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昌元
《亞太貿易協定》(the Asia-Pacific Trade Agreement,APTA)原稱《曼谷協定》(Bangkok Agreement,BA),是我國加入的第一個具有實質性優惠關稅安排的區域貿易協定,在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亞太貿易協定》正式成員包括中國、孟加拉國、印度、韓國、斯里蘭卡和老撾6個國家。
一、《亞太貿易協定》的發展歷史
在2006年9月1日正式實施之前,《亞太貿易協定》被稱為《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發展中國家成員國關于貿易談判的第一協定》(the First Agreement on Trade Negotiations Among Developing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因其最早于1975年7月簽署于泰國首都曼谷,所以又稱《曼谷協定》(Bangkok Agreement,BA)。
《曼谷協定》是在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The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ECAFE;后改名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的主持和推動下,經過多年努力和談判,由發展中國家簽署的關稅互惠協議。
1963年,ECAFE召開第一屆亞洲經濟合作部長理事會,開始探討在亞洲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問題。l970年12月,第四屆亞洲經濟合作部長理事會通過了《喀布爾宣言》,開始著手研究在本區域內開展貿易自由化的可能性,并建議成立貿易談判小組進行實質性談判。l972年2月,在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的協助下,貿易談判小組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隨后經過多次談判,1975年7月31日,孟加拉、印度、老撾、韓國、斯里蘭卡、菲律賓和泰國在曼谷通過了相互減讓關稅的產品清單,簽署了《曼谷協定》。此后由于菲律賓和泰國一直沒有完成核準程序,所以《曼谷協定》在創始階段只有孟加拉、印度、老撾、韓國和斯里蘭卡5個成員國。
中國于1994年提出申請加入《曼谷協定》,2000年4月,《曼谷協定》第16次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加入《曼谷協定》的決定。我國在完成核準和生效程序后,于2001年5月23日正式成為《曼谷協定》成員國。
《曼谷協定》是一個具有實質性優惠的貿易安排計劃,其宗旨是通過成員國對進口商品相互給予關稅和非關稅優惠,實現貿易便利化及擴大貿易,不斷擴大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與共同發展。
為了實現其宗旨,《曼谷協定》經過多輪談判,以減讓關稅。第一輪談判(1972年-1975年)就一系列產品達成了降稅協議,并簽署了《曼谷協定》,成員國對104個稅號下的產品相互給予關稅優惠,還對15個稅號的產品給予老撾以特殊優惠待遇。第二輪談判(1984年至1990年)進一步擴大了減讓產品范圍,增加優惠幅度,成員國對438個稅號的產品交換了關稅優惠,還在63個稅號上給予了孟加拉以特殊優惠。在原產地規則方面,參加國一致同意對所有《曼谷協定》成員國適用于50%的增值標準,對最不發達國家成員適用40%的增值標準。第三輪談判(2001年至2005年),成員國對2579個稅號的產品相互給予了關稅優惠,還對162個稅號的產品給予了孟加拉和老撾以特殊優惠待遇,并制訂了各成員國共同適用的統一原產地規則,簽署了《曼谷協定》的修改文本,正式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
二、《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的主要內容
2006年之前的《曼谷協定》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優惠原產地規則,盡管在原產地規則方面,參加國一致同意對所有《曼谷協定》成員國適用于50%的增值標準,對最不發達國家成員適用40%的增值標準。但各成員國實施的原產地認定標準存在很大差異,無法體現出對等原則,而且成員國就原產地證書的備案、核查等方面也沒有互助機制,對實施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此在《曼谷協定》基礎上經過修正的《亞太貿易協定》統一了優惠原產地規則及操作程序,對各成員國均有約束力。
《亞太貿易協定》除序言外,共分八章四十條,以及兩個附件。其中第二章中的第八條以及附件二,是關于原產地規則的規定。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原產地認定標準
(1)完全生產或獲得的貨物:完全在出口成員國境內生產或獲得的貨物,以該國為原產地;
(2)非完全生產或獲得的貨物:分別按從價百分比標準、特定原產地標準來判斷其原產地。
從價百分比標準是指,在一出口成員國境內最終加工制得的貨物,如果其來自非成員國或不明原產地的原材料、零件或產品(以下簡稱材料)的總價值不超過該貨物FOB價格的55%,即
×100%≤55%,則以該國為原產地。對于最不發達成員國的原產貨物可享受10個百分點的優惠,即上述百分比為不超過65%。
對于符合《亞太貿易協定》項下產品特定原產地標準、在一出口成員國加工制造的貨物,也以該國為原產地。
(3)累積原產地標準:對于符合上述要求的原產貨物,在某一成員國境內用作生產享受關稅減讓優惠的最終產品的原材料,如果各成員國材料的累計成分在該最終產品中不低于其船上交貨價格的60%,即?00%≥60%,則以制造或加工該最終產品的成員國為原產地。但對于最不發達成員國的原產貨物可享受10個百分點的優惠,即上述百分比為不低于50%。
2.直接運輸條件
《亞太貿易協定》規定,除符合上述原產地認定標準以外,貨品必須從一成員國直接運輸至另一成員國境內,才能享受優惠關稅待遇。這里的直接運輸包括以下兩種情形:
(1)貨物未經任何非成員國關境運輸;
