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恩


人們往往有一種習慣性思維,認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平時我們對身邊環境太熟悉了,橋塔樓閣、花草樹木,明月清風,在漫長的生活中,再也沒有風景的含義,而成為習以為常的東西。用一句時髦的話,其實這也叫一種“審美疲勞”。多年的攝影讓我悟出一個道理,好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做現在的自己,看風景總喜歡離開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因為我們對長期擁有的這片風景早已習以為常,風景不再是風景,其實,往往缺的只是一顆看風景的心。我在北京呆了30年,也在西山住了30年,不僅對西山的一草一木很熟悉,而很有感情。處于對自己內心感情的一種釋懷,于是就在15年前我拿起了相機,用鏡頭來記錄身邊常見常新、稍縱即逝的美麗風景。不過從拿起相機那天起我就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有什么條件打什么仗。不過份攀比、不刻意去追求器材,夠用就行。二是不打無準備之仗。攝影,有人主張想好了再拍,也有人主張拍完了再想,就我個人的經驗還是傾向把腦子動在按快門之前,甚至動在拿相機之前、買相機之前。總之,拍什么,怎么拍頭腦要有個數,胸中要有圖。三是要勇于打陣地戰。世間美景千千萬,可拍該拍萬萬千,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望也是無盡的,別說拍10年、20年、30年就是一生也不會拍完,更別說拍精。攝影還是要立足本地,立足于家門口,發掘身邊的攝影資源才是攝影發展的“硬道理”。人們不是常說靠山吃山嗎,這句話用在攝影人身上最貼切不過。我有一個在北京頤和園工作的影友,對身邊朝夕相處的景物倒不感興趣,總喜歡到壩上、箭扣拍片子,到頭來近處的沒有拍到,遠處的也沒拍好,攝影搞了十幾年了,到如今也拿不出一張像樣的片子,不過每年的“旅攝”費都要花上幾千塊。對攝影人來說,“兔子要先吃窩邊草”,不然總是事倍功半。四是要善于打持久戰。攝影不僅需要要執著、靈性更需要耐性。攝影不能投機取巧,來不的半點虛假,攝影人想靠一兩張“絕片”成為大師是不現實的,有了時間和拍攝量的積累,才有出好照片的更多可能,在不斷的拍攝中也提升自己的靈性、悟性。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北京該拍、可拍的東西太多了。我感到景色最美不過西山,這里不僅有“三山五園”,更有聞名世界的香山紅葉,這里有“拍不盡的頤和園”,也有現代氣息濃厚的中關村。它春有花、夏有綠、秋有紅、冬有雪,風霜雪雨、云霧霞虹,一年四季風景無處不在。
有句話我也很贊同,“不在于拍到啥,而在于怎樣拍”,對大家已司空見慣,在別人看來已沒的可拍、不可能出彩的地方能拍出異樣、拍出精彩、拍出情感才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攝影還是要講“成本”,用一句軍事術語形容就是“要用小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在攝影走向全民化的今天,特別是廣大攝影愛好者要先打好“陣地戰”,再去打“游擊戰”,把身邊景色拍好、拍精、拍到極致。曾記得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機遇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風景就在家門口,精彩往往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