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雙城
世界經濟低迷讓“自給自足”成了歐美國家新一輪的生活潮流。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上個月帶領華盛頓一所小學的20余名學生一起開辟了二戰以來白宮的首個菜園。破土儀式過后,白宮相關人員將根據廚師的菜單及季節變化種植多達55種蔬菜。白宮的這一計劃同時也得到了數萬名美國網友的支持。他們認為,這一舉措將有助于在金融危機中節省開支。這股田園風吹起后,人們不免聯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全民種菜的盛況。
1943年,深受美國人愛戴的第一夫人艾莉諾·羅斯福掀掉白宮外面的草坪,開辟出著名的“勝利菜園”,不僅種植蔬菜,還在附近放羊。總統夫人以身作則,立刻引發全國種菜熱潮,美國出現了大約2000萬個“勝利菜園”。據估計,當時“勝利菜園”的收成占全美蔬菜總產量的40%,它創造出了全民種菜自給自足的奇跡。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州歷史協會的記錄,單單在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羅市,在1943年就出現了13萬個“勝利菜園”,鄉間幾乎家家種菜,市區居民也有1/3把院子辟為菜園,可以想見當年全民務農的情景。
事實上,羅斯福夫人開辟“勝利菜園”的想法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美國出現的“戰斗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農民都棄農投軍,參加戰斗,而且烽火遍野,他們的農田也都變成戰場,使整個歐洲陷入糧食短缺的恐慌,美國必須輸出糧食援助歐洲盟國。這么一來,美國本土也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1917年,森林學家佩克創立了“戰斗園委員會”,推動全民種菜運動,解決糧荒。當時,白宮南側空地和全國各地加起來的2300萬畝草坪,被戰斗園委員會說成是“懶人地”,它號召家家戶戶開墾菜園,供應自家所需,而農地生產的糧食則可支援歐洲。佩克登高一呼,立刻得到全國各地熱烈響應,在第一年就出現300萬個民間菜園,到第二年,全美業余農夫開出來的“戰斗園”更超過500萬個,1918年收獲的蔬果糧食超過23萬噸。面對當時的全國形勢,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后來也在白宮內種起了蔬菜,還在草坪上養羊。
佩克在他的著作《戰斗園的勝利》中說,全美各地城市是推動“戰斗園”的重點地區,不僅可以增產糧食,而且可以美化都市,收到雙重效果。更重要的是,這些菜園讓人們覺得為戰爭盡了一己之力,在各地形成強烈的小區精神和投身公益的驕傲感。一戰結束后,許多人仍然保留他們的“戰斗園”。到了經濟大蕭條時期,私人種菜的風氣再度出現。當時,紐約市透過聯邦的公共事業振興計劃,雇用大批人力開墾市區中的空地,種植蔬菜糧食,供應貧民。
歷史上的艱苦歲月給美國留下了“勝利菜園”和“戰斗園”。而早在美國白宮1800年落成時,當年的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就要求加建一個菜園,白宮菜園和白宮總統府因此同時誕生。亞當斯據稱是首位在白宮種菜的總統,菜園里收獲的果實供總統全家食用。白宮種菜也成為第一家庭的“優良傳統”。▲
環球時報200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