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楓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公共基礎課程,如何找到一個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極大程度的提高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成為廣大計算機教師頗為感興趣的話題。為了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了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滿足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在操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分層教學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我院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涉及面廣,影響大,近兩年來每年平均教授學生約3500人。該課程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順利完成后續課程的學習,對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崗位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再學習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該課程教學的主導思想是:打好基礎,面向應用,模塊化、可操作性強。在教學的基礎上,以提高學生能力為目的,以基礎寬泛、應用具體為原則,以一系列貼近實際應用的案例為主線,通過體現任務驅動的課件來組織教學。
1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1.1 生源差異
隨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各高職院校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招生規模的擴大,同時也受到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等的影響,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更為明顯,出現了“起點高低不一,層次多,差距大”的現象,給“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以我院08級學生為例,在入學前接觸或學習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約占80%,其中有些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而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計算機的學生約占20%。由于各地區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層次較高的學生會埋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浪費時間,使其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另一方面,層次較低的學生會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產生畏懼,從此妄自菲薄,自我放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滿足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顯得尤為重要。
1.2 用人單位對計算機技能的要求各異
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點,必須尊重學生的就業或升學的選擇。目前,計算機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廣泛應用,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計算機技能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更強調計算機與所學專業的綜合運用。目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既可尋求繼續升本的機會,也可直接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所以高職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應該是能適應其自身發展的教育。在分層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就業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難度、進度,以便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2 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2.1 分層確定學生層次
根據前期的調查和測試,將學生分成三層: A層學生是對計算機有較強的操作能力,能達到熟練操作的水平。B層學生是對計算機只有簡單操作水平,不能熟練操作,一般情況下這層學生是最多的。C層學生是對計算機不太了解,不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計算機機房上課排位置時,首先讓C層學生坐在中間位置,方便老師經常對這些學生進行指導。B層學生挨著C層學生,坐在靠中間的位置。A層學生坐在兩邊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明確A層學生須指導B層、C層的學生,B層學生指導C層學生。這樣分層次后有利于教師上課組織教學和輔導,更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在教學中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動。
2.2分層制定教學目標
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只是一門工具課,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學會使用這種工具并為其專業服務。所以課程內容選擇要有針對性,要為學生在本專業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當把教學重點放在應用上。
教師在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認真處理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授課內容按深度和廣度可分成三個層次:C層主要要求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的基本操作有簡單了解的基礎上,能熟練使用Office組件的基本功能。這一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百分之百地掌握。B層還要求學生掌握網絡基礎知識,一些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以及計算機日常維護與故障的處理。A層主要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了解一定的軟硬件知識的基礎上,能掌握簡單的、與專業相關的特定工具軟件,以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來應用計算機。這樣分層的制定教學目標之后,可以使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較大程度的得到知識的擴充和能力的提高。
2.3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中采用電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體聯機演示、網絡教學等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
2.3.1 共性問題集中演示
把教師授課過程中需要提示學生的重點地方和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共同問題,邊講邊演示,使學生即時看到操作效果。對于個別問題個別指導。使學生不累積問題,出現問題即時解決。
2.3.2 利用網絡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
我院在網絡環境下,建立了教學課件、教學錄像、單元綜合實訓、經典案例、論壇討論、自主學習園地、單元練習、實訓課件等教學資源,供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交流,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根據需要,通過網絡可以查閱到大量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有選擇的學習,這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產生一種主動學習的心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網絡教學,不僅縮短了教師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突破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方式的限制,也為學生提供了更深、更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探索者。因此,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2.4 注重師生互動,營造課堂氣氛
為營造課堂氛圍,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針對不同內容、難易程度、不同教學對象,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設置問題情景、形象的比喻 、故設錯題、組織討論 、啟發式、演示法、練習法、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方法組織教學。實踐證明,充分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熱情參與,活躍了課堂,教學效果顯著。但注意要把握好課堂秩序,使師生互動在有序中有效進行。
通過實踐,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克服了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的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關心.關于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問題的探討.黑龍江教育,2006第3期.
[2]李建.《計算機公共基礎教學》的困惑與對策. 福建電腦, 2006年第4期.
作者簡介:劉楓(1980,10,20-), 女,遼寧錦州,工作單位: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