(2)貨物運輸途中經過一個或多個非成員國關境,無論是否在這些國家或地區轉換運輸工具或作暫時存儲,但是應同時符合三個條件:①過境是由于地理原因或僅出于運輸要求的考慮;②貨物在過境地未進行交易或消費;③除裝卸或保持貨物良好狀態的處理外,貨物在過境地未經過任何其他加工。
3.原產地證書的規定
享受優惠關稅待遇的貨物還應向進口成員國提交由出口成員國政府授權機關出具的原產地證書,并且應將原產地證書樣本、簽發機構、簽發人員等印簽通知其他成員國。
三、《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評析
《亞太貿易協定》從沒有原產地規則的規定,到僅有簡單的原則性的規定,再到目前統一的原產地規則,說明了成員國對原產地問題的重視,也反映了《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前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的內容有以下幾個特點:
1.該原產地規則比較嚴格。由于《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是用于認定貨物有無資格享受優惠關稅待遇,是為了實施成員國與非成員國差別優惠措施而通過多邊談判而制訂的,屬于優惠原產地規則的范疇。它與普遍適用于非優惠性貿易措施的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不同,為了防止協定中的優惠措施被濫用或規避,優惠原產地規則除了原產地的認定標準更為嚴格之外,還包括直接運輸條件、出口國政府指定機構簽發統一規范的原產證書等要求。
2.該原產地規則內容比較簡化。在確定是否適用優惠關稅待遇的原產地時,判斷是否為某一成員國原產的標準包括“完全獲得標準”、“非完全獲得標準”以及“累積標準”三個方面,其中“完全獲得標準”在《亞太貿易協定》中具體列舉了十一種情形;“非完全獲得標準”在《亞太貿易協定》中主要采用“從價百分比標準(即增值標準)”,此外還有部分產品采用“產品特定標準”。而在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以及其他的許多優惠原產地規則中,關于“非完全獲得標準”的認定方法有很多,通常包括“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制造或加工工序標準”、“從價百分比標準”、“產品特定標準”等。
3.該原產地規則同時對最不發達成員國制訂了特殊比例標準。《亞太貿易協定》現有成員國的發展水平有較大差別,為了幫助這些最不發達成員國的發展,《亞太貿易協定》充分考慮到最不發達成員國的特殊需要,并就對其有利的具體優惠措施達成一致,在原產地規則中對于“非完全獲得標準”和“累積標準”,規定了其可以享受10個百分比的優惠。
然而,《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其一,在“非完全獲得標準”中僅列出“從價百分比標準”和“產品特定標準”兩種,判定方法單一,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實際上,判斷非完全獲得貨物原產地的標準各有優缺點。“從價百分比標準”的優點是制定時較為簡單,不需要制定一個很長的加工工序清單,也不需要了解有關產品加工工序或商品分類方面的知識。目前,在“非完全獲得標準”方面,采用較多的是“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即在加工國加工的貨物與加工前相比,改變了某位數級在協調制度(HS)編碼的歸類,就被看成是一種實質性的加工,據此可判斷該國為原產地。“稅則歸類改變標準”也是WTO原產地規則中規定的“非完全獲得標準”的首選標準,因為該標準簡單易行,可以對確定原產地的條件做準確、客觀和一致的規定,同時制造商也容易提供證明貨物符合規定條件的資料。但HS本身會隨著生產技術和商品的不斷開發而改變,商品歸類也是技術性很強的一項工作,會因歸類人員的理解不同而歸入不同的編碼。而且有些商品,即使HS商品編碼發生了改變,也不能視為實質性改變。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WTO允許在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無法確定是否經歷了實質性改變的前提下,考慮以“從價百分比標準”和“制造或加工工序標準”等作為補充標準來使用。
其二,原產地累積標準對貿易會產生雙重性作用。一方面,某一成員國可以通過進口其他成員國原產的材料生產的產品,在本國增值成分較低的情況下,也很容易因為滿足原產地規則中的累積標準,從而享受到優惠關稅待遇。所以累積標準有利于促進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生產合作,能實質性地擴大優惠貿易的范圍,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累積標準使得成員國對非成員國原產的中間投入品產生歧視,會導致貿易偏移后果。因為限制性較強的優惠原產地規則與累積標準的結合,將鼓勵受惠國成員的生產者使用成本更高的其他成員國原產的中間投入品進行生產,以獲得區域內的優惠待遇。這種中間產品的貿易偏移,實際上降低了經濟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是一種擴大區域的貿易保護,因而不利于全球經濟的發展。
其三,原產地證書的核查制度尚未統一,不利于優惠關稅待遇的有效實施。盡管《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中明確規定,享受優惠待遇的產品應提交由出口成員國政府授權機關按規定的原產地證書樣本及填制說明簽發的原產地證書,該機構應事先通知其他成員國。但是對于原產地證書的核查模式和程序沒有統一的規定,由于成員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從而使得確定原產地證書的真偽變得十分困難,優惠待遇的實施面臨很大的管理風險。▲
參考文獻:
[1]《論原產地規則中的“實質性改變”標準》,高勝,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2]《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中的累積規則研究》,孟國碧,法學家,2008年第3期.
[3]《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發展中成員國關于貿易談判的第一協定》修正案,商務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