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亮 王懿霖
重大活動公共衛生保障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是當前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課題之一。2008年8月舉世矚目的2008北京奧運會在中國舉行,其中從8月7日~22日,上海承辦了奧運會足球比賽部分賽事。為確保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賽事的順利進行,上海市衛生部門承擔了重要的公共衛生保障任務,其中包括生活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背景
2008北京奧運會是中國第一次承辦奧運賽事,除了北京以外,還有上海、沈陽、香港等6個協辦城市承擔奧運會足球、賽馬和帆船等項目的比賽。作為協辦城市之一,上海共舉行足球比賽12場,接待來自阿根廷、澳大利亞、日本等17支代表隊20隊次共792人次,接待來自五大洲160多家媒體的記者朋友近260人,觀眾達40萬。從運動員提前抵達適應場地到全部離開共計29天,正式比賽16天。
上海市承擔本次奧運賽事的比賽場館1個,訓練場館5個,接待賓館2家,涉及集中式供水單位5家。各比賽場館及接待賓館中,使用市政二次供水的有3家,5家使用市政管網供水。
上海市2007年度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為198.95/10萬,無SARS、人禽流感病例發生,公共衛生狀況控制在歷史較高水平,近年來無重大突發飲水污染事件發生。根據傳染病發病特點,賽事舉辦期間適逢夏季,是介水傳染病發病高峰期。
參加本次生活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有上海市及徐匯區、長寧區等5家衛生監督機構近20名衛生監督員,以及負責水質監測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賽前保障準備
2.1總體工作目標
重大活動的安全保障要先確立一個定位較高、明確科學的工作目標。根據國家提出的“平安奧運”的要求,我們提出了“既要保證比賽的順利進行,確保社會公共衛生安定,又要使來自世界各國的嘉賓獲得生活安全感”的工作目標。
2.2工作方案
2008年初,我們將奧運保障工作列為年度首要工作。在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市衛生局的領導下,在總結歷年來參與APEC會議、上合組織六國峰會及2007年特奧會飲水保障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2008北京奧運會衛生保障監督》及《上海市重大活動公共衛生監督保障指南》的要求,制訂《2008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工作方案》、《2008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生活飲用水衛生保障工作要求》及《2008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制訂了《2008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突發飲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北京奧運上海賽區衛生監督保障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奧運期間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確了保障工作內容和具體要求。
2.3組織結構
我們成立了由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牽頭,徐匯、長寧等5個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共同參與的工作小組,同時建立工作網絡,配備專職負責飲水保障的衛生監督員,確保奧運組委會和衛生行政部門、市衛生局與衛生監督機構、市衛生監督所與相關區衛生監督所、衛生監督機構與比賽場館、接待賓館和供水單位等重點單位之間的信息通暢。通過方案也明確了監督機構與比賽場館的工作職責,由衛生監督機構承擔生活飲用水預防、控制和消除可能出現的衛生安全隱患的職責;比賽場館、接待賓館等重點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是飲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有組織、管理、實施的經營管理責任,落實具體監督指導意見,確保飲水安全衛生。
2.4培訓工作
保障要求的全面落實離不開被保障單位的重視以及對要求的全面理解,因此做好培訓工作,使每一個參與者清晰保障工作的要求和程序,是圓滿完成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礎。我們一方面邀請各方面專家,對參加保障工作的衛生監督員開展相關識培訓,總結以往保障工作的經驗及教訓,進一步明確保障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對各比賽場館、接待賓館、供水單位等重點單位負責人、衛生管理員開展培訓,逐條解釋保障要求,督促其建立健全專門的保障制度,落實專人負責,完善自身管理,全市共培訓200余人次。
2.5全面監督和專項檢查相結合
奧運飲水保障的策略是全面提高,重點保障。因此在年初尚未完全明確比賽場館和接待賓館名單時,我們就開展了對負責上海市區供水的所有市級集中式供水單位的監督檢查,確保整個城市的供水安全。5月份在逐步獲悉場館和賓館名單后,我們又組織了3輪對各比賽場館、接待賓館及供水單位等重點單位的專項監督檢查。監督檢查內容包括生活飲用水供水系統和二次供水(水箱、蓄水池)的清洗消毒情況、衛生管理制度落實情況和安全防范措施等,并進行水質抽檢。對發現問題的單位及時責令整改。經過3輪專項檢查,使相關單位飲水衛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為比賽開始后的重點保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掌握各比賽場館、接待賓館及供水單位等重點單位生活飲用水水質基線數據,賽前我們對各單位水質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進行106項指標全分析,總計檢測指標2820項次。
2.6突發事件的演練
為預防賽事期間突發飲水污染事件的發生和應急處置,我們依據《2008北京奧運會(上海賽區)突發飲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的要求,成立專門的應急小組,配備現場檢測儀器和采樣設備,組織了突發飲水污染事件的演練,主要是針對接待賓館可能發生二次供水突發污染事件,對接報、調查、處置、報告等各個環節進行預演,通過實戰演練,鍛煉隊伍,查找不足。
3賽事期間
3.1工作原則和職責分工
