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按照定義,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么會出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等等。
現在我們熟悉的由金融市場提供的信貨、保險、證券、基金等等金融產品,并非人際間跨時間、跨空間金融交換的唯一形式,在金融市場上,那些金融公司不管你姓什么、是誰的兒子、讀過多少書、有什么意識形態,保留什么政治信念、信過什么宗教,只要你具有交易信用、能夠有支付能力,他們就會跟你做金融交易。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正因為金融交易是跨時間、跨空間的人際價值交換,是把交易雙方在不同時間的收入進行互換,那么,彼此信任是交易是否成功的關鍵之關鍵,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礎;換言之,金融交易跟一般商品交易有本質差別,商品交易律往是現貨、以現金交易,所以交易雙方即使素不相識,問題也不太大;但是,金融交易一般不是現貨交易,而是價值的跨期支付,不能是一錘子買賣,所以,沒有互信、沒有保證金融契約執行的制度基礎,就沒有金融交易的發展。
現代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等等,是伴隨著現代法治制度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沒有支持陌生人之間交易的現代商法、合同法、證券法等方面的發展,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熟悉的那些外部化了的金融證券市場;反之,金融證券交易在陌生人之間的深化進程,也帶來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法治要求,促進了后者的演變。在這個意義上,人際間金融交易范圍的不同,對社會的文化價值體系、對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的要求也會不同。
在國家層面,過去我們總認為,國庫真金白銀越多的國家,就越強大;要借錢花的國家,是弱國。但如果我們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國家分成兩組,一組是國庫深藏萬寶的國家,像明朝中國在那時國庫藏銀1250萬兩(盡管明朝當時快要滅亡)、印度國庫藏金6200萬塊、土耳其帝國藏金1600萬塊、日本朝廷存金1030萬塊;另一組是負債累累的國家,像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各意大利城邦國家。從400年前到19世紀、20世紀,當年國庫藏金萬貫的國家,除日本于19世紀后期通過明治維新而改變其命運外,其他的到今天還都是發展中國家,而當時負債累累的卻是今天的發達國家!
其中,金融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對金融的認識、理解,作者花了二十余年時間,從1986到2001年間的數理金融理論訓練和研究,這是分析人、社會、經濟的科學方法和基本框架,效用函數的最大化是人的行為的終極目的,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不一樣。這一分析框架或許就是一把鑰匙,包括對社會、文化、歷史的認識還有其它,包括反思和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觀念,也包括再思考企業和國家的治理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