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猷才
摘要: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開發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演藝影視、文展文博、餐飲包裝、娛樂等。黃河三角洲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本地的文化資源為依托,樹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觀念,大量引進國內外的技術,加強人才的自我培養,鼓勵國有和民營資本進入,實施市場主體培育戰略,構建產業政策支持體系。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F29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114-02
黃河三角洲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產業調整的重點行業及其模式如下。
一、文化旅游業及其發展模式
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為點軸開發—市場主導—產業互動—政府支持。
這一模式的含義是:
1.點軸開發:以相對集中的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長極區域,以此為增長點,以相應區域之間的交通線路為軸,組成區域產業的點軸發展模式。黃河三角洲已具備這樣的條件。
2.產業開發模式:黃河口與濕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是休閑娛樂特色,時家村是戲劇文化特色,墾利是紅色文化,利津是歷史文化,遍布黃河三角洲的石油工業的地理景觀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時開發。
3.市場主導模式:以相應的區域資源為基礎,變政府主導為市場主導,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業為先導,再創立相關文化旅游產品為輔助,鼓勵其他產業企業與文化旅游企業實行資金互動、管理互動、人力資源互動,促進開發。
4.政府支持和創造環境條件:政府提供市場環境和政策的支持,繼續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二、演藝產業及其發展模式
黃河三角洲的呂劇與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演藝業發展不盡人意,在于體制和機制的約束,市場化程度低。演藝業發展的模式為:市場引導—公司運作—政府協調。
1.市場引導:演藝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群眾口味,考慮本地與外地的消費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藝業處在文化產業的中心地位,對演藝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的問題應予以重視。演出市場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動為主,產業化效果就會滯后。
2.突出公司運作機制:實現演藝市場經營主體公司化和品牌化運作。目前,演藝團體和劇團要轉變傳統體制,借鑒公司化管理和產業化運作、集團化運作的經驗,以項目和資產為紐帶,通過重組、兼并、聯合的方式,以公司化為突破口,以國內外文化市場為目標,組建演出公司,建立創作基地和創作人才隊伍,借助演出產品制和廣告公司推向市場。
3.政府協調功能要充分發揮:呂劇和演藝資源僅是一個基礎,從資源到支柱產業需要一個轉化過程,就是需要一個產業發展平臺,才能形成經濟效益。政府推動演藝業的體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時,政府用財稅、稅收、工商、投資、融資的優惠政策構建寬松的環境,保證演藝業的體制改革。政府還要設立文化產業專項基金和創作基金,提供的經費保障。該模式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演藝團體管理體制要快速進行;(2)演藝業要組建產業公司,產權問題仍是核心;(3)引進演藝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視產業及其發展模式
影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和支柱產業,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產業水平。黃河三角洲的文化產業資源豐富,但是規模較小,處在起步階段。根據黃河三角洲影視產業的特點,確立的模式為:以電視產業為龍頭—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管理—數字化支撐。
1.以電視產業為龍頭:以電視產業為龍頭和支柱,盡快實現電視產業的經營轉型,在繼續保持廣告經營持續增長的同時,可開展付費電視,擴大電視節目和資源開發。
2.市場化運作:電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低。在保持電視的媒介宣傳屬性的同時,一是實行制播分離,把教育類、故事類、行業類的節目分離出來。二是國家政策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和業務分離出來,面向市場進行企業轉制和重組,與事業部分分別管理、分別運營。除新聞宣傳類的節目外,社會服務類、大眾娛樂類、影視劇制作類組建公司,實行兩權分離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培育發展廣播電視產業集團。鼓勵國內其他集團兼并、聯合、重組整合經營性公司。擴大融資渠道,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各類所有制機構作為經營主體進入除新聞宣傳類以外的影視劇和娛樂類節目制作,也允許境外機構進入。電視產業內的轉制企業單位,在確保控股的條件下,可吸收國內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條件成熟的節目和電視劇的經營企業經批準可以上市融資。三是改建電影院,組建院線一體。
3.公司化管理:影視產業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群,由他們輻射和帶動規模提高。在中小企業和大型骨干企業之間,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關系。加強產業的中間層次,促進影視產業與其他文化產業,比如音像業、演出業、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其次,借鑒影視行業的發展經驗,大力開拓動漫片的播出市場。開拓動漫衍生產品的市場,走向國內和國外市場。
