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晨
摘要:目前在交易費用概念界定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就有關交易費用概念界定作了梳理和評價,研究發現,基于對交易費用理論假設條件深化研究,該理論在產權理論、契約理論和演化博弈論等研究領域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交易費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演化博弈
中圖分類號:F06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122-02
一、交易費用理論起源
1.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一般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擁有三個重要的硬核: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和均衡結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狀態下: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它反映了資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資源的利用和使用決策都是通過價格信號為指導。新古典經濟學的嚴密邏輯向我們證明:當各種資源的替代或轉換率等于各自市場價格的比率時,財富的配置就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由于整個市場的運作能夠在價格機制的引導下自動地保證各種資源優化配置,所以價格機制的運作是在無須成本、沒有摩擦的狀態下運行的,即交易成本為零。
2.新制度經濟學的出現。在新古典經濟學里,企業制度被簡化為一種生產函數,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被產量與資本、勞動和技術等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所掩蓋。科斯不滿足于新古典經濟學的有關假說,①尤其是市場上價格機制運行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說,提出了企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的存在正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當交易費用為正時,那么選擇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就越發顯得特別的重要。
新制度經濟學家仍然將利潤最大化和均衡作為其理論體系的兩個基本支柱,并認為,制度特別是一套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度,如同稀缺的資源一樣,制度選擇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節約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家仍然遵循新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并將該方法運用到“交易費用—制度選擇—制度變遷—經濟績效”的分析范式中,在保持傳統價格理論硬核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信息和交易費用以及產權的約束,修正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保護帶,使其成為理解世界更強有力的工具。
二、交易費用理論主要代表人物觀點
1.國外主要學者觀點。科斯(1937)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思想,認為“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1960)補充說:“為了進行市場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等”。威廉姆森(1982,1985)繼承了科斯的思想,以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行為為假設前提,引入資產專用性、交易頻率和不確定性三個維度,對交易費用作了大量深入地研究,最終使交易費用理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德姆塞茨(1999)將交易費用定義為“所有權權利交換的成本”,他在研究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費用時,將之定義為利用紐約股票交易所以便迅速將股票變現所花的費用,廣義的交易費用還可以包括給自己的經紀人打電話或閱讀金融報刊所花的費用;此外,他還以團隊生產中監督勞動的困難來分析交易費用,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偷懶成為一種現實可能,影響了團隊效率。張五常(1989)將交易費用定義為在魯賓遜經濟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各種各樣的費用,是一種“制度成本”,他所認定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律師、警察、經紀人、企業家、經理、文職人員,傭人等的收入,也就是說,除了那些與物質生產和運輸過程直接有關的費用以外,所有可想到的費用都是交易費用。巴澤爾(1997)從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角度來考察交易費用,他認為權利的獲得、保護和轉讓所需要的費用叫“交易費用”,而產生交易費用的原因在于商品有多種屬性,每一種屬性都有可變性,這就使人們測量每種屬性的費用難以估計,正因如此,他把交易費用定義為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
Aric Rindfleisch 和Jan B.Heide(2001)兩人在綜合1982—1996年間涉及交易費用45篇論文后的感言:“交易費用理論超出了經濟學的范圍,在其他學科也得到了廣泛運用,主要包括社會學、政治科學、組織理論、合同法、公司戰略、合作金融、市場等。”他們同時又指出:“交易費用理論聲稱人的行為不確定性水平越高,則將會帶來更多的交易費用,然而,讓人們感到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涉及到因測定人行為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交易費用大小。”
