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民
摘要:當前困擾會計界最大的問題莫過于信息失真,同時,又有社會制度、宗教文化、政治體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該問題顯得更加棘手。若僅將公司舞弊行為的發生責任歸咎于注冊會計師實在有失“客觀公允”原則。只有將會計舞弊這種現象置于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下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關鍵詞:“南海公司”;“安然公司”;公司舞弊;制度
中圖分類號:F27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099-02
一、會計舞弊的廣泛深刻性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資本市場危機是17世紀30年代的“郁金香”事件,1721年,英國“南海公司”破產審計案對市場投機行為和公司丑聞做了最好的注解。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上市公司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財務舞弊案件,諸如,山登公司、陽光電器、廢品管理、朗訊科技等。2001年11月,美國能源安然公司的問題暴露,這一丑聞隨后被界內稱為“安然事件”。隨后美國的上市公司又接連爆發了一連串極具震撼力的公司丑聞:世界通信、時代華納、默克制藥、英克隆、阿德爾菲婭及施樂等舞弊事件。就連微軟、思科、波音以及通用電器之類的大牌跨國公司也不放過這個機會,來湊湊熱鬧。
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也相繼爆發了一系列的公司丑聞,從“老三案”——深圳原野事件、北京長城機電事件及海南中水國際事件到“新三案”——瓊民源案件、紅光股份案件以及東方鍋爐案件,還有近幾年發生的“銀廣夏”、“麥克特”、“鄭佰文”、“東方電子”、“黎明股份”、“縱橫國際”、“藍田股份”、“渝鈦白”、“通化金馬”以及“海王生物”等一系列事件。
不難發現,不管是跨國公司還是內資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不管存續歷史達百年的企業還是剛剛注冊上市的企業,無不存在公司舞弊的問題。
二、從“南海公司”破產事件看政府監管與公司舞弊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英國政府對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到了1718年,英國國家債務總額累積達到了3 100萬英鎊。為了迅速籌集還債資金,不堪重負的英國政府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賣給公眾。它就造勢,說他們在這個地區發現了金礦、銀礦、香料之類的東西,是如何如何賺錢等等。隨后,股價猛漲,在政府的默許下,公司管理層為南海公司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美妙的故事。很快,人們開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樓般的利潤前景,英國公眾超乎尋常的狂熱瞬間被喚起。接下來,公眾開始想方設法尋找第二家、第三家南海公司,一時間,類南海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從1720年1月份到6月份期間設立的類似公司達161家。由于這些類南海公司的設立,極大地沖擊了“南海公司”股東的利益,其中包括了許多英國議會議員,甚至還有當時的國王喬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英國議會于1720年6月11日,通過了“泡沫公司取締法”,嚴格限制股份公司的申請,同時還取消了業已授予一些公司的特許權。遺憾的是,這些措施并沒有挽救“南海公司”,1720年金融恐慌,最終也波及到了“南海公司”。
三、政府要員以及利益相關者與“安然公司”舞弊
安然公司成立于1930年,最初名為北部天然氣公司,后更名為“安然”(Enron)。《財富》雜志自1996年到2001年,連續六年將安然公司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2000年“安然公司”更被該雜志評為“全美100最佳雇主”。此時此刻的“安然公司”可以說是邁入了其事業的巔峰。然而,到了2001下半年,形勢卻急轉直下。8月,被《時代》雜志評為2002年度三位風云人物之一的“安然公司”發展部副總裁雪倫·沃特金絲寫了一封致時任“安然公司”董事長肯尼斯·萊的揭發“安然公司”財務舞弊的匿名信。9月,迫于安達信的巨大壓力,加上“9·11”對美國股市的致命沖擊,“安然公司”進行重大會計差錯調整。10月,“安然公司”突然傳出接近6億美元虧損的季度財務報告,屆時,“安然公司”股東權益縮水三分之一,七成以上的利潤系虛構,結果,標準普爾和穆迪斯將“安然公司”的資信降為垃圾類。隨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介入調查,“安然公司”被迫承做了假賬。11月,“安然公司”股票一天之內暴跌,創下紐約股票交所和納斯達克市場有史以來單日下跌幅度之最。12月,“安然公司”正式向紐約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破產清單中所列資產高達498億美元,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破產申請紀錄。2002年1月19日,美國司法部開始對“安然公司”展開全面的刑事調查。截至2003年3月8日,在破產法院委派的審查官尼爾·貝特森提交的長達2 100多頁最新調查報告中顯示,“安然公司”在2000年末通過SPE隱瞞負債高達110多億美元。
