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加拿大、日本記者 青木 陶短房 喬生 ●本報記者 屠麗美● 汪析 王軼峰
在倫敦舉行的G20峰會站在了全世界對抗經濟危機的最前沿,股市、房市、投資商,包括倫敦街頭的抗議民眾都在瞪大眼睛緊盯會議的結果。去年11月才開了第一次峰會的G20儼然已經成為全球對抗危機的“總指揮部”,而30多年來主導世界經濟秩序的西方富國俱樂部G8似乎已被人們忘記。國際政治的分析家正密切關注這場峰會是否會變成世界經濟秩序轉變的拐點。專家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G20比G8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世界大國經濟力量的現實,但G20成員更多,矛盾更多,遠遠不如G8成熟,因此兩種秩序的競爭將是長期的。
G20取代G8成熱門話題
G20將成為未來的“世界經濟政府”,4月2日的奧地利《維也納日報》作出了這樣一個大膽預測。美國《華爾街日報》寫道,幾十年來,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G打頭的組織:美、英、法、德、日組成的G5,眾多發展中國家組成的G77,最近被熱議的中美G2等。不過,“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際,G20已站到了最前沿”,去年在歐洲要求舉辦領導人峰會的壓力下,時任美國總統布什選擇了G20,如今英國首相布朗也做了同樣選擇。文章說,G20地位的提高讓G8相形見絀。文章援引華盛頓智庫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所主任伯格斯坦的話說,下次G8領導人會議將于7月在地中海地區一個老的潛艇基地舉行,將G8安排到了杳無人跡的地方,有安全考慮,也是G8目前所面臨情況的寫照。
法國《快報》3月29日的文章稱,G20峰會直到去年11月的華盛頓峰會召開才成型,而自華盛頓峰會至倫敦峰會,不過短短數月時間竟已令世人幾乎忘了G8的存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1日報道倫敦峰會時分析說,經濟危機可能促成新的世界秩序,文章稱,美國和歐洲“現在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不論倫敦會議結果如何,現在G8已不太可能擁有像以前一樣的影響力”。法國《西南》雜志4月2日評論說,盡管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咆哮和布朗的活躍搶走許多鏡頭,但G20真正的意義卻是給新興經濟體一個與G8平等對話的平臺,是打破G8構建新的全球經濟秩序的開始。文章說,英國經濟學家麥迪遜預測,如今還能占到世界經濟總規模44%的G8,到2030年將下降到31%,而G20中的非G8成員同比將由39%提升至51%,因此,與G8相比,G20將越來越具有全球代表性,更適合作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探討國際重大問題的平臺。
英國《金融時報》說,動身前往倫敦參加峰會之前,多國領導人就已開始爭搶下屆G20峰會的主辦權,意大利、法國、日本和韓國等均希望接過G20議程。加拿大《環球郵報》說,加拿大政府應把來年的加拿大G8峰會變為G20峰會,這樣加拿大才能在改變全球規則和機構方面繼續扮演中心角色。
華盛頓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網站4月1日的文章透出推動政府增加對G20影響力的意圖,文章建議在G8之外設置G20秘書處,“我們推薦土耳其和印度”。文章還稱,G20會議一年應舉辦兩次,春季在秘書處所在國舉辦,秋季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在紐約舉辦。
由于質疑G8的聲音增加,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日前接受俄羅斯媒體采訪時反擊了對G8的各種批評,稱“我們還沒有解散G8的計劃”。他表示,今年7月在意大利舉行的G8峰會已邀請巴西、中國、印度、墨西哥、南非和埃及參加,并強調G8和G20之間沒有沖突。
兩場危機,兩種組織
法國《西南》雜志4月2日的評論從倫敦G20峰會和去年北海道G8峰會的菜單對比著眼,稱倫敦G20峰會歡迎宴會的菜單十分樸素,只有英國本土產的羊肉、蘆筍、大蒜,和從美國進口的土豆,而G8峰會上提供的卻是昂貴的魚子醬和由18道菜組成的豪華大餐。兩份不同的菜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G8與G20的不同,前者通常被視為“富國俱樂部”,后者被認為更代表全球中等收入國家。
英國廣播公司把G8描述為“一個沒有司令部、預算和永久編制的非正式排外團體”,“其成員通過討論和行動應對全球挑戰”。G8根植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1973年3月,法、英、美、西德財長在白宮圖書館聚會,形成了“圖書館集團”,稍后日本加入,構成五國財長集團。1975年在法國舉行了首次峰會,1976年加拿大加入,1997年俄羅斯加入。G8建立之初是一個經濟論壇,但很快被塞進了政治議程,有人批評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常與政治掛鉤,俄羅斯的加入被很多人說是西方對其拋棄共產主義的獎賞。