本次奧運飲水保障我們采用以巡回監督與督查監督相結合的原則,即監督員每日對比賽場館、接待賓館的飲水監督與督查小組不定期監督相結合。我們根據比賽、訓練場館和接待賓館所在區域不同,由轄區衛生監督機構負責這些場所飲水安全保障,由市衛生監督所負責對唯一的比賽場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和參賽選手接待賓館(華亭賓館)的飲水安全保障。在比賽期間,由市衛生監督所與市衛生局相關處室組成的督查組,也不定期赴相關區,對各區衛生監督所奧運保障工作進行督查,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決,確保保障工作的順利進行。
3.2水質監測點和監督監測要求
根據《關于進一步做好北京奧運上海賽區衛生監督保障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們共在上海涉及奧運任務的集中式供水單位、接待飯店和比賽場館中設飲水監測點18個,其中出廠水5個,管網末梢水11個,二次供水2個。在事先掌握這些場所的飲水水源、方式及供水設施情況的基礎上,每日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要求對這些場所監督檢查1次,監督的重點內容為飲水保障要求的落實情況,如定期的巡視、水質自檢等。并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對
監測點水樣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大腸埃希菌、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耗氧量、砷、氰化物、消毒劑余量共10個指標進行監測,其中除消毒劑余量每天監測2次外,其余指標每天監測1次。其中渾濁度和消毒劑余量均由衛生監督員在現場監測。
3.3每日監測及上報
7月25日—8月23日賽事舉行期間,我們每天對全市13家比賽場館、接待賓館及供水單位進行監督檢查,共出動監督員1052人次,并對18個監測點水質進行現場監測和采樣檢測,檢測指標5 270項次。各區衛生監督機構每日向市衛生監督所上報保障工作日報,內容包括保障監督監測結果和遇到的問題等。每日中午前,我們按照要求制作水質監測結果上報表,將當日上午現場監測結果及前日實驗室監測結果報市衛生行政部門相關處室。每周進行周報,對當周飲水保障情況進行匯總。在整個保障過程中,共上報日報表31份,周報5份。
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在飲水保障工作中,部分場所發生飲用水部分指標不穩定的現象,我們立即組織力量,赴現場查找、分析原因,及時采取沖洗管道、保證氯量等措施,使穩定得到迅速解決。
4賽后總結
2008年8月24日,2008北京奧運會勝利結束,歷時近2個月的上海賽區飲水監督保障任務圓滿結束。整個保障工作期間,上海未發生一起因生活飲用水污染引起的衛生安全事件,未發生一起介水傳染病,我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確保運動員和來賓的飲水安全,用實際行動實踐了“平安奧運”的承諾。我們對整個保障過程中的工作經驗和做法進行了歸納總結,對存在問題和不足進行了剖析,為今后重大活動飲水安全保障工作奠定基礎。
無論是奧運會還是六國峰會都是在一個階段時間內舉行的重大活動,但是飲水保障工作卻不僅僅只是這一階段的事情,它建立在日常長期性的有效工作基礎之上。以本次奧運飲水保障為例,我們一開始就調取了賽事所在地區供水單位檔案,分析了歷年來本市在該地區飲水水質特點和介水疾病發病規律,在獲悉接待飯店、比賽場館名單后,又及時調取了這些場所飲水水源、方式及供水設施情況的資料。以上所有這些工作都是依賴我們日常建立的一個完整的飲水檔案資料。這些資料定期更新,保證衛生監督員能第一時間了解被保障場所的基本情況。長期性的工作還體現在建立一支呼之能來,來之能戰的衛生監督隊伍。飲水保障工作類似于日常監督,但又不同于日常監督,除了需要監督員有扎實的業務能力,還特別強調隨機應變的能力,包括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對現場檢測儀器的掌握、對可能危害的預見等。只有通過日常一點一滴的鍛煉和積累,才能保證保障工作的圓滿成功。可見,扎實的日常工作是衛生保障圓滿成功的前提。
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社會的高度關注為奧運飲水保障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但僅僅有這個氛圍還遠遠不夠,奧運飲水保障還體現了它的科學性。在飲水保障過程中,我們根據上海的特點和飲水保障的要求,制訂了一系列的技術文件,規范了保障工作,為保障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在突發飲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我們總結了近年來本市突發飲水污染事件發生規律,并結合奧運場館用水特點,認識到接待奧運選手和外國來賓的接待賓館二次供水應引起高度重視。根據二次供水污染事件處置要點,我們在原有《上海市衛生監督機構突發飲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制訂了專門針對本次奧運保障的應急預案,強調了針對賓館二次供水污染的處置原則和程序,并通過實戰演練使每一名參加保障的監督員熟練掌握。由于飲水污染事件的表現形式與其它如食源性污染事件十分類似,因此我們要求監督員除了要通過核查確證突發事件性質,還要具備一定的現場水質快速檢測能力,以便對突發事件做到快速反應。
飲水保障工作涉及的環節很多,保障人員要依據保障單位的特點不同,在監督監測過程中發現存在的潛在危害因素,并進行分析、分解,制定具體干預措施,以達到衛生安全的目的。
在重大活動公共衛生保障工作中,衛生部門難以把握衛生保障工作的主動權,同樣,法律法規也沒賦予衛生監督員替代接待單位的自身管理職能,接待單位才是保障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保障工作的圓滿完成,既需要衛生部門的全力付出,更離不開接待單位的自身努力。因此,我們就將保障要求逐條量化細化,通過培訓提前告知比賽場館和接待賓館,使他們清楚保障工作的意義和自身的工作職責,提高他們的衛生意識,從而主動通過內部自查來落實衛生要求。我們在監督檢查中,一旦發現存在問題,就與接待單位及時溝通,共同解決問題。由于接待單位對保障工作的要求和意義有了清楚認識,因此在整個保障過程中,各接待單位都能積極主動配合衛生監督機構,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監督走向強化自身管理、積極開展自查自糾的良性運行軌道。
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對飲水衛生保障沒有專門的規定,這樣就造成在保障過程中,有的活動組織者或者政府官員會認為,只要有衛生監督機構參與,如果出了衛生問題,就是衛生部門的責任,無形中給承擔保障任務的監督員帶來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接待單位的職責和責任心,不利于保障要求的切實落實。因此,飲水衛生保障工作亟需法律法規的支持,以便明確衛生保障的職責和法律地位,規范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