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舉辦過兩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的全國名花評選活動。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茶花、荷花、桂花、水仙等10種傳統名花當之無愧地戴上了這頂桂冠。十大名花,除觀賞作用外,其人藥亦堪稱佳品,介紹如下——
梅花中醫認為,梅花性平無毒,人肝經,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是中醫常用的舒肝和胃之藥,常用于梅核氣(指咽部有梗塞感,但無任何陽性體征,屬于神經官能癥的一種),肝胃氣痛,胸悶不舒,食欲減退等。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各種心身疾病紛至沓來,人們常感心情焦慮,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常食梅花粥或飲梅花茶,可振奮精神,開胃消食,疏肝解郁,有益身心健康。
牡丹花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淡,平;入肝、脾經,有調經活血,通經活絡之功,適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閉經,關節痹痛,屈伸不利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牡丹花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元苷、芍藥苷、甾醇、生物堿、揮發油等。有降血壓、鎮痛、鎮靜、退熱、催眠等功效。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菊花中醫認為,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平降肝陽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風熱之邪,對外感風熱,其效甚佳,對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等,也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藥理研究表明,菊花含菊甙,揮發油,黃酮類、膽堿,香豆精類化合物及生物堿等,對多種致病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能顯著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血脂。中老年人若常用本品泡茶,或煮粥服食,不僅可以預防感冒,還可降壓降脂,治療心臟病。
蘭花中醫認為,蘭花性味辛、平,無毒,人心,脾、肺三經,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利濕消腫,疏肝解郁之功,適用于肺熱鼻衄,肺燥干咳,水腫,脅痛等。蜜浸青蘭花點茶飲,調和氣血,寬中醒酒。黃花者名蜜蘭,可以止瀉。色黑者名墨蘭,治青盲最效。
月季花月季花性味甘、溫,人肝經,有疏肝解郁。消腫散結,活血調經之功,適用于肝郁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乳癰腫痛,血淤閉經,痛經等。
杜鵑花中醫認為,杜鵑花性味平、甘、酸,入肺、脾、肝經,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祛風止痛,除濕止癢之功,適用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風濕骨痛,癰瘍腫痛,咳嗽痰少等。
茶花中醫認為,山茶花性味微辛、甘、寒。人脾、胃、肺經,有清熱止血,散瘀消腫之功,適用于各種出血,腸風下血。跌打損傷,瘀滯腫痛等。據有關報道,茶花植株具有很強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對二氧化硫、硫化氫、氯氣、氟化氫和煙霧等有害氣體,都有很強的抗性,因而能起到保護環境,凈化空氣的作用。
荷花中醫認為,荷花性味苦、甘、性溫,無毒,人心、肝經,有活血止血,祛濕消暑之功,適用于暑熱煩溫,咳血咯血等。
桂花中醫認為,桂花性味甘,溫,入脾、肺經,有止咳化痰,消腫散結之功,適用于寒痰咳嗽,瘰疬痰核。
水仙花中醫認為,水仙性味苦、寒,入脾、腎、肝經,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祛風除熱,活血調經之功,適用于風熱病、五心煩熱、月經不調、子宮疾病,癰腫瘡毒、腮腺炎、乳腺炎、蛇毒等。近年,國際藥學界在對水仙花的藥用研究中發現,水仙花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對部分癌腫也有一定的療效。
(編輯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