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在語言續編故事活動中引導回應孩子,讓孩子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呢?我認為,教師在組織續編活動中應具備一定的觀察力,對幼兒續編故事給予有效的回應,針對故事中不合理的情節和詞語引導他們加以修改,使續編故事的內容有趣、合理,活動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我在語言教學中也請小朋友續編過故事,且經常存在這樣的問題:
1 續編活動多限于對看圖講述的圖片,在活動中根據圖上的畫面進行續編,孩子們大都連句大段續編,故事情節不易脫節,幼兒續編有局限性。
2 續編活動的開展多在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大班年齡孩子中進行,其內容是幼兒生活經驗范圍之內,想象的少。
3 教師在組織講述活動時,大多是在幼兒講后重復幼兒的語言較多,有效回應孩子的問題較少。
4 傳統的續編故事模式單向多于互動,不能很好地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怎樣運用續編故事教學的形式充分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孩子續編故事中教師該如何回應引導?在一次語言游戲中,我嘗試了讓中班年齡的孩子接龍無圖編故事的活動。
情景回放:
下午我和小朋友做語言游戲:故事接龍。
我以神秘的口吻告訴孩子們今天我們要開個小小故事會,大家要圍繞一個故事續編情節,故事里要有好聽的詞語、好聽的話、講故事的小朋友都會得到一顆亮晶晶貼畫。孩子們被我的話調動了情緒,因為第一次學編故事,他們一下興奮起來。我考慮無圖續編,需要他們有一定的相象力和語言組織力,要他們所熟悉的事物。于是,我拿出了幾張圖片做提示,有青蛙、鵝、小鳥、狼、小雞,小兔,我說:“你們選一個小動物吧,一會我們就不要圖片了,我們來想象接龍編故事,編一個好聽的故事,回家再講給爸爸媽媽聽。”孩子們討論一致表示想編大灰狼的故事。我想他們選擇大灰狼可能與我們平日做的游戲有關,大灰狼的形象在他們的腦海中太深刻了。我與小朋友商量給要接龍編的故事取名為“大灰狼的故事”,我開始示范編第一、二句:
“在大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一天,大灰狼的肚子有點餓得咕咕叫了”,我提示小朋友開始像我一樣,每人往下編一句。孩子們紛紛踴躍舉起了小手。
石亦說:“它到處找東西吃。”
我回應她說:“很好,知道編老狼肚子餓了要找東西吃了。”
凱凱說:“老狼找來找去,看到一只小白兔在菜地吃蘿卜。”
我說:“啊!怎么發現了小白兔了呀?后來會怎么樣呢?”
張旭說:“它大口大口的把可憐的小白兔吃了,摸摸肚子還沒有飽。”
我馬上肯定了張旭用的詞語“大口大口”和“可憐”用得好,提示小朋友往下講時要多用我們知道的好聽詞語。我惋惜地說:“小白兔好可憐,后面又發生了什么事呢?”
寧寧說:“大灰狼回到家里睡覺了。”
我追問到:“既然大灰狼肚子沒有飽,它為什么要回到家里呢?”
孩子們一下活躍起來,對她說:“它肚子沒有吃飽,肯定要再找吃的,你編錯了。”我馬上說:“可能寧寧有她的想法,我們聽聽她怎么說好嗎?”
寧寧想想,改口說:“它沒有回到家里,它又在樹林里找東西吃。
田田說:“它走啊走啊,睜著綠眼睛看呀看,看到一只小雞在吃蟲。”我說:“大灰狼還找得真仔細啊!”