4.數字化支撐:廣播電視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近十年的數字技術、衛星技術、光傳技術、網絡技術正在為電視業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2008年,我國已宣布用數字方式傳送奧運會的實況,數字電視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預計市場價值有4 000億元~5 000億元。蘊涵著巨大商機,成為競爭手段。黃河三角洲的電視影視產業可以采取產業循環的方式,引進數字和網絡技術,實行跨越式發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業及其發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業是文化產業的骨干企業,屬于文化產業對傳統產業帶動較強的產業。黃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業增加值比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黃河三角洲對文化用品的需求較低,發展文化用品制造業要面向全國和國外市場。設計為外向型模式。
1.市場導向:黃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業首先面向本地,同時更要面向國內和全球市場。市場又體現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業,需要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和企業進入黃河三角洲,在這里建廠,在全國和國外銷售,雙向在外。
2.全國分工:明確在全國的分工格局。發達地區的勞動成本高,資源和能源約束明顯,全國文化用品制造業必然重新分工;國外的文化用品制造業轉移趨勢,國內外的產業轉移的機遇要抓住,利用勞動成本低、資源優勢來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業是屬于弱小行業,需要政府的強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個部門的配合,政府要協調。
五、文博會展業及其發展模式
文博會展業是具有黃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產業之一,現有中國石油工業博物館、呂劇博物館、墾區革命史博物館、東營歷史博物館,但是由于博物館屬于文化事業的范圍,公益性較強,沒有對其實行企業化運作,也沒有作為一個行業來發展,黃河三角洲的文博會展業應走出一條市場化的道路。開發模式為:文化需求為龍頭—體制機制改革—產業化開發。
1.以文化需求為導向:文博業在完成公益職能的同時,依托公益性文化服務提供相關服務。一是在公眾參觀的同時提供相關產業服務,如購買相關文化產品、餐飲;博物館以占有資源走出去,為各地服務和社會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費機會,創造產業化。
2.以產業開發為出路:博物館開發式全方位、立體化,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提供產業化服務,如文化產品、文物復制品、餐飲等。其次,與其他產業聯合的文化開發,如汽車展覽、與旅游業合作開發文博旅游業,與電視媒體合作開展電視劇和專題片制作。
3.以文化體制和機制改革為保障。文博業是事業體制,但不等于不能進行產業化經營,引入產業經營理念和方式,需要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以保障文博業的發展。
六、餐飲文化業及其發展模式
餐飲業傳統上屬于第三產業,但是人們對餐飲的文化品位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品位成為餐飲業競爭的核心力。黃河三角洲的餐飲業擁有發達的市場,海產品和地方特色應當以文化提升為目標,即黃河三角洲文化驅動餐飲業,將其發展模式定位為,黃河三角洲文化—演藝業、旅游業—特色菜肴和服務—集團化模式。
1.以黃河三角洲文化為魂。用黃河三角洲文化提升餐飲業,形成餐飲業的黃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是區別其他地區餐飲業的標志。
2.與演藝業、旅游業等產業聯合,與餐飲業聯合可以使人們將吃與領略演藝文化,把餐飲業轉化成文化大餐;與旅游業聯合,使餐飲業獲得廣大的市場。
3.集團化為龍頭。近幾年已逐步形成大的餐飲企業,如藍海集團、東勝大酒店等,餐飲業創新并且與演藝業、旅游業結合,需要大資本、大企業的支持,需要盡快建立以黃河三角洲文化為內涵的餐飲集團。
七、包裝印刷業
包裝印刷業屬于和文化產業及傳統產業聯系密切的行業。無論任何產業都需要包裝,制造業也需要包裝,包裝屬于制造業的輔助行業,同時包裝的設計、印刷又屬于文化產業。包裝的文化審美的外觀形式越來越講究,強化了包裝業的文化色彩。黃河三角洲的包裝印刷業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黃河三角洲的包裝印刷業屬于外向型的,面向全國市場,引進高端包裝印刷技術和人才,實行兩頭在外。
八、文化娛樂業
文化娛樂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都市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產物,實質上是大眾休閑。大眾娛樂業出現兩種趨勢,一是與高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如采用三維空間幻境的游戲、巨型屏幕創造出的神奇意境都使消費者如癡如夢。二是文化娛樂業的跨行業和國際化經營。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娛樂業是發展最迅速的行業。大量出現的營業性的舞廳、歌廳、游戲廳等,已經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成熟,走向專業化、規模化、多元化,形成多門類、多層次、多投資主體的文化娛樂市場,推動城市旅游、賓館、餐飲、交通、演藝市場,并且推動城市服裝業、美容業以及各類市場的發展。但是,目前的娛樂業市場存在著規模小、檔次低、文化含量不高的不足。應當吸收國內外的娛樂業發展的經驗,走出黃河三角洲特色的發展之路。鑒于文化娛樂業和前文所述及的演藝業、旅游業、餐飲業、文博業等存在諸多較差,不再專門推出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