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引娣
摘 要:構造柱的施工質量問題,主要存在于鋼筋施工、混凝土施工和砌體施工等方面,因此,我們要在各個施工環節采取措施,保障構造柱的施工質量。
關鍵詞:構造柱施工;控制措施
1 鋼筋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控制措施
1.1 鋼筋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
1.1.1 縱向鋼筋上下錯位:由于鋼筋在定位放線時偏離正確位置,上下樓層位置相差超過6mm以上,使構造柱的上下縱向鋼筋只得采取彎折措施的“歸位”,結果是構造柱施工后呈擺動形柱,嚴重影響其有效作用。
1.1.2 鋼筋搭接不規范:施工中很多工程的構造柱鋼筋的搭接位置很隨意,并且搭接長度也沒有滿足35d規范要求,甚至存在單端彎鉤或兩端都不彎鉤的現象。
1.1.3 箍筋松散,滑移歪斜,數量不足:構造柱施工中的箍筋施工問題諸多,綁扎間距過大,間距不均,箍筋綁扎后在砌體施工期間出現滑移歪斜及松散現象,不去處理,甚至還有偷工減料的現象,不按規定數量和間距綁扎,使構造柱的整體質量和所起的作用受到影響。
1.1.4 不按規定加密鋼筋:按規范要求,當柱與圈梁相交時,應在節點處適應加密柱的箍筋,但有些施工中卻沒有嚴格執行,造成不應有的質量隱患。
1.1.5 箍筋的彎鉤長度及角度不規范:在新規范GB50204-92中規定,對于抗震要求結構,平直部分的彎鉤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其彎鉤的角度為135°/135°,但施工中大都采用90°/90°彎鉤,其長度也不足10d。
1.1.6 拉結鋼筋的擺放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實際施工中常會發現拉結鋼筋漏放或錯放現象,使墻與構造柱拉結筋放置不準確,特別是在墻體的丁字接頭、十字接頭及拐角處,經常發生鋼筋錯放及漏放現象。
1.2 鋼筋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1.2.1 垂直度的保障:為保證構造柱應有的垂直要求,在各層施工前應對構造柱的軸線位置準確定位,然后綁扎柱子鋼筋,砌筑過程中嚴格控制砌體垂直,隨時調整已綁好的鋼筋籠,為使其不搖晃保證垂直,可利用柱與砌體的拉結筋來固定。
1.2.2 鋼筋的下料應準確,縱向鋼筋的下料長度是以一個樓層高度加上搭接長度為準的,還應包括彎鉤長度。
1.2.3 拉結筋應事先備料放置砌筑現象,保證砌筑人員隨用隨取、防止漏放。另外,拉結筋不宜在構造柱中部穿過,應靠在柱子縱筋邊,防止鋼筋阻礙混凝土順利通過。
2 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
2.1.1 混凝土的縱配問題:構造柱的斷面尺寸較小,為保證混凝土澆筑時順暢密實,不出現卡殼斷條等現象,規范中提出骨料的料徑不宜大于2.0cm,但許多施工現場對骨料的選配極不認真,往往由于骨料粒徑過大而在柱內局部受阻,出現了不密實和斷條的情況。
2.1.2 由于構造柱斷面較小,混凝土往往是一次性澆筑完成,為確保混凝土不出現蜂窩、麻面或孔洞,規范中要求坍落度控制在5cm~7cm,以利于混凝土通過振搗能夠充分流入預留磚模中的各個空洞內,增加與砌體粘接作用,但在實際施工中往往出現坍落度過小、混凝土干硬等情況。
2.1.3 根部清理不干凈,混凝隔離斷條,規范要求構造柱根部應預留清掃口以便于清除落地灰、碎磚塊等雜物,但許多施工現場對這項工作或是清理不凈,或是不清理,結果造成層層柱根結合不上,造成構造柱多層斷條,非但不起抗震作用,反而破壞了墻體節點處的整體性。
不按規程操作,混凝土結合不良,由于新老混凝土界面結合不良,形成暗縫內傷。
2.2 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2.2.1 施工現場必須按規范要求選用粗骨料粒徑不大于2cm的骨料配置混凝土,以保證混凝土在澆注過程中不卡殼,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
2.2.2 必須對混凝土級配、坍落度、振搗方式進行嚴格控制,認真按規范要求準備和操作,確保一次澆筑成功。
2.2.3 混凝土澆筑前應將構造柱底部垃圾清掃干凈,并用清水沖洗,然后按規范要求澆鋪1cm~2cm厚的同標號水泥砂漿,方可澆筑。
3 磚砌體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及控制措施
3.1 磚砌體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
3.1.1 馬牙槎留設不規范,所出現問題主要是:先進后退、槎口高度不一、深度不等,遇丁字砌體節點時,為圖扣模板方便,內橫墻不留馬牙槎,只留直槎,甚至個別現象為圖省事,干脆取消馬牙槎,減去了扣模板這道工作。
3.1.2 砌體砂漿不做清理,這一做法,相當于減小了構造柱的有效斷面,另外由于砂漿的阻礙,使混凝土在澆筑時易出現表面的蜂窩和孔洞,嚴重時造成構造柱的主筋外露。
3.2 砌筑施工的質量控制措施
3.2.1 保證構造柱的軸線與墻體的軸線一致,結構應對位。
3.2.2 砌體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垂度,馬牙槎應符合規范要求,先退后進,馬牙槎處的砌筑砂漿應密實飽滿,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不得低于80%。
3.2.3 砌筑施工應保持磚模的表面清潔,對擠揉出的砂漿應隨時清除,防止凸出的砂漿吃到構造柱內,影響構造柱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