更為震驚的是,2002年15日,美國德克薩斯州公布了一系列具有轟動性的卷宗檔案,其中的不少信件顯示,布什總統在擔任得州州長期間與安然前總裁肯尼斯·萊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布什在2000年參加總統大選時,一群精英人物組成的“布什先鋒團”為他籌集了至少10萬美元,而萊就是其中的骨干。除了總統本人,白宮還有不少高層人物與萊扯得上關系。布什主政之后,白宮成立了一個能源政策小組,由副總統切尼直接領導。實際上,切尼與安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肯尼斯·萊也是老相識。實際上,與安然公司過往甚密的華盛頓政府要員遠不止切尼一人,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白宮經濟顧問林賽,甚至連在美國經濟界一言九鼎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是安然公司的座上客。當年里根、老布什手下的頭號親信詹姆斯·貝克,在1992年幫助老布什對克林頓的競選中失利后,便被萊收入彀中,擔任安然公司的顧問。深諳權能生錢的萊,一直在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明修棧道或暗渡陳倉。有人曾作過統計,總統喬治·布什在其政治生涯中,共接受安然捐助62.3萬美元。另外,參議員菲爾·格拉姆(德州共和黨人)接受“安然公司”捐助97 350美元,參議員凱·貝利(德州共和黨人)接受“安然公司”捐助99 500美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溫迪·格拉姆(安然部分交易品種便由該委員會監管),此后任安然公司董事、“安然公司”董事長肯尼斯·萊及首席執行官杰弗里·斯基林分別以個人名義共向共和黨政客捐獻793 110美元和393 882美元。
不難發現,導致“安然公司”破產的除了它自身的舞弊行為之外,還有政府這一利益相關者的慫恿。當“安然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媒體將其評為業界精英,最富創造力的企業;之后,媒體又最先對“安然公司”口誅筆伐,媒體前前后后的態度多少有些尷尬。無獨有偶,代表公平與正義的律師們,由于從“安然公司”中獲得巨大收益,他們在面對“安然公司”利用其SPE掩蓋損失時,最終選擇沉默,從這種意義上說,他們的威嚴何在,公正何在,良心何在呀!證券監管這一鏈條中投資銀行在安然事件中扮演著貸款方、證券承銷商、合并顧問等多重角色,并對安然公司欺騙活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們幫助“安然公司”制造假象,欺騙投資人、股東和評估公司。他們故意設計了一系列虛假的金融交易,比如幫助“安然公司”設立秘密的合伙關系,用海外公司來掩蓋“安然公司”的貸款,并為“安然公司”出售過高定價的資產提供便利。這些手法不僅使“安然公司”的債務不在賬面上出現,同時還使“安然公司”的利潤顯得膨脹。除此之外,標準普爾和穆迪斯之類的信用評級機構,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和財務分析師們,他們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呢?還有可憐的“替罪羊”——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安然公司”自成立以來,其財務報表一直是由安達信會計事務所執行審計,然而“安然公司”的許多高層管理人員前身均為安達信的雇員,例如“安然公司”的CFO,首席會計主管及公司發展部副總等以前都在安達信任職。在加上審計鑒證服務業務的興起,使得安達信后期的審計逐漸偏離了自己原有的軌道。“安然公司”作為安達信的第二大客戶,在2000年度支付給安達信公司的5 200萬美元費用中,有2 700萬美元來自咨詢服務,而安達信向“安然公司”提供的咨詢服務甚至包括了SPE交易策劃咨詢、代理記賬和一些外包的內部審計業務。
四、會計造假單純歸咎于注冊會計師的敗德有失客觀公允
目前對中國企業會計舞弊全方位的深入的資料還不多,但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特有現象,中國和外國肯定都有相同相似的地方。從南海公司和安然公司的典型造價案例的始末不難看出,將公司舞弊行為的發生責任歸咎于注冊會計師不符合“客觀公允”原則。當我們在無限的提升注冊會計師在證券監管中的作用時,天天高呼注冊會計師應該保持獨立性,甚或是超然獨立性的時候,當我們為了保證注冊會計師能夠滿足上述要求并設置嚴厲的監管機構,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監管制度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所做的這些,能從多大的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的再發生呢?反過來想想,當面臨高風險、高收益的時候,一切嚴厲的措施豈不是又會催生愈加嚴重的所謂的“敗德”和“舞弊”行為嗎?如果整個軀體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問題,僅僅做局部的治療,其作用必定是極其有限的。實際上,不管是“南海公司”,還是“安然公司”他們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緣于他們所處的制度環境及在此之下的一系列的監督機制。由于這個制度的不健全最終導致他們都成為其殉葬品。當我們將矛頭指向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的,當討論某個人,某個行業的道德問題的時候,應當考察他們所處的環境。誠信與道德問題是以健全的制度以及制度之下的文化傳統、社會風氣、政治和宗教信仰為根基的,光搞誠信教育,不做制度層面的完善或者改革,還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南海公司”與“安然公司”。
參考文獻:
[1]劉峰,等.信息披露:實話實說[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4-5.
[2]黃世忠.會計數字游戲:美國十大財務舞弊案例剖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1-13.
[3]郄永忠,章彰.安然之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葛家澍,黃世忠.安然事件的反思——對安然公司會計問題審計的剖析[J].會計研究,2002,(2).
[5]未知.一場波及全球的“完美風暴”——哈佛大學商務與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艾拉·杰克遜剖析“安然事件”[EB/OL].http://www.
zh09.com/Article/cwgl/200606/101385.html,2006.
[6]未知.《今日證券》:對安達信事件的思考[EB/OL]. http://www.zh09.com/Article/cwgl/200606/101384.html,2006.
[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