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玉峰 王文輝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人才的定位、學生的就業,同時,對專業建設、師資引進有重要的影響,任何高校無不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我國各類大學設置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各有特點,工科院校由于全面發展教育的需要在借鑒各大學辦學模式的基礎上,更要結合工科院校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尋求一種具有一定特色的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224-02
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人才的定位、學生的就業,同時對專業建設、師資引進有重要的影響,任何高校無不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對于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專業有較強的比較優勢,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較好,但對于工科院校的經管專業,就成了一個相對“弱勢”的專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下,取長補短、錯位競爭,體現工科特色,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工科院校制定培養計劃前必須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我國各大學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的模式分析
由于學校定位、師資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響,我國各大學培養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模式是有一定差異的,綜合我國高校的部分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綜合型大學“寬口徑、厚基礎型”人才培養模式
綜合型大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在管理、經濟、法律、營銷等方而的綜合知識和能力,使學生掌握經濟管理學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備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基本能力。這些大學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一般涉及學科門類較多,課程信息容量較大。
2.理工類高校的“實踐技能型”培養模式
理工類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鮮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經濟管理專業中開設傳統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外,基本上都開設一定的理工基礎類課程;而且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側重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一些高校在經濟管理實驗室建設方面的投入較大,并引入了較為先進的經濟管理模擬教學軟件,重視營銷工程和統計方法的訓練,加強和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
3.財經類高校的“專業核心型”培養模式
財經類院校在財經管理類專業的教學和科研上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師資力量。從總體上看,財經類高校在經濟管理本科專業及其課程的構建上,一般都融會了所在學校其他財經管理類專業的特色,做到以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為核心,財經類專業基礎課圍繞著專業課程來服務的精神。這些高校一般除了開設經濟管理專業方向外,還較早在經濟管理專業開設了物流管理等專業方向,加大了學生自主選擇方向的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整合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形勢對學生培養的要求。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種“實踐技能型”培養模式,但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趨同化嚴重。
二、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辦學的特點
工科院校主要以涉及理工科學科為主要的發展發向,經濟管理專業設置也是學校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在發展初期追求規模擴張的大背景下逐步開設的,因此,其培養模式應有別于其他高校,具有自身的特點。
1.依托工科背景,培養經濟管理人才有工科優勢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學校的學科發展重點在工科等學科方面,而工業技術、電子技術等學科的持續發展和應用也需要管理學科和專業乃至相關人才的支持,因此,發展帶有工科特色的管理專業具有了現實的需求。同時,在這些高校中開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基礎優勢,工科的發展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與課題研究以至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國家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管理人才
21世紀是經濟全面迅速發展的新世紀,建設良性循環的工業開發體系,促進工業經濟持續發展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F代工業開發活動在迅速展現其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工業管理成為實現工業事業發展目標和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相關問題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具有工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成為工科院校開辦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任務。
3.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需要適應這種需要
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領城寬泛,除了工業經濟之外,各省市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領城也需要具有基本管理知識和技能的經濟管理人才。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尤其需要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經濟管理學生在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方面是許多用人單位看重的主要因素。
三、工科院校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的模式選擇
工科院校培養經濟管理專業人才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選擇符合自己實際又能突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的模式。
1.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工科院?,F行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經管人才的基本需求,但還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專業為核心的三段式培養計劃,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培養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的教育,共性課程多,實踐訓練少,缺乏靈活性,導致學生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在課程設置上,由于忽略社會對經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課程體系設計缺乏規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課程內容交叉重復、課時過多與課堂信息量小大并存、選修課少等顯著缺陷。
(2)工科類課程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由于缺乏互動,教師難以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教學效果不佳,因為課程基本上為文字描述,學生自己可以通讀整本書的內容。但是,文字背后的實際內涵,學生則無法掌握,也缺乏主動性去學習了解。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3)對工科課程的考評比較寬松,知識考核評價方法單一
在對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考核上,考核評價方法還比較單一。許多高校課程的成績主要通過卷面考試成績來反映,考核內容通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案例分析較為缺乏。具有創新性的實踐過程考核、課程論文答辯考核、小組評價等評價方法還很少采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學知識,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社會對營銷人才的能力要求脫節嚴重。
2.工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議
(1)采取以“寬口徑、厚基礎型”為主的綜合兼容模式
工科院校應該吸收“實踐技能型”和“專業核心型”的優點,采取以“寬口徑、厚基礎型”為主的綜合兼容模式。這樣,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養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專業人才。
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對弱一些,這在招生和學生就業中表現得較明顯。因此,理工科大學必須想辦法克服這種弱勢,而較好的途徑就是采取綜合兼容模式。工科院校作為以理工科學科為主導的學科背景的條件下,相對于文科為主的大學來說,又有自己自身的優勢,就是有一些較有特色的理工科專業,且又適合本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如數學、會計、經濟、計算機等,學校要制定鼓勵措施,鼓勵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雙專業或雙學位時,選修文科專業。
工科院校的理工科學科背景在采用綜合兼容模式中,更要突出綜合能力培養型模式在兼容模式中的地位。同時,大學要調整政策,適當減輕教師科研的壓力,鼓勵經管專業的教師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制定具體有效的考核標準,對教學質量好、學生評價高且有效實施了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師,減免其科研工作量,并把它作為評獎和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
(2)深化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以工科特色完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完善可以將經濟管理人才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針對我國工業經濟蓬勃發展對工業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在考慮文理知識兼容型,雙專業交叉型、綜合能力培養型模式的基礎上,開設如科技概論、工業管理學,工業法律等課程,并且把這些課程進行模塊設計,在高校課程學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選修課模塊學分,既可以保證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體現經濟管理專業的工業特色。
經濟管理專業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要借鑒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進行調整和改革。尤其要強化和改善外語教學或實施雙語教育,甚至可以從國外引進精選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作為工科類地方高校的經濟管理專業更應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并有助于學生就業。專業培養方案中除了設計必要的實踐課程之外,教學實驗室和實踐落地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學校的管理層容易忽視經濟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對管理類專業的實驗實訓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此應予以重視。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免除學生陷入專業只培養工業經濟管理人才的錯誤導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樹杉.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及其管理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4):24-25.
[2]張鳳涼.理工科大學培養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模式選擇[J].經濟師,2004,(1):107-108.
[3]俞信.對素質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認識[J].工程教育研究,1997,(4):61-63.
[4]楊峻,劉亞軍.面向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轉變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35-35.
[責任編輯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