G8通過成員的政治和經濟肌肉影響世界其他國家。美國市場投資網站Motley Fool3月30日的文章說,主導性的經濟力量和北約聯盟的軍事優勢,使G8多年來主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金融穩定論壇等機構,這些機構制定政策、確定標準,使任何國家、公司、銀行如果想跟G8打交道都必須遵守。但是,G20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實。
G20還不到10歲。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推動建立G20的就有美國,而現在這個組織有時似乎是在挑戰美國的地位。1999年9月,美國等幾個工業化國家的財長在華盛頓提出建立20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12月在德國柏林正式成立。目的是通過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重演。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通常G20每年舉行一次會議,不設常駐人員,成員國和地區集團輪流擔任主席,任期一年,G20沒有正式的表決或決議、每個成員都有發言權,擁有參加G20活動的選擇。
雖然G8近年來開始邀請發展中國家對話,但“G8+X”的模式無法根本改變其為核心操控世界的模式。受邀國的外交官曾公開表示不滿,因為他們不能參加峰會討論主要議題的“正席”,只給提供“咖啡和甜點”。對G8詬病最多的是其構成不能反映世界大國的經濟實力現狀。美國《福布斯》雜志曾刊文稱應將加拿大和意大利剔除,代之以中國和印度。
G20會代替G8嗎
韓國《朝鮮周刊》題為“G7遠離,G20成了全球經濟危機的滅火隊員”的文章說,G20要成為世界經濟秩序新的核心機構,就要調整會員國數量,強化主席國作用,加強對各方履行協議情況的監督。文章認為,倫敦峰會將成為G20日后向何種體制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加拿大《環球郵報》稱,該國的利益在G20而非G8,日本《朝日新聞》4月2日的社論認為,G20“符合新的時代要求”,德法領導人則希望借G20加強世界金融監管,澳大利亞也有媒體贊成以G20取代排外性更強的G8。不過,奧地利《維也納日報》說,由于成員國代表著不同的世界,有著不同價值,G20也比G8存在著更多的矛盾。德國《政治發展報》說,處于“初級階段”的G20可能引發更多政治碰撞。美國《新聞周刊》稱,第一屆G20峰會令人失望。在閉幕公報中,G20承諾:今后12個月,我們將避免對商品和服務領域的投資和貿易施加新的壁壘,但世界銀行最近稱,有17個國家實施了總共47項貿易限制措施。
2003年以來,高盛公司提出的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金磚四國”概念越來越熱,每次舉行G8峰會時“中國是否應該加入G8”的議論都會吸引各界關注。2008年7月,G8峰會在日本舉行之前,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分析說,北京意識到,加入峰會可能面臨“難以承受的壓力與負擔”,不太可能僅僅為了三四天的風光,賭上國家戰略利益受損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舞臺,北京擁有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權,日本沒有,美國也無可奈何,這已經足夠,G8成員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對G20,幾乎沒有質疑中國應該加入的聲音。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認為,G8源于少數西方大國的“爐邊對話”,逐漸演變成一個“大國俱樂部”,包括經濟、氣候、人權等,討論全球性重大問題,其影響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一個高點。但進入新世紀以后,包括中國、印度等國的迅速成長,使G8顯得有些失色。但G8機制很復雜,它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財長會議以及下面的很多工作組,作用和影響不容低估,它也不會輕易讓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說,西方會保持G8,同時也不會丟開G20。金融危機下,美國人要向中國借錢刺激經濟,歐洲人要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這都需要G20,因此G20比G8更加奪目,但在其他情況下G8可能還是主角,目前還不能斷定G8被邊緣化。▲
環球時報200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