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事件回放:從2008年9月起,相繼有媒體報道稱許多嬰兒因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而患腎結石。這一事件被媒體披露之后,在國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經相關部門調查,馬上找出了“元兇”,一種具有廣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混進了食品添加劑的隊伍里。
為了弄清三聚氰胺的真實身份,我們先從食品添加劑說起。從營養學角度說,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學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質。那么三聚氰胺又是什么物質呢,它為什么會被混進多種奶粉甚至液態奶里呢?
搖身變成“蛋白精”
在生活中,三聚氰胺是個多面手。仔細看看家里,墻壁上的裝飾板材、平板電視的外殼涂層、廚房里艷麗的塑料碗碟、衛生間里的衣物清洗劑,甚至你口袋里的鈔票,都有它的身影。此外,它還被用來制作膠水和阻燃劑,甚至制造化肥。
從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質看,它不能增味、保鮮、防腐,也不是天然色素、食用香精,更不能強化營養,不是身體發育的必需物質——它沒有任何理由出現在食品中,它根本就和食品添加劑不沾邊。可眼下的事實是,一些奶粉和液態奶中出現了三聚氰胺。這是怎么回事呢?一切還要從檢測食品蛋白質含量的國標規定方法——凱氏定氮法說起。
大家知道,蛋白質中含有碳、氫、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極為特別:氮在絕大多數蛋白質中含量比較接近,一般為15%~17%。因此,丹麥化學家約翰·凱達爾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穩定,只要準確測量出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其蛋白質含量。而凱氏定氮法亦有其不足之處,最大的問題在于這種方法只能檢測氮的含量,并不能鑒定蛋白質的真偽。不難想象,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質,就可以騙過凱氏定氮法,輕松獲得
“高蛋白含量”的稱號。
以三聚氰胺為例,其分子式由3個碳原子、6個氫原子和6個氮原子組成,氮含量高達66.7%。而牛乳蛋白中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中氮含量也僅有16%。毋庸置疑,在氮含量上,三聚氰胺勝出。難怪,有人把三聚氰胺稱做“蛋白精”。為了提高蛋白質含量的檢測數值,不法商販就把三聚氰胺作為食品添加劑添加到了食品中。
腎結石的“肇事者”
早在1945年,美國紐約里德勒實驗室兩位毒理學專家便發表論文指出,長期給老鼠、兔和狗喂食大劑量三聚氰胺后,會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統損害,以及膀胱、腎部結石,并可進一步誘發膀胱癌。這說明,三聚氰胺具有輕微的生物學毒性。
據研究,由于三聚氰胺在體內不能被代謝,得經過腎臟排出。如果富集在腎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濃度升高,便容易形成結晶,從而刺激腎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細胞,引起結晶尿,導致尿液出現混濁甚至白色沉淀。而嬰兒的腎臟極為嬌嫩,結石會像“攔路虎”一樣,部分阻擋尿液的順暢排出,因此腎臟可能會被“憋大”——出現腎積水。如果不能清除結晶或結石,就會引起腎小管堵塞、尿液淤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