敬宜說:“它偷偷向小雞撲過去,一口吃了小雞。”
我意識到敬宜用了兩個詞語,于是我啟發小朋友找好聽的詞,“敬宜編的這句故事用了好聽的詞語嗎?小朋友說:“偷偷”和“撲”是好詞語。”我立刻表揚了敬宜講得好和小朋友聽得認真。孩子們興趣一下又高了,舉手的人更多了。
治霖說:“大灰狼吃飽了,它回到家里玩玩具。”
聽到這里,我不禁笑了起來,問:“大灰狼還有玩具玩呀?”小朋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想在他們的腦海中,大灰狼就是一個壞蛋,怎么還可以有玩具玩呢?治霖是將他的生活經驗融入到他的故事里了。
孩子們又議論紛紛,有的說有玩具,有的說沒有玩具,它是壞蛋,誰給它玩具?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在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我也想知道他的想法,看看他如何編。于是我說:“那好,我們也想知道大灰狼玩什么玩具?我們試試講它有玩具吧!治霖來接著說。”
治霖想想說:“大灰狼在家里玩媽媽給它買的飛機。”我想,看下一個怎么接?這時洲洲舉起手。
淵洲說:“玩具飛機很好玩,家里飛不起來,于是,它拿到壩子上玩了。”
我真沒有想到洲洲還真能接著編,而且還說家里飛不起來,拿到壩子上玩了。看來孩子們真是結合了自己平日在生活中的情景在想像編故事。我好奇地追問:“那后來呢?又發生什么事了?”
叮當說:“飛機飛得可高了,飛到了樹上,大灰狼高興地跳了起來。”我提示到,編得非常好,每一句都情節相扣,真不錯!
楊楊說:“一個獵人悄悄地躲在樹后面。”
俊霖說:“他要把吃小白兔的大灰狼打死。”
我感到,大灰狼在玩飛機的可愛場面將遇到一個新的轉折,后面不知要出現什么情節了?于是,我采用設疑和啟發的回應方式問道:“為什么要打死它?它可是在玩媽媽買的小飛機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大灰狼壞,要吃人、大灰狼不友好,它要吃小動物。”
我問:“你們都認為它壞就要打死它嗎?那它的媽媽好傷心?”我得到的答案是聽到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打死它,它要吃小動物呀!”看來,小朋友們還真有善惡感。我想還是先聽聽他們的想法再說吧。
子藝說:“獵人看了看,又轉了轉說,我還是去挖個陷阱吧。”
我問:“那獵人怎么把大灰狼引到陷阱里呢?”這時沒有小朋友舉手了,子藝又高高舉起了手。
子藝說:“獵人裝出小動物的叫聲,他把大灰狼引到陷阱邊上。”我說:“子藝還挺會想辦法呢!她編的是獵人裝出小動物的叫聲,把大灰狼引到陷阱邊上,這個辦法很好嘛。”
楊環宇說:“大灰狼聽到小動物的叫聲,以為又有吃的了,它就跑到陷阱這里來。”
希希說:“大灰狼不小心,一下掉了下去。”
震渝說:“大灰狼喊救命呀,救命呀!”
我問大家:“你們說救不救它呢?”
教室里又開始激烈的討論起來。表示不救的,認為大灰狼是壞蛋;表示救的小朋友可能受了我的提示,說大灰狼死了媽媽要傷心,它也玩不成飛機了。聽到小朋友的討論,我思考還是想以正面引導的方式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培養孩子們有一顆寬容的心。我說:大灰狼傷害了小動物,它是做得不對,它沒有愛小動物,我們可不可以給它一次機會,讓它改正缺點呢?
孩子們沒有說話,他們好象在思考著什么。過了一會,子藝起來表示說:“我媽媽說,其實做錯了事改正了缺點還是好孩子的,”我問:“那你要給大灰狼一次改正的機會嗎?”她點點頭。我又問全班孩子,要給它一次機會嗎?
震渝接著問:“那吃到肚子里的小動物怎么辦?還是要把大灰狼殺了才取得出來呀?”
