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是黨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發展農村經濟的又一重大發展戰略方針,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建設主要內容和重要基礎,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強調科技、產業一體化經營以及農業現代服務體系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產業支撐;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023-0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民以食為天,農業出了問題,其它產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看,工業化、城市化活動恰恰是在農業可以提供剩余產品的基礎上出現的。農村社會的發展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我國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更會危及到國民經濟的基礎,危及到中國現代化的實現。因此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戰略任務更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重要基礎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黨和國家的全局出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歷史過程。它必將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1.正確認識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中央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國家開始實施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為了獲得工業化發展所需資金,農村要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隨后不久便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農業和農村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國家在這時期也提出了水利化、機械化、良種化、化學化等措施,毛澤東還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等思想。這些都為今天正確認識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與重點奠定了基礎。但是,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給我們留下需要汲取的經驗和教訓。當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動員手段,其目的是要求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結果對農村建設很少投入,城鄉差別越來越大。再者,在新農村建設中強化意識形態,把階級斗爭擴大化,把大經驗教條化,抹煞了區域差別和自然條件差別,還有更重要的一條,是沒有從農村社會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地位這一戰略高度上,正確認識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實踐中不可能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中央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實現中國現代化已經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歷史重任,我們能否順利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在于農村的發展問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建設問題更成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目標。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辈粌H如此,這一重要闡述,從另一角度也表明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基礎地位。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農村建設問題越發突出。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村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但是,必須看到,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現代化建設,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二、實現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奮斗目標,必須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黨和國家的全局出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第一,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應該看到,近幾年來,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提高很快。當前,應該繼續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以及企業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完善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運行機制等方面多下功夫。要大力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化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要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要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要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第二,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加強農村現代物流業體系建設。流通是現代經濟的火車頭。國內外的實踐也都表明,現代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血脈和神經,是各種生產要素集結、融合與聚變的載體,是決定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引導力量。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意義重大。對此,有關部門一定要從應對國際競爭新態勢、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客觀需要出發,充分認識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充分認識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先導性作用。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就要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并、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促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改造和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完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到|網絡: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
第三,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要加強農業服務體系。比如,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認證認可等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又如,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加強農村經濟信息應用系統建設,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再比如,推進農業服務組織和機制創新,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第四,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應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并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要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并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還要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制度。
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還應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回憶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產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要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的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要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
三、建設新農村需要把握的幾個指導原則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更是一項具體偉大實踐過程,所以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實踐中應把握好以下幾方面原則:一是既要大處著眼,又要小處著手。建設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完成這項宏偉藍圖只能一步一步實施,立足當前要從一件一件小事做起,逐步積小勝為大勝,決不好大喜功。二是雪中送炭的工作要多做。不能高估了當前農村、農民的富裕程度,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新農村建設要從“兩個基本”起步,即為農民解決基本生產條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全面配套。沒有重點就沒有突破,但重點突破不是“單打一”。要堅持“五大建設”一起抓,“三個文明”一起上。四是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重點是破除“唯條件論”,引導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長期奮斗,通過辛勤的努力,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