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宏
摘要:新世紀新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進一步加強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為此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提高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能力;加強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相互監督;發揮人民政協的重要作用;營造寬松、和諧的政治文化環境。
關鍵詞: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中圖分類號:D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211-02
新世紀新階段堅持推進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更加充分地發揮多黨合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共各級黨委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一、中共“五一口號”發布60周年來中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歷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積極響應,這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公開、自覺地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局面基本形成,從此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逐步確立、發展。“五一口號”發布60年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我國多黨合作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一起,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政黨格局,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多黨合作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與發展我國多黨合作制度,并把它確立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十一屆三中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新時期的形勢和執政黨的中心任務的變化,提出了多黨合作的理論和政策,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的開幕詞中對民主黨派性質作了科學表述,指出,中國各民主黨派“現在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使多黨合作建立在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基礎上,直接推動了新時期多黨合作事業的恢復和發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多黨合作基本方針,標志多黨合作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首次把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下的民主黨派定性為“參政黨”,在此基礎上,對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若干重要問題從制度層面上做出了規定,標志著中國多黨合作理論和制度建設開始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三)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推進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的歷史貢獻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加強政治文明建設的高度,對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特別是對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進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和創新,做出了許多新的重大建樹,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不斷向前推進。
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把“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起,列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內容,寫入了黨章總綱。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一次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寫入了憲法序言,表明了這項基本政治制度上升為國家意志,獲得了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保證。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寫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2000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第一次對多黨合作的顯著特征做出了科學概括:“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民主黨派參政。”
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確立和發展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和政策,使多黨合作制度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開創了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的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及時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大力推進多黨合作理論、政策的創新和發展,使多黨合作事業展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堅持、發展、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之一。十六大通過的新《章程》又把“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制度”同“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起,提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高度,寫在黨章總綱中,表明了多黨合作制度在制度化建設的軌道上又向前邁出了新的重大步伐。200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制定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2006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轉發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進一步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這四個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多黨合作事業上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極大地推動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發布60年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一道,進行了艱辛探索,使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不斷加強,充分發揮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巨大優越性。
二、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推進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
(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必須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即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繼承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基礎上,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二)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關鍵是必須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1.加強對執政黨基本規律的研究和探索。
2.強化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進一步完善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內選舉制度、黨內討論制度、黨內情況通報制度、黨內民主決策制度。
3.中共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備高度自覺的領導意識和承擔領導責任的自覺意識。提高中共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對領導好多黨合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中共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對“黨的領導”的內涵和實質有正確理解;不斷提高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采取民主協商的領導方式的自覺性。
(三)提高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能力
作為中國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其參政議政能力,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
(1)增強參政意識,即增強政治意識、民主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大局意識、進步意識。(2)加強參政黨參政理論研究。(3)建立和完善參政議政機制。(4)加強自身組織建設。(5)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按照“政治堅定、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代表性強、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黨外干部隊伍”的目標,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把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納入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在人大、政府、政協和司法機關做好黨外干部選配工作,在高等院校、人民團體,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領導班子中,也要重視選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
(四)加強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相互監督
(1)提高執政黨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民主監督意識,做到自覺、主動接受民主監督,在“互相監督”中起表率作用,使民主監督發揮重要作用。(2)設計適合國情的“互相監督”運行機制。(3)不斷創新民主監督的形式。
(五)發揮人民政協的重要作用
(1)不斷完善政治協商機制。(2)健全多種形式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3)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4)進一步加強同各界、各階層的廣泛聯系。
(六)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政治文化環境
民主黨派參政能力和參政水平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作保證。
(1)繼承和弘揚中國各政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立黨宗旨及價值觀念。(2)摒棄封建社會和傳統計劃體制下所形成的不合時宜的政治思想。(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國內外對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認同感。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