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琴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財政監督職能日益完善、監督力度不斷加強,它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保障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財經領域內的違法違紀行為屢禁不止,財政??畋慌灿?、會計信息失真、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大量存在。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財政監督不到位。因此,如何探索一條既符合我國國情,又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監督模式,目前已成為理論界、實務界乃至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本人對當前我國財政監督的現狀及其改革思路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財政監督;考核指標
1 當前我國財政監管的現狀
綜觀我國財政監督的實踐,我國現行的財政監督從某種程度上是屬于較為單純的行政監督模式。這種模式是置于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而且財政管理權與財政監督權相脫節。明顯存在缺乏權威性、獨立性和規范性的問題。并且當我們談及其及時、高效時應以較為完善的立法為前提,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法制建設普遍滯后,使其本應有的優點也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
1.1 財政監管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影響財政監督的效果和權威
建國以來,財政立法取得了顯著成績,相繼頒布了《預算法》、《會計法》、《稅收征管法》等財政法律、法規,使財政運行中一些重大領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為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整體上看,財政立法嚴重滯后,迄今尚無一部完整的、具有權威性的對財政監督職能、內容和手段等方面作出專門規定的法律。我國各級財政部門開展財政監督工作時,至今還是依照國務院1987年頒布的《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和財政部于1998年制發的《財政檢查工作規則》等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由于沒有將財政監督提到足夠的立法高度,因而財政監督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在執法上存在著尺度偏松、手段偏軟等問題,嚴重影響著財政監督的權威性和成效。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監督工作難免不帶有較大的偶然性,往往是對列入檢查的單位實施檢查,而沒有列入檢查的單位就失去了有效的監督,極易遺漏,不符合財政管理的根本要求;制約了監督效能發揮。職責分工還不明確,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在檢查計劃上不能相互銜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檢查結論上不能相互利用,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使得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降低。
1.2 財政監督機制不完善,影響財政監督功能的發揮
監督內容陳舊,方式單一,缺乏事前事中監督。由于缺乏事前監督,單位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以爭投資、上項目為目的,只注重爭取建設資金,對于項目立項可行性、投資收益、償債能力等問題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因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預算不足等問題,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甚至導致不能對整個資金使用過程進行全方位監督,因此使財政管理中許多不應發生的問題發生了,而且有些違紀問題觸目驚心: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損失浪費等問題諸多,有的甚者連人民的“保命錢”社會保障資金也敢挪用。
財政監督偏重微觀監督,忽視宏觀監督,與現行的財政職能轉變不相適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和完善,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主要通過稅收來調整,財政將由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轉變,對企業財務收支管得過死的狀況應該改變,對企業財務決算的審核要逐步交給中介機構來完成,今后財政監督工作應主要強化對預算執行、國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觀監督。這就要求我們的財政監督的思路、方式、手段也要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以行政事業單位違紀類型為例,真正屬于財務會計處理上的問題屬于少數,而違紀的實質在于部門、單位領導行政決策、行政行為的違紀,如:擅自立項收取基金,挪用專項資金等,而對這種行政違紀,再采用經濟處罰手段,就難以發揮監督制約作用。
財政監督績效的考核指標弊端嚴重。長期以來,對財政監督機構的考核指標是以組織收入為主,也就是以入庫額多少為評價指標,這樣造成了現行財政監督存在著重檢查,輕整改,重罰繳,輕堵漏,監督檢查與規范管理相脫離。一方面監督機構認為處罰數額越大,監督成效就越突出,從而把查處違紀行為作為財政監督唯一的工作內容。
監督與管理相脫節。目前,財政職能部門尚未與監督機構建立規范、暢通的溝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監督機構不能準確掌握各項財政資金的撥付情況及有關文件和會議精神,使監督檢查工作經常處于被動地位,降低了檢查工作的效率。
財政監督支持系統不完善,影響監督水平的發揮。財政監督的組織領導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一個分工明確、責任清晰、高效運行的監督組織體系;沒有建立一個集中、統一的監督信息庫,缺乏一個對有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系統;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沒有有效發揮;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
財政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主體的關系沒有理順。由于各監督主體之間的職責分工不明確,造成檢查計劃互不銜接,在大量重復檢查、交叉檢查的同時,仍然存在著監督檢查的空白點和盲點。加之工作信息不共享,檢查結論不能相互利用,各部門孤軍奮戰,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加大了監督成本,降低了監督效率。
監督領域過窄,監督手段單一。目前,財政監督僅限于對預算單位財政性資金收支狀況進行監督檢查,監督領域過窄,監督方式過于單一。監督就是檢查,檢查就是查賬,財政監督被具體的查賬實務所牽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 當前我國財政監督的改革思路
隨著我國經濟國際化、全球化趨勢日益提高,財政在經濟中的調控作用日益突現,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提高了財政監督的地位和作用,也給財政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工作。
2.1 堅持財政監督職能,加強法制建設
加快財政監督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研究制訂《財政監督法》以及完善各項財政、預算、稅收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財稅法律框架和財政監督法律體系,把財政監督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財政監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
2.2 更新監督理念,實現“五個轉變”
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WTO規則是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普遍原則,這要求我們必須更新監督理念,逐步實現從微觀監督向宏觀經濟管理的轉變,提高財政監督層次,寓監督于管理之中,更好地為財政調控宏觀經濟運行服務;不斷增強依法監督理念,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實現從重檢查、輕管理向依法監督、依法管理轉變;樹立重內部控制的監督理念,實現從注重對被監督單位的外部監督向注重強化被監督單位內部控制和自律意識轉變;強化共同監督的理念,實現從各自為戰的孤立式監督向各監督部門相互支持、配合的協同式監督轉變;強化服務管理的理念,實現從單純強調監督向監督、服務并重轉變。
2.3完善財政監督機制,實現 財政監督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把立法監督和行政監督兩種監督制度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把財政監督更好地納入規范化、法律化的軌道,改變由于對財政監督認識上的差異造成在監督執行中的混亂、缺位等現象,而且更有利于當前行政監督中許多問題從根本上得以規范和解決。具體表現在:
改變單一的事后檢查型的監督方式,采取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評價、跟蹤反饋等多種監督方法,形成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并存的新格局。
提高監督效率,理順與其他經濟監督部門和政府的關系。在我國,負責對經濟運行秩序實施監督的主要部門有財政、稅務、審計、有關監管部門(人民銀行、證監會等)、社會審計機構,它們共同構成我國的經濟監督體系。要有效提高財政監督效率,必須理順與其他經濟監督部門的關系。各監督主體的職責分工要清晰明確,監督內容各有側重。要建立監督部門聯系制度和溝通協調機制,構建信息平臺。
創新財政監督內容。財政監督要從偏重微觀監督向強化宏觀監督轉變,應從過去對企事業單位的財務檢查轉向對預算執行情況、財政收入的征管情況、政府采購、轉移支付以及財稅政策的執行情況和財政運行狀態進行反映和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