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垚
摘 要:80后,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長大的一代,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社會發(fā)出了最響亮的聲音:我們同樣能吃苦,我們同樣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80后;抗震救災
1 80后,抗震救災的英雄
1.1 80后軍人
80后是軍人的主力,人民不會忘記十萬大軍露宿街頭的場景,人民不會忘記他們徒步翻山越嶺的場景,人民更不會忘記他們在第一時間空降在廢墟上的場景。如果沒有穿上這身軍裝,他們也許依然是一個打著耳釘的時尚青年,也許依然是一個看上去滿不在乎的個性青年。然而,2008年這場罕見的震災,讓他們迅速彌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代溝”,回歸核心價值觀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精神氣質,一點也不亞于前輩。因為經過災難考驗和磨礪的激情與品質,顯得更加深沉,更加有生命力,也更加深得以人為本的理念精髓。
1.2 80后大學生
地震災難面前,以“80后”為主體的廣大高校學生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利益,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嚴密的組織紀律性和強烈的愛國熱情。山東大學學生得知赴四川抗震救災青年醫(yī)療衛(wèi)生志愿者報名的消息后,在半個小時內,便有超過100人報名,最后6名護理專業(yè)學生入選,趕赴四川參加抗震救災。全國各高校學生通過捐款活動、發(fā)短信、銀行轉賬、捐贈衣物等各種途徑和方式送溫暖、獻愛心,向災區(qū)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事實證明,當代大學生是健康成長的一代,能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將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1.3 其他80后
在其他各行各業(yè)的80后,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人們展示了他們真實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某單位要組織一批記者深入災區(qū)一線采訪,青年們都摩拳擦掌,臨行前很多平時在大家眼里的“鐵公雞”不動聲色的塞給前往一線記者一筆錢,囑咐一定要親手交給需要的災區(qū)群眾。這個時候,他們把體內隱藏的青春熱情和激情無聲的傳達給了災區(qū)。
2 80后,中國未來的希望
從80后面對這場天災的種種表現(xiàn),我們看到了他們鮮明的思想特點,現(xiàn)在,他們也是經過磨難的一代人了,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有了讓人放心的新一代,他們能夠撐起中國光輝燦爛的未來,他們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2.1 價值的繼承性
透過抗震救災中80后的表現(xiàn),我們看到,80后在深層思想價值觀念上、尤其是政治認同上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延續(xù)性和一致性。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與政治思想觀念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政治體制和經濟關系等所構成的多維合力孕育并塑造起來的有關。更為根本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日益富強的中國,深化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同。
2.2 人格的超越性
5月12日的天崩地裂,猶如一道閃電,剎那間綻放了80后的精神世界:在生存機會前的彼此謙讓、蜂擁而至的志愿者、爭先恐后的獻血者……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全新的一面,仿佛他們一夜之間長大了,忘我奉獻,舍身為人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的奉獻精神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世人對他們刮目相看。大量的事實無不證明,80后并沒有被功利主義的冰水淹沒,心靈深處依然澎湃著熱烈的、高尚的、神圣的情感,只是需要某種觸動和激發(fā)。
2.3 責任的社會性
抗震救災中,他們不等動員、不等號召、不等組織,完全由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加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zhàn)爭,捐款捐物,獻血,祈禱祝福,親赴災區(qū),照顧傷員等等,成為了抗震救災的主力軍,展現(xiàn)了他們最深層的精神構造,人們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的個體選擇與國家意志是可以如此高度的一致。也許有人會說,這里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成分。我想,其實這正是80后的特點。因為從這些事實中,我們恰可以清楚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個人自由或自我實現(xiàn)與國家意志、社會責任之間的契合點,恰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代人的個體選擇與國家意志、社會責任相協(xié)調相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路徑。
2.4 鮮明的民族性
抗震救災中80后堅強的背影,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無不在向有著疑慮的人們發(fā)出強烈的信息:所有的西方的、現(xiàn)代的東西都沒有改變他們的一顆中國心。偉大的民族精神、悠遠的文化傳統(tǒng),在他們身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聯(lián)想到奧運圣火在海外傳遞受到干擾時,成千上萬80后留學生勇敢地站出來,日夜兼程,千里馳援。
如果不是這場地震,很多人都在用挑剔的、嘆息的、不屑的目光,看著“80后”這一代中國歷史上堪稱空前的獨生子女群體。在地動山搖面前,迅速地沖到前線的,正是平時不被看好的“80后”群體。
3 小結
事實上,“80后”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大愛、大善與大勇,并不令人意外。他們的出色表現(xiàn),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最豐碩的成果。和前輩相比,他們或許缺少磨難與挫折,但在思想解放和網絡時代長大的他們,擁有前輩不曾有過的開放的陽光心態(tài)、面向世界的胸襟、整合吸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他們能夠方便地接觸到人類文明最優(yōu)秀的精華,擁有天下各個角落的朋友,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網絡及網絡后的面孔,成了他們的堅強后盾。
他們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一代,是懂得關心別人的一代;他們不是僅僅習慣長輩圍繞自己轉的一代,是懂得親情的一代;他們不是花錢無度奢侈的一代,是能吃苦能奮斗的一代;他們不是缺乏合作意識的一代,是有強烈的團隊精神的一代;他們不是任何事都不愿意承擔責任的一代,是有著上一輩人所不同的責任感的一代;他們不是總是高估自己的一代,是新的價值觀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建構、形成的一代。
作者簡介:王,1980年4月生,助教,籍貫山東濰坊,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