2.交易費用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的漸進式改革為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引進、消化、深化及運用提供了難得的時機,雖然這一理論還不是十分完善,但絲毫也不影響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研究熱情,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目前國內學者對交易費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觀經濟領域,對交易費用概念的界定,也只是將西方學者的定義挪用過來,創新性的理論較少,以金玉國、張偉、陳志昂、繆炳仁等年輕學者就宏觀經濟增長與交易費用之間的關系作了大量實證研究,但他們只是遵循沃利斯和諾斯等人的研究方法,也不過將其方法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數據作了一下查驗而已,也難怪劉春元(2001)等學者發出了“交易費用”是一個無用的概念的呼聲。但近年來,趙紅軍(2005)和高帆(2006)兩位博士卻借鑒Eigen-Zucchi(2001)和鐘富國(2003)的研究思路,從考察影響交易成本的交易效率出發,結合楊小凱的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分析原理,通過設計一系列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最終測算出交易效率數值大小,并以此推算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交易費用的高低,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3.簡要評價。新古典經濟學假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限于合作的關系與和諧的競爭關系,人與人的關系被放置在一個成熟的、規范的、甚至是理想的框架,分工被認為是已經完成的事情,因而是完全理性和完全競爭。而交易費用經濟學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關鍵概念:技術方面(資產專用性)、人員方面(有限理性)和行為特性方面(機會主義),而交易費用經濟學中的關鍵概念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行為屬性。從這些概念出發進行推導,使威廉姆森背離了被廣泛接受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科斯揭示了交易費用普遍存在的事實,卻并沒有專門深入研究交易費用產生或存在的原因。雖然威廉姆森也從“交易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方面對交易費用作了翔實地闡述,其中“交易因素”主要指交易的技術特性,包括資產專用性程度、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三個層面;而“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但威廉姆森卻沒有回答“市場交易費用為什么會產生”與“市場交易費用為什么會上升”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機會主義”、“有限理性”、“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雖然可以說明或決定交易費用上升,卻不能說明交易費用的產生或存在。事實上,我們也無法證明:在不存在“機會主義”、“有限理性”、“不確定性”等因素時,市場交易費用是否就為零。由鑒于此,仍需要我們作出不懈地努力。
三、交易費用經濟學發展展望
1.交易費用經濟學(TCE)與產權理論。如果能夠將TCE與產權理論優勢互補,以TCE意義上的有限理性為基礎,借助產權理論相對成熟的模型技術,重新構建一個統一的不完全契約理論,那當然是一個最優選擇(聶輝華,2004)。但是這種前景誘人的融合仍然需要面臨一些挑戰,首先要解決好在模型建立過程中對“有限理性”的精確定義;其次,在對待“機會主義”去留問題上作出明確的選擇,這樣模型的解釋力才會更強。
2.交易費用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現代行為經濟學沿著兩條線索發展:一是以實驗方法和微觀計量方法構建行為人的心理決策模型,如前景理論;二是以有限理性為基本假設,構建模型來解釋各種宏觀和微觀經濟現象,形成了諸如行為宏觀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領域。因此,建立演化心理學決策模型,需要假設行為人的主觀意識和策略行為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從而形成制度—博弈規則—演化結果。至于有限理性下的數學建模,需要構建一種涵蓋了機會主義行為的效用函數,這對博弈論框架的TCE來說同樣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3.交易費用經濟學與演化博弈論。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將制度定義為一種博弈規則,但是卻難以解釋博弈規則的內生問題,只能窮究于政治過程乃至意識形態、文化等外生因素,實際上不能在終極意義上回答制度的起源問題。而演化博弈學派將制度定義為一種博弈均衡,認為博弈規則是參與人的主觀意識和行為一致時自發演化的結果,這就將博弈規則完全內生化了,有效地解釋了制度的起源問題。借助演化博弈論,青木(1996)等創建了一種“比較制度分析”范式,分析了日本經濟制度的起源、多重均衡性、互補性和路徑依賴現象。因而,借鑒和吸引演化博弈學派相關理論及其假設前提,從而為自己的行為假設找到更加堅實的微觀基礎,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諸多挑戰依然存在:如何為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行為假設找到心理學基礎或微觀決策模型?如何解決機會主義與事后調適的矛盾?如何解釋組織的起源、互補和多樣性問題?如何將資產專用性內生化?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求新制度經濟學家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5-106.
[2]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3]張五常.交易費用的范式[J].社會科學戰線,1999,(1):1.
[4]Coase(1998):“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1111 East 60th Street ,Chicago ,IL 60637-
2786.”
[5]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9.
[6]巴澤爾.產權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9.
[7]Aric Rindfleisch & Jan B.Heide.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Past,Present,and Furture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October
1997:30.
[8]黃少安.交易費用理論的主要缺陷分析:上[J].學習與探索,1996,(4):7.
[9]聶輝華.交易費用經濟學:過去、現在和未來[J].管理世界,2004,(12):149.
[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