政協副主席。即便是位列國家領導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1984年從政任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4年后升任北京市副市長,1996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98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有專家評論,“副”重前進的現象與各級領導班子中女性和民主黨派人士的配備規定有關,也與女性官員擔任正職過少的現實不可分。在2001年,全國省、地、縣、鄉四級領導班子中,正職女干部分別占1.7%,6.15%,7.05%,3.4%。即便在今天,這一局面也沒有得到大的改觀。
中國婦聯研究所研究員杜潔說,造成女性一把手短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大學生分配上,國家機關更傾向于男性;而在30歲左右面臨競爭提拔時,女性又處于生育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吳江則認為:女干部們相對單一的從業經歷,是她們難以成為一把手的原因。
的確,女性從政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多集中在文教、衛生、科學及婦女領域,在2001年全國婦聯對317名女市長的調查中,發現分管文教衛生的占50%以上,而分管經濟的只有15%。
令人欣喜的是,情況正在悄然中發生變化。2004年到2005年的女性升遷浪潮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幾位女性高官的顯赫新職更多涉入到政治經濟決策的核心領域。如宋秀巖出任青海省長主政一方,吳愛英出任司法部長,胡曉煉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宋愛榮從吐魯番地委書記升任自治區副主席后,分管交通、安全生產、信息產業等的工作。2006年至今出任四川省副省長的黃彥蓉,也有多崗位擔任正職的資歷,其分管的也是工業、信息產業、國有資產和安全生產等經濟領域的工作。
2007年,中央紀委副書記馬接任監察部長,并在隨后出任國家預防腐敗局首任局長。她成為繼司法部長吳愛英、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之后的又一女性現任正部長。反腐敗歷來被認為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馬擔任要職,顯然已經超越了對女性角色的傳統定位。
其實近年來,“穆桂英”掛帥反腐的現象,已是尋常。在新一屆省級紀委中,有甘肅省蔣文蘭和黑龍江的李延芝兩名女書記;在市縣兩級,女紀委書記更是比比皆是。在2007年中央紀委表彰的10名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中,有3名是女性;而2007年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中,有一半都是女性。可以說,在當前中國反腐大業中,女性已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剛柔并濟的時代氣質
女性領導的形象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照出一個時代的特征。
一首“中華女兒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詩,反映出一個特定時代的審美取向。在曾經的年代,存在通過忽視抹殺性別差異來達到性別平等的荒謬。一切體現女性特質的東西都被斥為資產階級低級趣味被大加批判,比如王光美那件著名的旗袍。齊耳短發、藍黑制服、一臉肅穆一度成為女干部的標準形象。
直到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這樣的形象依然統治著人們的頭腦。1984年,紡織工業部女部長吳文英一次到淄博出差,身穿金黃色緊身花褂和線條流暢的裙子,竟成為一條轟動性的新聞。
隨著社會風氣的進一步開放,從政女性的愛美天性才被釋放出來,公開場所的裝束開始展示女性化的特質。1991年,100位正副女市長聚集杭州,成立中國女市長聯誼會,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儀在晚宴中穿了一襲旗袍,一下子好幾個市長馬上回房換上旗袍出場。
媒體這樣描述吳儀的儀表衣著:“她出現在任何公眾場合,總是衣著典雅,花白的頭發梳得一絲不茍。”而吳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國內我不是很講究,但有外事活動和出國,就得參加一個活動換一套衣服。這代表中國女性的形象,不單是個人的問題。”
無獨有偶,2004年5月,劉延東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的身份赴港訪問。香港媒體注意到,她曾根據不同場合,一日更換四套服飾。香港的形象專家專門分析評論,認為劉此舉三層意義:一是體現出對香港人的尊重;二是反映出她開放、親民的形象;三是表現出新一代中國領導人與國際社交慣例接軌。
2004年7月,全國婦聯特別邀請藝術形象顧問于西蔓為國務院和中直機關的80余位女部長作指導——如何將自己打扮得美麗得體。如今,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女性領導人,多是燙花發式、服飾考究、笑容親和的形象。
的確,與男性領導人終年的一領深色西裝相比,女性領導人豐富多彩的打扮衣著不僅讓人眼前一亮,還可以傳遞出更多的訊息。
新時期的女性領導在風格取向上也不像從前那樣一味剛強,時不時表現出女性的溫柔特質。
宋秀巖表示最欣賞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的類型,“她既有一位政治領袖的魄力,又特別有女人味,特別重情。”
一西方政治家曾經說:“女性,使政治世界人性化了。”而今,品格獨立、細膩平和、剛柔相濟、儀表端莊的現代女性領導,正好契合和諧社會的時代氣質,必將在現實政治舞臺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女性代表占代表總數的20.2%;而在2008年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女性代表的比例提高到22%以上。這是在2007年3月,全國人大就女性代表名額比例作出的明確規定。
從過去的指導性語調,到首次提出硬性的比例指標,既體現了我國對女性參政的重視和扶持,也是因為認識到了這方面我國與世界總體趨勢存在的差距。1995年,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倡議,“婦女在立法機構中至少要占到30%的席位”。
顯然,我國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政治因“她”更精彩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廣大婦女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現在中國女干部的人數不斷增加,參政的程度也逐漸得到提高,到2005年底有240多位女性任省部級領導、公務員中女干部占40%以上。2007年3月,中國首次對全國人大女代表比例作出明確的規定,進一步地證明和體現了中國的黨和政府對女性特別是高層女性參政的重視。我國對婦女參政議政高度重視,特別是對婦女進入高層參政議政問題給予了相當的關注。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女性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以突出的業績贏得贊譽。廣大城鄉婦女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熱心基層公共事務,參政議政水平不斷提高,成為推動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力量。
中國女性參政議政達到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省、市、縣級領導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備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以上,也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從比例上看,女性參政議政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真正成了參政議政的“半邊天”!近年來,中央一直強調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女干部培養,甚至在地市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等各種領導班子換屆時,明確女性干部所占比例、人數。還有一些女性因自己性別優勢和黨的特殊干部政策,跨臺階被“提”進領導班子。
中國女性從政、參政比例越來越高,不僅說明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也說明中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進程正在加快。
女性改變了政治,從專制到開放,從僵硬到柔和,從單調灰暗變得多姿多彩;政治也改變了女性,從依附到獨立,從柔弱到堅強,從只知油鹽柴米醬醋茶到心懷天下蒼生……
高層女性領導不斷脫穎而出,顯示當今女性參與國家政務活動和管理程度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加深。中央黨校教授李民認為,這是女性地位提升、社會進步的有力說明,也是我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細化的具體標志。
女性自身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建功立業。目前,全國就業人口中女性已超過45.4%,農村婦女在農業勞動者中占到65%以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城鎮女職工立足崗位,爭先創優,婦女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就業層次不斷提高。
在民主政治建設中奮發有為。現在,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有8位女性。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女代表和女委員分別占21.33%和17.7%,比第十屆提高了1.09和1個百分點。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施展才華。廣大婦女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積極參與公民道德建設、“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男女平均受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男女平等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由于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一些婦女在社會分工和資源占有等方面仍處于相對弱勢,法律規定的男女平等權利在一些領域還未得到完全實現,這既制約了婦女發展,也勢必影響到社會和諧。我們要充分認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實現男女平等創造的機遇和條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及教育、宣傳等各種手段,切實促進男女兩性平等參與發展、平等享有發展成果。
(來源:《人民網》、《中國婦聯網》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