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靈活就業人員的保險全覆蓋
勞動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提供資料表明,在全國2.4億的城鎮從業人員中,國有集體等正規單位人數逐年減少,而在個、私部門靈活就業人數達1億多人,但這個龐大的群體卻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障。據調查,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在國有、集體的正規就業人員中,80%以上的人員都參與了社會保險,包括西部地區的云南、四川正規就業參保率都達90%以上。
以天津市為例,截止到2002年來占全市就業人總數的國有、集體的從業人員,80%都辦理了社保關系,而占就業人員總數70%的在個、私等非公企業的從業人員,大部分都游離于社會保險之外。
上海現在有300多萬外地來滬就業人員,這些人員中,很大部分都是靈活就業者。為了解決城鄉統籌的難題,上海對外來從業人員實行了綜合保險的嘗試。上海有關部門為保障上海外來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規范單位用工行為,維護勞動用工行為,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出臺了《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并已付諸實施。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包括了工傷(或意外傷害)、住院醫療和老年補貼等三項保險待遇。
上海市的這一辦法,不但是全國首創,也是社會保險運行模式的一種全新嘗試,更是為外來就業人員撐起一把“保護傘”。實施以來運行的情況證明,這一辦法得到廣大外來從業人員擁護,是一種從實際出發、適合外來從業人員這一特殊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險模式。
上海的辦法較好地解決了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問題,贏得了用人單位和靈活就業者的歡迎,從而使社會保險廣泛覆蓋的目標能夠得以實現。(易守寬)
為維權“告知牌”叫好
報載在江蘇靖江市100多家在建工程工地上,都豎有一塊醒目的“告知牌”,明確告知建筑工人在工地上享有的各項權益,標明建筑工人合法討薪的程序、注意事項和有關電話。對于被投訴的施工單位,建設部門將上門督察,情況屬實的將給予嚴肅處理。
農民工討薪難,已為人所知。但他們為討回自己血汗錢所付出的代價,局外人很難知曉。有的工程承包者即使有錢,也不愿輕易付給農民工。因為他們自身要發大財,掙更多的錢,必須要牽住農民工這個“牛鼻子”。因此。對這類惡意欠薪者必須要使用重典,才能揚善除惡,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真正得到維護。
靖江市建設局在各建筑工地豎立維權“告知牌”之舉,是將幫助農民工維權關口前移的一種體現,開的是維權“直通車”。“告知牌”是教育牌,告訴農民工如何維權,“告知牌”是震懾牌,給想惡意欠薪者敲響了警鐘,“告知牌”是撐腰牌,農民工以此可以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維權。又是一年春節即將到來,要讓農民工早日拿到工錢,高高興興回家過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需要建設、勞動、工商、法律等部門以及工會組織的聯手行動,共同來為農民工維權。要知道,這是對農民工最大的關愛。也是給農民工送去的無比溫暖。(姚國勇)
從工會關注農民工伙食問題談起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在沈陽市沈河區各建筑工地上,有2—6萬農民工。針對各施工工地伙食沒有標準,農民長期吃不到魚肉等問題,沈陽市沈河區總工會近日協調建設、衛生等部門聯合發文,強制工地改善伙食,必須保證農民工每周吃到兩次肉和魚,并定期進行檢查。上海五聯商廈工地原來只有簡單的大鍋飯,幾周不見葷腥。現在根據規定,伙食標準提高很多,農民工都說,“原來只算吃飽,現在能吃好了。”
關注健康、關愛生命,是世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作為勞動強度大、身體已經透支的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一天三頓飯能吃到啥,決定權全部掌握在項目經理的手中。飲食的好與差,并非小事,直接關系到農民工兄弟的健康與否,關系到能否確保農民工施工的安全。沈陽市沈河區總工會關愛農民工從細節做起,在伙食問題上幫助農民工維權,此舉值得稱道。
當然,確保讓農民工每周能吃到兩次肉和魚,由于牽涉到工程承包者的資金支出,要成為常態化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工會等部門出臺強制規定是一方面,要防止項目經理陽奉陰違,伙食標準,檢查與不檢查時兩個樣,就需要強化這方面的日常監督。作為“內線”,也是維權主體的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更應在這方面理直氣壯地維權。里應外合,在強大的攻勢下,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伙食,才能真正得到改善,農民工身體的健康指數,才能有望節節上升。(姚國勇)
廣州:叫停年底規模性裁員
日前,廣州市政府發出緊急通知,規范用工單位年底的裁員行為,規定用人單位不是瀕臨破產或生產經營嚴重困難,不得進行規模性裁員。
據悉,凡一次裁員20人或本月14日至31日內(含31日)累計裁員20人以上、裁員占用人總數10%以上的,均屬于規模性裁員,須提前向勞動部門報告審批。
《通知》還規定,用人單位規模性裁員必須符合兩個法定條件之一,一是瀕臨破產,被人民法院宣告進入法定整頓期間:二是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屬于市政府確定的困難企業范圍。不符合兩個規模性裁員條件的,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繼續履行合同,不得解除勞動關系。
濟南:8種人不裁3種人留用
濟南市日前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用人單位裁減人員的意見》,規定8種人員不得列入裁員之列,同時,3種人員應優先留用。
《意見》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現役軍人配偶、烈士遺屬(配偶)、殘疾人、省級及以上勞模,夫妻雙方在同一用人單位工作的,應當留用一方;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用人單位不得裁減。
同時,與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人員,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人員,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人員,用人單位應當優先留用。
醫改征求意見稿90%積極評價?專家認為公眾話語權不能僅靠“征求意見
2008年11月14日,《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結束,共征集到意見3.5萬條。據發改委統計,發表意見的群眾以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為主,年收入在五萬元以下的占總人數的95%左右。據稱,超過90%的群眾對征求意見稿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和建議。對此,《法制日報》刊發志靈的文章認為,有充分話語權的群體,不需要通過公開征求意見來表達自己意愿甚至利益訴求,如醫藥企業可通過行業協會上書國務院,從而達到影響公共政策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惟獨既無權無勢、又沒有自己的“行業協會”為自己代言的普通人,沒有充分行使話語權的方式和途徑。但凡公共政策公開征求意見,反應最強烈、表達最充分的從來都是作為弱勢群體的普通人。但公眾話語權不能僅靠“征求意見”。就現狀而言,公開征求意見就像公開聽證那樣,也面臨著“聽而不證”、“征而不取”的尷尬。很多時候,征求意見不過是一個形式或者過場,尤其是靠政策的制定部門而非中立的第三者收集、消化和公布,醫改征求意見也存在這樣的危險。所謂的意見,隱藏在“加強”、“深入”、“加大”這樣的錦上添花式句式表達中。解決這一問題,作了修正制定者“自己收集、自己消化、自己公布”的程序不正義,引入第三方意見征集和發布機制外。更重要的是拓寬普通人的話語表達途徑,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他們的話語權。
貴州將建設一批“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
貴州省民政部門將力爭用幾年時間在全省部分縣、縣級市等建設一批“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中心將集養護、康復、托管于一體,以提供養老服務為重點、兼顧為孤兒、精神病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服務。
“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將根據老年人、孤殘兒童等福利服務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配備設施,滿足需要,體現特點,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體娛樂等服務。
民企經營狀況指標降至六年最低
《2008中國民營企業家問卷跟蹤調查報告》顯示,僅29.7%的受訪企業家認為目前企業經營狀況“良好”,這一指標比2007年下降了30.9%個百分點,為近六年來的最低水平。關于“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排在前兩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選擇比重分別為79.2%和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