我聽到幾個小朋友說只有找針和線給大灰狼將肚子劃開再縫起來。
小朋友都不知道怎么辦了,編故事一下由踴躍的氣氛變為寂靜。我知道,如果再讓小朋友接著編可能有些困難,他們正被救于與不救、如何救所困擾。 于是,我說:“好,那我來想辦法,我來編最后的結尾好嗎?看看我是想的什么辦法又救出小動物又給大灰狼改正缺點的機會。”
小朋友說好。我說:“大灰狼怎么喊救命都沒有人理它,這時,獵人走出來說,你做了壞事,吃了小動物,沒有人做你的朋友了。我今天要救出小白兔和小雞。于是,獵人從腰間拿出一種紅色的藥水讓大灰狼喝下,大灰狼不一會就哇哇吐出了小白兔和小雞。大灰狼對獵人說:“我再也不欺負小動物了,我知道錯了。”
獵人說:“大灰狼,你欺負小動物,還是要受到懲罰,我要把你交給……交給誰呢?”我故意不知怎么編。
孩子們大聲說:“交給警察、交給黑貓警長。”
我說好:“我要把你交給黑貓警長,把你送進動物公安局。不欺負小動物了再放出來。警車開來了,大灰狼被黑貓警長帶走了,大家又快樂地在大森林里玩耍起來。”
聽到滿意的結局,孩子們一陣雀躍,我們集體鼓掌表揚自己編故事編得好,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
反思與分析:
我選擇接龍續編故事,就是想嘗試讓我們中班年齡的孩子能夠在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為能在活動中及時觀察到的情況,比如及時發現其思維的閃光點,產生心理共鳴、在語言組織能力和想象力、表達能力方面給予相應的有效回應。孩子們能在第一次編故事活動中積極踴躍參與,我的回應是注意了在允許幼兒合理想象的同時,用有效的提問讓幼兒沿著故事目標不斷延伸合理的情節。幼兒邊傾聽同伴發言的同時,學會對同伴給予的信息進行判斷,在頭腦中迅速選擇與其他人不同的詞匯與想法,并進行表達。
我采取的回應方式是:
1 激勵式回應。在活動中我與孩子雙方都能夠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觀察與回應上創造和諧的互動氛圍。在與幼兒的問答中,我的激勵式回應給予孩子思維共鳴,喚起幼兒續編故事發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孩子編故事中的每一個提示都帶有激勵式回應,這樣有助孩子有信心往下續編。例如:我意識到敬宜用了“偷偷”和“撲”兩個好詞語,于是我啟發小朋友找好聽的詞,當孩子們找到后,我立刻表揚了講故事的小朋友和聽故事認真的小朋友又如子藝想到的如何將大灰狼引到陷阱邊上,我對她的辦法給予充分肯定,為孩子們動腦筋想辦法,編故事怎樣才精彩作好鋪墊。我的激勵式有效回應,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舉手的人更多了。
2 啟發式回應。在活動中,我不間斷地引導幼兒進行有效地思考、合理地想象。使用啟發式提問,讓幼兒逐漸形成提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不斷的對故事情節提出質疑,讓幼兒續編。比如治霖說:“大灰狼吃飽了,它回到家里玩玩具。”講到這里,我都為之一震,沒有想到他會將大灰狼與玩具聯系起來,大灰狼就一壞蛋,怎么還可以有玩具玩呢?但我又意識到孩子是將他的日常生活、他的經驗、玩耍習慣融入到他的故事里了。因為他有玩具,大灰狼也可以有玩具。所以當爭論不定時我說:“那好,我們也想知道大灰狼玩什么玩具?我們試試講它有玩具吧!”我的這句啟發式提問大灰狼玩什么玩具?為孩子向下面情節發展續編作好鋪墊。
3 設疑式回應。孩子的思維是跳躍的,在續編故事中,情節發展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有時可能不小心偏離主題或朝不積極的一面發展。教師如果發現問題,及時給予設疑式回應,讓孩子有所領悟、思考、改變態度,引導孩子續編故事時朝良好積極一面發展。如:“當說到要打死大灰狼,我問:“為什么要打死它?你們都認為它壞就要打死它嗎?那它的媽媽好傷心?它可是在玩媽媽買的小飛機呢?”這些設疑的提問,給了孩子新的思考,對后面故事情節如何編一個提示。
4 提煉式回應。活動中的續編,需要我不斷提驗總結,引導幼兒不斷地多角度地進行思考,啟發才智,拓展視野,促進幼兒的思維,有效的提升續編故事的整體效果。如:當孩子們用了好詞好句,我將語句提出讓他們思考,為下次孩子們編故事做一個引子。又如:當孩子編出一句有創意很好的故事情節來,我及時給予正面的表揚和引導,為后面的孩子拓展故事給予提示。
總之,要想充分發揮續編故事中教師如何引導和回應的作用,除了掌握以上幾點以外,還有許多方法有待探索和發現。我認為,續編故事教學的本質是對話、是交往、是互動,這種對話、交往與互動體現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故事之間,為師生的交流與對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